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用工荒与就业难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用工荒与就业难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政经枧点 用工荒与就业难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商秀春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114007) 【摘要】用工荒和就业难看似是两个互相矛盾的现象,可如今却愈演愈烈。不仅长三角、珠三角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用 工荒现象,就连河南、山东等地也相继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就业难已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此 t两 难”境地看似相悖,但却真实客观地存在着。这背后存在怎样的原因,发人深思。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 一、引言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 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221万,这个数字是历史上最高 的。同时,中国的登记失业率为4.1%,处于历史同期较低水平,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增超过1000万。这组数据表明,当前中 国的就业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以及毕业生的逐年增多,中国在就业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压 力。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本次两会期间举 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最主要的矛盾是总量的压力和结构性 的矛盾并存。’’所谓总量的压力,就是我们今年城镇需要安排的 就业人数达到2500万人,2500万人当中,其中超过一半是青年 就业者。我们还要有900万到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就业,所以总量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就是结构性的矛 盾。所谓结构性矛盾,就是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二、用工荒与就业难原因探析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 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 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目前 我国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相符,但是我国现 在主要是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 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 要素结构方面,主要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资源 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 球经济的比重。区域结构方面,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 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1;区域产业 同构现象突出,导致要素配置效率低下、产品市场争夺激烈、生 产能力严重过剩,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民工“用工 荒”。 (二)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 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更倾 向于城市生活,有71.4 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 市买房定居。农村的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这样就造成农村的 劳动力短缺,城市的劳动力富余,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 衡。而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近几年愈演愈烈:近年来高校毕业 8 企业导报2012年第04期 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按国家教育部的统计:2010年毕业生人数 达到630万人;201 1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人;2012年毕业 生人数达到680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发布的 }土会蓝 皮书》的数据显示,201 1年大学生失业率为17.5%,预计100万 以上的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即便如此,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 不愿到农村偏远地区或小企业做一般工人。这些直接导致了就 业市场需求和供给不平衡。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近年来,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转移。金融危机加速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于是民 工外出打工有了更多的去处,不仅仅局限在珠三角、长三角等 地。由于经济的增长,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长三角、珠 三角地区的岗位仍旧是劳动密集型的,从而出珊‘用工荒”。还 有实行了计划生育,据统计,从2006年开始,我国每年新增劳 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开始下降,这也导致了用工荒。大学生与 农民工不同,他们自我觉得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再去从事那 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况且他们不愿 意去偏远地区,只喜欢大城市的生活。于是一些人涌向东部沿 海城市求职,造成东部人才济济,导致“就业难”。 (四)供需双方认识上的误区 企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如果工作的技术含量不是很 高,他们宁可招聘农民工,也不愿意招聘大学生。他们认为;现 在的大学生只会一些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况 且他们大多自命清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不太容易管理。还 有,如果让大学生上岗,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他 们进行培训,一旦他们技术成熟以后,大学生又把企业作为跳 板,跳槽到更好的单位去了。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觉得企业的 起薪很低,高技术含量的活不让他们去做,他们的价值根本得 不到体现。于是就出现了供需的矛盾,用工荒和就业难就凸显 出来了。 (五)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 目前,一些高校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缺乏核心竞争 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的工作能力欠缺。比 如说: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良好的心 理素质。第二,动手能力差。大多数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但缺乏 实践动手能力。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也因为种种 政经视点 原因取消和减少实践课程,使得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蜕化。此 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3)校企一体化。结构性“用工荒”反映出 外,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高不成低不就”的畸形就业 我国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欠缺。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 观念日渐蔓延。 三、解决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 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提案中指出,将企业资源融入职业教育体 系,实现教育、企业、就业协同发展,鼓励企业大学参与职业技 能培养,实现校企一体化的职教模式已是迫在眉睫。(4)开展多 从政府职能部门来看,应当加强政策调控,规范就业市场, 种活动,提升就业能力。一是加强学术科研活动和技能竞赛活 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政策,引导 动,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给大学生提供一 高校在学校定位、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办学 个实践的平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二是组 模式等各方面作出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化解“就业难”与“用工 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荒”之间的矛盾。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 为将来走上就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区、到中小企业就业,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 (四)大学生本身 高校毕业生在这些地方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另外采取 (1)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 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创业、自办实体,减轻就业压力;以创业 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 带动就业。通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念,大部分大学生都倾向于留在大城市,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部 同时,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通过实现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 分大学生好高骛远,还要讲究薪酬,在这方面观念也应该尽快 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要与社会人力资源 转变。要转变只当干部和只去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 供给状况相协调,既不盲目追求资本密集化和知识密集化产业 就业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在就业地区上, 发展,也不能单独依靠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要大力发展第三 既可以是大城市,也可以是中小城市及农村,既可以是东部发 产业,并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 达地区,也可以是中两部地区。另外,要把握择业技巧,提高就 工荒,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国家需要继续加 业能力,合理评价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另外,选择自 大大学生就业工作力度,比如,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就业信 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观念有根本性转变的体现。大学生转变就 息平台,使得高校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具体的课 业观念,“用工荒”即可迎刃而解,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会存 程设置、培养目标等。这种基于信息平台的沟通与交流为大学 在。(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领就业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对 教学改革和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国家还可以 大学生至关重要。大一刚一入学,学生就应该对自己的大学四 对企业实行优惠政策,促使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对于积极支持 年生活有所规划,这样就能为理想积极去准备。学生在做规划 和与大学合作办学的企业,国家将给予一定的补偿、奖励及扶 前,必须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有明确的定位,如此才能取得事 持。这不仅为大学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于大 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做规划时,必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毕业生职业观的形成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 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还要培养各种能力。比如:学 用。 习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大学生只有将合 (二)企业方面 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 首先企业应加快产业体系化,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 不败之地。(3)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大学生 级,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 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究其原因,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 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 着以我为中心的倾向,一旦想法或做法失败,他们便会产生记 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 恨、牢骚、报复、抑郁、自闭等不健康的心理。目前,就业形势越 术和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 来越严峻,想找到一份稳定的高收入的工作非常难。学生在就 创建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淘汰落后生 业过程中,经常碰壁,于是有些学生便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大 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发展,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 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 业,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其次要完善用工机制,建 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 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明确入职员工所享受的保障及待遇,以优 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 厚待遇吸纳人才,增强人才储备意识。 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三)高校方面 参 考 文 献 高校除根据市场需求育人外还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 [1】袁霓.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 指导,引导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更新就业理念,突破就业误 (1) 区、树立动态就业观,准确定位,摒除地域偏见。(1)加强专业素 [2]杨莹.试论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等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与 质培养,把基础打牢。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对策[J].成才就业.201 1(16) 地培养,让学生有丰厚的知识底蕴。(2)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对 【3】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势在必行[J].当代社科视野.2010(3) 接。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和开发,根据市场的需求整合和调 [4]梁玉,陶静.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研究——基于 整专业,及时增减相关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从根本上增强专 1978 ̄2007年的样本m.企业导报.2009(4):53 企业导报2012年第04期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