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题材小说创作——以《杜子春》为中心
姓名:王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日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刘春英
20080501
摘要芥川龙之介(189卜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博古通今,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不但有极深的西学素养,汉文化的造诣在同时代作家里也是屈指可数的。芥川自幼就从家人那里接受了汉文化启蒙,并在小学时开始跟随家里一中节师傅的一个儿子学习英语、汉文和习字,接触到《日本外史》等汉学史籍,并阅读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深受中国文学的熏陶。翻开芥川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杂文还是游记、评论,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典故和诗歌的受纳痕迹。由于有深厚的汉学素养,在他一生创作的148篇小说中,有近一成是取材中国题材的。其中:《仙人》(1915)取材于《聊斋志异·鼠戏》;《酒虫》(1916)取材于《聊斋志异·酒虫》;《掉头的故事》(1917)取材于《聊斋志异·诸城某甲》;《黄粱梦》(1917)取材于唐代传奇《枕中记》;《英雄之器》(1917)取材于《西汉通俗演义》;《尾生之信》(1919)取材于《庄子·盗跖篇》;《杜子春》(1920)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秋山图》(1920)取材于《瓯香馆集补遗画跋记秋山图始末》;《奇遇》(1921)取材于《剪灯新话·渭唐奇遇记》;另一篇《仙人》(1922)取材于《聊斋志异·崂山道士》。这些作品都是取材于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芥川从这些古典作品中吸取营养,并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使之成为与原著截然不同的独特的、具有浪漫主义和异国风情的优秀作品。本论文拟以《杜子春》为中心,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芥川本人的生活经历,试图通过与原典的比较分析,探究芥川关于中国古典题材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芥川文学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阐释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叙述本论文的写作动机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芥川何以对日本及中国古典题材之青睐以及其中国古典题材小说的创作渊源。第三部分以《杜子春》为中心,通过同原典的比较分析,结合作家的特殊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芥川对中国古典的借鉴与创新。第四部分主要对芥川中国古典题材小说创作进行简单的耙梳和萁理。第五部分为结论,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文学;借鉴;创新;《杜子春》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王荫三塑芷:≤:,9指导教师签名:驾塞邑日期::£巾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邮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芥川龙之介(189卜1927)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新思潮派的杰出代表。在短短的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一共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在日本文学界素有“鬼才”之称。1935年1月,任职于艺春秋社的新思潮派同僚的菊池宽,为纪念其好友,设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文学奖”,以奖掖文坛新人。芥川在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就创作题材而论,芥川的作品可分历史与现实两大类。前期作品多以历史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同中古典传奇故事,借古喻今,针砭时弊。日本学者吉田精一依据其作品内容及时代背景将芥川的历史小说分成“王朝物”、“切利支丹物”、“江户时代物”、“明治开化期物”、“中国物”五大类型。。1其中“中国物”作品大都取材于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比如,取材于《聊斋志异》的《酒虫》、《仙人》、《掉头的故事》以及另一篇童话《仙人》;取材于唐代传奇的《黄粱梦》、《杜子春》;取材于《西汉通俗演义》的《英雄之器》;取材于《庄子·盗跖篇》的《尾生之信》;取材于《瓯香馆集补遗画跋·记秋山图始末》的《秋山图》;取材于《剪灯新话·渭唐奇遇记》的《奇遇》。这完全得益于芥川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别喜好。芥川从这些古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并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使之成为迥异于原著的、独特的、具有浪漫主义和异国风情的优秀作品。其中尤以1920年(大正九年)发表于童话杂志《红鸟》上的《杜子春》最为上乘。长期以来,有关《杜子春》的研究,大都拘泥于版本内容异同的考察,以杜子春成仙的动机及故事结尾的异同为焦点,以如何评价与世人的冷酷无情相比,母爱的真实以及存在于平凡生活中的真正幸福这一伦理道德主题为中心,从而提出对人性肯定等问题。因此,本文欲以《杜子春》为中心,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芥川本人的生活经历,试图通过与原典的比较分析,探究芥川关于中国古典题材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芥川文学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阐释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芬川通过对原作的改写,融入了自己大胆的想象,使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充实、丰满。借助历史故事巧妙地处理现代社会问题以,反映出他对善与美的无限憧憬和向往。并且通过巧妙地改变原作的结局而使作品的主题陡然增辉。这些表现出芥川特有的对古典文学的再创作能力和对传统的继承能力。正如中村真一郎所言,“传统对他、:关于芥川小说作品的数量,目前说法不一。除本文所引说法外主要有叶渭渠的166篇之说(参见叶渭渠主编的芥川龙之介作品囊之代总序)和FI本学者宫阪觉的157篇之说(参见《芥川龙之介聿=小说概览》)。但多数人持前说.本文从多数人的说泣并参考了山东文艺出敝社出版的五卷本《芥川龙之介全集》所载作品的数量。l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芥川龙之介的古典文学情结芥川龙之介(1892—1927),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长于俳句,俳号我鬼。因为是辰年辰月辰日辰时出生,故取名为龙之介。本姓新原,出生仅7个月,因母亲精神失常,而被住在本所区小泉町、世世代代任职于将军府的舅父芥川道章所收养。但直到其生母去世两年后,12岁的龙之介才经过裁判正式成为芥川家养子并改姓芥川。芥川从1892年一直到1910年都是在本所区小泉町生活,时间长达十八年之久。明治二十年代的本所区小泉町附近,残留着竹仓和大名宅地,保留着浓郁的江户文化遗风。而且芥川家是延续十几代的士族之家,养父母非常爱好文学,如俳谐、草双纸等,颇具江户文人之风。他们一家三口常在一起学习一中节,还喜欢欣赏歌舞伎等艺术表演和美术。因此,芥川对古典的关心是从对江户文学、艺能的亲近开始的。(一)芥川龙之介的日本古典情结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本国的文化传统而进行凭空式的创作,都会或多或少的汲取优良文化传统的精华、从中受益。如上所述,芥川家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家庭,保留着很多的传统趣味。由于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对芥川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自幼就受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芥川家,承担芥川的教育任务的是芥川道章一生独身的妹妹富纪,亦即是芥川亲生母亲的姐姐。芥川富纪是个有见识的女性,她对芥川的教育很热心,很早就教他习字和算术。而且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氛的芥川家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书箱中也装满了画本小说。芥川在《追忆》中写道,“我家的书柜里堆满了画本通俗读物,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就非常喜欢那些读物。我尤其喜欢的是由《西游记》改编的《金毗罗利生记》。”。1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芥川自然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入小学后,芥川对书籍的关心更加强烈,附近的租书店是让他懂得读书乐趣的第一环境。他阅读了大量的泷泽马琴、式亭三马、十返舍一九等江户时代作家的小说,并受到幸田露伴、泉镜花、德富芦花等明治作家的影响和启发。芥川在后来的《偏见》中写道,“教会我文学的,既不是大学也不是图书馆。而恰恰是那家萧条的租书店。我从那些摆着的书籍里学到了一生也受用不尽的教诲。”n,因此,他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点上有着丰厚的知识积淀,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他的历史小说创作。这些历史题材小说大都取材于日本典籍。据日本学者吉田精一统计,这些典籍多达60多部。其中取材于《今昔物语集》的篇数最多。肖传国认为芥川是第一个赋予《今昔物语》以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家,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作家,他挖掘出了可供自己借用的素材;二是作为评论家,对《今营物语》自身的艺术特色进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言文写的文章)、“汉诗”(中国古典诗词),并学做“汉诗”,同时阅读了《剪灯新话》、《聊斋志异》、《金瓶梅》、《三国演义》等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尤对《聊斋志异》一书评价甚高,他认为作者蒲松龄是在假托牛鬼蛇神的故事来讽喻宫掖的黑暗。他在随笔《肉骨茶》中写道:“西班牙有戈雅的《心血来潮》,中国有留仙的《聊斋志异》。两部作品都意在假借山精野鬼骂杀乱臣贼子,正可谓东方西方一对白鐾,堪做金匣中宝物。”“3而且他还在高中时代,就利用暑假的空余时间搜集图书及家人、同学提供的故事素材仿照《聊斋志异》编成《椒图志异》,颇有玄妙神秘的意味。芥川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熟悉和热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不仅使他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学素养,而且养成了他的所谓“中国趣味”(对中国文学、文化的爱好),对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也不能不产生影响。…另据日本近代文学馆所编的《芥川龙之介文库目录》记载,芥川生前的藏书中有汉籍188种1177册,其中有《唐诗百名家集》(40册)、《元诗选》(36册)、《太平广记》(48册)和《聊斋志异》等。(三)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题材小说的创作概貌芥川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长期、大量阅读,为他中国题材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一生创作的148篇小说中,有近一成是取材中国的。其中直接取材中国古典的有:取材于《聊斋志异·鼠戏》的《仙人》(1915)、取材于《聊斋志异·酒虫》的《酒虫》(1916)、取材于《聊斋志异·诸城某甲》的《掉头的故事》(1917)、取材于《唐代传奇·枕中记》的《黄粱梦》(1917)、取材于《西汉通俗演义》的《英雄之器》(1917)、取材于《庄子·盗跖篇》的《尾生之信》(1919)、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的《杜子春》(1920)、取材于《瓯香馆集补遗画跋·记秋山图始末》的《秋山图》(1920)、取材于《剪灯新话·渭唐奇遇记》的《奇遇》(1921)以及取材于《聊斋志异·崂山道士》的另一篇《仙人》(1922)。芥川的这些取材于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的作品从广义上来说均可归入历史小说范畴。对于自己一系列历史作品的特征,芥川极其明确地解释说:无论从何种意义来讲,历史小说都不是以再现过去为目的。“古人的内心与现代人的心理是相通的。我是把这种捕捉人性闪光点的快捷作品作为我的历史小说的”。正如鲁迅先生评价小说《鼻子》一样,“芥川作品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他又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乎故事的翻译。但他的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更深的根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生活当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著的或物。因此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杜子春》如前所述,由于长期受汉文学的浸润,芥川创作出了一定数量的根据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改编、翻案而成的一系列作品。它们在芥川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这一系列中国古典题材小说中,1920年(大正九年)发表于童话杂志《红鸟》上的《杜子春》,无论作为童话还是小说都最为人们所称道。故笔者试以《杜子春》为中心,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芥川本人的生活经历,试图通过与原典的比较分析,探究芥川关于中国古典题材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芥川文学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阐释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一)《杜子春》的创作芥川龙之介的童话小说《杜子春》发表于1920年(大正9年)7月《红鸟》杂志第5卷第1号,初收于短篇集《夜来花》(新潮社、大lO·3)。作品取材于郑还古的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关于芥川所参考之原典的出处,山敷和男认为芥川是借用了《五朝小说》中郑还古的《杜子春传》““。而林岚在查阅芥川藏书中的原典基础上得出“倾向于清陈莲塘编的《唐代丛书》中所收的《杜子春传》”““的结论。而川岛绢江则指出,芥川在创作《杜子春》时,除了取材《杜子春传》外,还参考了《大唐西域记》,关于地狱的样子,参考了芥川旧藏的《绘本西游记》,关于父母落入畜生道变成瘦马这一点参考了《今昔物语》第19卷《内记庆滋保胤出家物语》。。众所周知,童话《杜子春》是继《蜘蛛的丝》、《犬和笛》、《魔术》之后发表于童话杂志《红鸟》上的第四篇作品。而芥川创作童话完全是出于当时主宰童话杂志的铃木三重吉的请求。三重吉是同为漱石门下的前辈,也是引领芥川走上文坛的恩人。所以可以说如果没有三重吉的劝诱,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芥川童话。另外,根据芥川龙之介年谱,1919年3月芥川辞去海军机关学校英语教师一职,入大阪每同新闻社,成为一名专职作家。所以松本宁至认为《杜子春》就是芥川把成功就职于“每日新闻社”的心情根据《杜子春传》改写而成。而赠予杜子春黄金的仙人的模型是劝芥川就职的薄田泣堇。““菊池弘也在《芥川·短篇集的分析—<夜来花>》(《国文学》昭52-5)中,通过例举芥川写给恒藤恭的书简解释说,当时的芥川因亲生父母、大姑的去世、长子的诞生等而“必须关注现实的生活”,“写《杜子春》的动机恐怕是那时的芥川面对现实的结果。”“”对于芥川的《杜子春》,正宗白鸟认为它“是与平常的人情相雷同的人为的东西”、‘‘转引白:U:半冈敏又:《f桂子春J—母老Ⅱll嚣声>,收于[用:甲冈敏失:《芥川靛之介》.大修鲔害店,1987年.第316—317页。6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只不过是在温室书斋里假寐的梦”。对于正宗白鸟的评论,宫本显治认为它是“狭小的自然主义的批评,是不能理解芥川作品的本质”。恩田逸夫也抨击正宗白鸟的评论为“无视以少年为对象的酷评”,认为能够从《杜子春》中看到“不是单纯的逃避而是对人性真实的积极的期望”。吉田精一在《齿轮》中,通过与原典的对比考察,也给《杜子春》以很高的评价。说它是“虽然平易却不失品格的、有张力的文章”,“有着完全洗去原典的污垢的新生儿的趣味”。@(二)《杜子春》与《杜子春传》芥川的《杜子春》虽取材于中国有名的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但正如芥川在该小说附记中所写的一样,“虽然作品名为《杜子春》,但较之著名的《杜子春传》则有多处不同。”“”这也可以从芥川于1927年(昭和2年)2月3目写给河西信三的书简中得到证明。用稿纸写信请见谅。该诗(Ⅸ杜子春》(三)中的诗,原作中没有)系唐朝蒲州永乐县一个叫吕岩、字洞宾的仙人所作。字义上是否要对少年学于做些说明?拙作《(杜子春》虽借用唐代小说《杜子春传》的主人公,然而,三分之二以上情节为创作。再者,其中铁冠子为三国时仙人左慈之道号。虽生在三国时代,因仙人长生不老,故令其出没于唐朝年间也无妨。“”芥川的《杜子春》在承袭了原典创作的基础之上,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大量的删改、增添,把故事分成六章来叙述。主人公杜子春原是唐都洛阳一个财主的儿子,荡尽家财之后无以度日。后来在独目老人(仙人铁冠子)的帮助下,两次掘得重会并富极一时,然而两次又都被其挥霍一空。最后杜子春终于认识到“世人皆薄情”,于是对人产生了厌恶,对人世间的真爱失去了信心。故而拒绝了老人的第三次赠金并请求跟随其修习成仙之法。在修炼过程中杜子春牢记铁冠子“哪怕天崩地裂,一声也做不得”的嘱咐,经受住了一次次的考验。即使在地狱里看到变成马的父母被打得肉烂骨折,倒在阶前,气息奄奄,仍紧闭双眼一声不出。然而,当听到母亲在奄奄一息之际仍然用微弱的声音嘱咐自己千万别出声时,杜子春终于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母爱所感动,他毅然放弃了成仙的念头,两手抱住垂死的马的脖子,喊出了一声“妈妈”。但因此而修仙失败的杜子春,并没感到后悔,而是表示“要像普通人一样老老实实的活着”,并得到了铁冠子送给他的一间“位于泰山南麓带有土地并四周开满桃花的房子”。而原典的《杜子春传》,是一部典型的古代传奇小说,结构非常简单,全文仅由一段构成。故事主要讲述了周、隋间人杜子春,因不经营家业,花光家产后沦落街头。后来在洛阳东市的西门遇到一位老人(华山道士),老人两次赠子春以巨金,但两次均被他挥霍一空。当老人第三次赠金时,子春不胜其愧,和老人约定在用这些钱帮助身边的人之后任凭老人使唤。子春办完事后如约找到老人,于是老人带子春去了华山云台峰,令子春面东而坐,并告诫他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出声。接着各种恐怖的考验轮番上场。参见[日]菊地弘,久保田芳太郎,关口安义;《芥川扼之介研究》,明治害院,1981年,第288—289页。7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于是为了报答老人的恩惠,才接受老人的“无言之戒”,走上炼丹成仙之路。而芥川笔下的杜子春消极的、厌世的。很明显是由于对人产生厌烦才想要成仙的。其形象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的:他本是财主之子,荡尽家财后无以度日,后来碰到了独目的老人(叫铁冠子的仙人)并两次获得大量的黄金,然而两次都被他挥霍一空。当老人第三次赠金时却被他拒绝,反而表示想跟随老人修仙。可以看出,杜子春经过两次大起大落后对于自己落魄的原委并没有仔细反省。他拒绝了第三次赠金,原因也只是“(钱)已经不需要了”,因为他认识到“人都是薄情的”。而成仙则更进一步证明了他消极、企图逃避现世的思想。最后,由于试炼失败,杜子春放弃了成仙的念头,并以从未有过的明快的声音表示“打算像个普通人一样老老实实地过日子。”这时的杜子春已经从一个消极厌世的人转变成了一个积极乐观、敢于面对生活的人。另外,原典中对成仙修行描写的比重很大,从而强调了爱是成仙的障碍。故事的中心是描写修仙的困难,因此缺少对杜子春形象的加工和润色,与芥川的杜子春相比,虽然有着积极向前的姿态,却是个单纯的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作品中老人的形象。原作的老人实际上是个炼丹的道士,他对子春的试炼是有一定目的性的,这可从他的话里得到答案,“向使子无噫声,吾之药成,予亦上仙矣。”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他是为了炼成丹药的才找上了杜子春。而铁冠子在芥川笔下则不仅仅是神仙,更是一位人生导师,是引导杜子春认识现实、热爱生活的导师。他完全预料到了杜子春的挥霍成性,他不过是在等待杜子春自己认识到金钱的无意义和努力谋求不依赖金钱的生活。啪1在杜子春被母爱所打动我自基;;j2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示如果遵守“无言之戒”而忘了“对父母的爱”就要杀了他。最后还赠给他一所位于泰山南麓的房子。表明了仙人对人性和人间爱的肯定。所以,芥川笔下的故事完全脱离了原典的求仙主题,改变为对人性本身的认识和提问。㈨小说的最后一句,“那里的桃花快开了吧”与小说的开头一句“春季的黄昏”相呼应,不单单是改变了原典中的寒冬季节,更主要的是暗示了繁华的大都市的消费生活的失败者对质朴的山野乡村的农耕生活的向往。而作家芥川在这篇小说里肯定的是人对爱心的承认以及人对自我人生的意义的思考。㈨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的话,原作中的杜子春和道士都是失败的,留给人的是遗憾和后悔——老人离去,杜子春叹恨而归。而芥川的笔下的杜子春和铁冠子却是成功的。铁冠子让杜子春回复对人性的信心,达到了教化的目的。而杜子春也获得了一间“位于泰山南麓带有土地并四周开满桃花的房子”,也就是说杜子春最后并不是过着“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而是过着“像神仙一样”的生活。这在对人感到厌恶的杜子春看来,其成仙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m,4.主题差异芥川的《杜子春》和原作《杜子春传》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杜子春成仙的动机及其结果。特别是其故事结尾的差异是导致两者主题迥异甚大的原因。原作《杜子春传》将试炼的过程作为整部作品的重心,通过对试炼过程的详细描写,所表现的是道教中的求仙主题:从世俗世界进入神仙世界是困难的,要成仙就得抛弃一切情感,特别是“爱”。与此相对,《杜子春》这篇作品的重心不是放在说明修仙的困难上,而是放在杜子春人生观的转变上。对人不信任和绝望的杜子春,因母爱而恢复对人的信赖,并决意要像个普通人一样老老实实生活。这是从仙人的角度肯定人性、肯定人间爱的主题。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杜子春》和《杜子春传》这两篇作品虽有着根本的共通点——主人公杜子春在落魄后都有志于成仙(原作的杜子春是为了老人,芥川的杜子春是为了自己),并都接受了各种各样的试炼,而最终又都失败于对“爱”的试炼中,两者都想抛却对人的爱情却又抛弃不掉。但芥川却以其丰富的想象,对原作进行了大量的增删,把原本不足两千字的传奇小说《杜子春传》再创作成一篇长途万言的传世佳作,而且也使主题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进一步探讨了人性自私这一话题。(三)芥川龙之介与《杜子春》也许是因为这是一篇以少年读者为对象的童话,所以是一篇芥川小说中少有的以轻快的手法写成的作品。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了解到芥川的人生观和创作手法。在《杜子春》中,芥川虽然让杜子春因自己的自私或情念受到了惩罚,但“情节构成的轨迹是呈一步步向光明和希望发展的趋势””。。主人公杜子春在经历了种种试炼之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后,虽然没有成仙,但最终放弃了成仙的念头,并以少有的“明快”的声音对仙人说出“不管怎样,我都要像普通人一样老老实实的生活”这番话语。可见,杜子春虽没有通过成仙的试炼,却通过了做人的试炼。伟大的母爱终于唤醒了杜子春,使他恢复对人的信赖,使他从幻想的遥远的仙人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芥川通过《杜子春》高度赞扬了人类之爱——母爱的伟大,这种爱使杜子春战胜了自己的“利己欲”,也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另外,芥川在创作过程中删掉了本来占原作比重很大的试炼中血腥的部分,如妻子被一寸一寸地锉开、倒提着孩子把头往石头上摔得鲜血四溅等等场面。这或许是考虑到读者对象问题。但同时也削弱了原作的否定人间爱的主题,为主人公的蜕变埋下伏笔。另一方面,在《杜子春》结尾铁冠子送给杜子春一处“位于泰山南麓带有土地并四周开满桃花的房子”。这是原作所没有的。这样的结尾作为童话来说是个圆满的结局。但越智良二认为如果跳出蕈话的框框来考察芥川的内心的话是存在问题的。。”首先,杜子春的人生观是消极的、悲观的。在荡尽家财之后居然有“还不如死了好”的念头,即使在老人的帮助下他也不谋划自己的人生,只是反复重复着目前生活中的失败。他没有反省自己荡尽父母财产的行为,更没能从失败中领悟到什么。他不去发现自己的缺点而把责任归咎于世人的薄情,其结果就是走上逃避人世的成仙之路。试想,这样的一个人即便他说了想要“像普通人一样老老实实地生活”的话,他真的能做到吗?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事实上,作品中有个细节我们必须要注意,就是当杜子春对老人说想跟随他学习仙术时,老人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皱了一下眉,稍微沉吟了一会儿。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笔者前面提过所谓的“试炼”,从铁冠子开口和杜子春说话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仙人铁冠子本想通过赠金的方法让杜子春明白金钱的无意义以及应该积极谋求不依赖金钱的生活这一道理。虽然仙人预料到了杜子春的挥霍成性,但或许是没想到杜子春在经过两次赠金的试炼后非但没有对自己的挥霍成性有所反省,反而责怪世人的薄情,并因此想跟随仙人学习仙术。所以可以说,大量的金钱没有让杜子春醒悟,反而成了促使他灰暗、绝望的人生观形成的媒介。所以,当杜子春立志要成仙时,仙人皱了一下眉,或许是因为杜子春做出了和仙人预谋好的正确答案相背离的回答,也或许是困惑接下来必须进行有可能会杀了杜子春的危险试验。…其次是对仙人形象的塑造。如前所述,芥川笔下的铁冠子是一位引导杜子春认识现实、热爱生活的导师。但作为童话作品而言,这一仙人形象不免有些狡猾与虚伪。因为铁冠子先是与杜子春定下不出声就能通过试炼成仙的约定,而后来当杜子春放弃成仙的欲望时却说“我当时想,如界你真不做声,我会立即取你性命”。从对儿童的教育角度来看,这一前后矛盾的形象也不能不说是存在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虽然《杜子春》是被作为童话作品来创作的,但是对芥川来说,即使是作为童话来写,也不意味着流于所谓的童心主义而轻易地设定主题。即便是翻案,也具有芥川特有的情感和气质的加工手法,其中也包含着作者一面接受时代影响一面对其所处时代的批判的思想。。。芥川在创作童话时,虽然素材选的是连孩子都能13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复存在的话,失去以往刘的健康、家产也属自然结局。”这一超越原典的第三种答案。郭艳萍认为第三种答案应该是在前两种说法基础上的再认识和发展。芥川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再创作增加的这第三种答案,其实就是作者本身对人生认识的看法。应该说在此既表露了对失恋的痛苦,也表达了对创作的热情和不安,更包含着迎来大学毕业的芥川,想在精神上和社会上自立的痛苦心情。m3而孟庆枢则认为芥川的这一创意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任何戕害人的个性无疑等于杀掉热自身。“”另一方面,中国古典文学不仅为芥川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同时也给芥川的创作带来灵感。高洁在谈到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的关系时指出:《酒虫》中新增的“手持白羽扇”的儒者酒友孙先生的形象,可以看作是《聊斋志异·酒友》中的“酒友”形象的借鉴、利用和发展;《魔术》的情节发展与《聊斋志异》中的《佟客》如出一辙;取材于《聊斋志异·崂山道士》的另一篇童话《仙人》中“龙之介作品中一系列‘神圣的愚人’形象(关口安义语)之一”的权助,更多的是来源于《聊斋志异·褚遂良》中一童仆的形象;而《马脚》故事的怪异色彩也是借助《聊斋志异》来实现的。…综上所述,芥川对中国古典作品的灵活运用,一方面得益于他深厚的汉学修养,另一方面也出于他对“志怪物语”的特别喜好。正如山敷和男评价芥川龙之介所喜好的中国文学说:“芥川脑中的汉文学的内容,从一开始就与夏目漱石不同”,是“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文学的”。…“转引白唐琼:《中国古典小说的。日本化”》,载《两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8期第226页。17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4]影山恒男.r杜子春JE『h口yjJ老曲C。T.见:海老井英次,宫坂觉.作品蒜芥川能之介[M].柬京:双文社出版,1990.264.[38]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M]:第l卷.高慧勤等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62、776.[39]松村定孝.日本近代文学与中国——关于泉镜花与芥川龙之介[J].承德师专学报,1988,(2):46.[41]海老井英次.杜子春.见:三好行雄.芥川能之介必携[M].柬京:学缝社,1982.109[42]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M]:第1卷.高慧勤等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62.[43]吉田精一.芥川傀之介Ⅱ[町.柬京:棱掘社.1979.51-52.[44][47][49]孟庆枢.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70—71.[46]邢化祥.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化[J].中外文化交流,1996(6):52.[48]郭艳萍.再论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关于《酒虫》[J].日本学论坛,2005[50]高洁.《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1):76—78.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后记转眼在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的两年学习生活即将结束。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刘春英副教授,她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和学习的榜样,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尤其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多次得到刘老师的认真指导与修改。这些都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感谢日本研究所所长尚侠教授在百忙之中对我的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日本研究所的全体教师两年来的关心与教导。同时还要感谢外国语学院的林岚教授和文学院的孟庆枢教授在开题时提出的意见和论文写作时的指导。另外,在论文写作期间也得到了同学以及其他院系师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题材小说创作——以《杜子春》为中心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王涛
东北师范大学
1.学位论文 张延红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借鉴与创新 2005
芥川龙之介(1892~1927)这位日本现代文坛上的巨匠,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知。本论文从芥川爱好文学的家庭环境、对“怪异”故事的特殊兴趣以及幼年时起就精通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探求芥川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渊源。
作者以历史小说《酒虫》(取材于《聊斋志异》的同名篇《酒虫》)、童话系列中的《杜子春》(取材于唐传奇《杜子春传》)、《魔术》(取材于《聊斋志异》的《佟客》)、《仙人》(取材于《聊斋志异》的《劳山道士》)为例,首先回顾了关于这四部作品的传统学说之后,再对其异同作更详细地分析与总结。通过芥川的改作,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更加充实、丰满,并融入了大胆的想象,借助历史故事巧妙地处理现代社会问题以及自身问题,反映出他对善与美的无限憧憬和向往,而且巧妙地改变原作结局,也改变了文章的主题。
2.期刊论文 郭艳萍.Guo Yanping 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 -日本研究2007,\"\"(4)
在<芥川龙之介全集>中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作品近二十多篇,其中完全借用<聊斋志异>的故事写出的小说有四篇,即<仙人>、<酒虫>、<落头之谈>、<仙人>.本文论述芥川与<聊斋志异>的关系及其选材的着眼点,写作手法和目的.
3.学位论文 杜文倩 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芥川龙之介与中国 2006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被称作“大正文学的象征”,他生命的完结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终结。基于芥川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坛的巨大声誉,以及芥川与中国文化之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本文尝试从宏观上把握“芥川龙之介与中国”这一课题,以芥川的中国之行为支点,构建一个双向影响的天平式框架,一端是芥川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汲取与探索,一端是芥川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坛的推动和启示,以芥川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亲近与龃龉、重合与疏离展现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动态趋势。 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力求对芥川龙之介及其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状况和传播历程做出清晰、客观的梳理。鉴于芥川在日本文学界的显赫地位,中国文坛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就开始关注这位日本作家。鲁迅率先将其《罗生门》、《鼻子》携入中国,之后掀起了芥川文学在中国的第一次译介高潮,汤鹤逸、冯乃超、郭沫若等众多新文学的中坚力量都参与其中。尽管译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今天同日而语,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已然是不容小觑的成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的芥川翻译掀开了崭新的一页,除了诸多译作单行本的出版发行,芥川更成为第一位在中国出版全集的日本作家,这既是中国读者之幸、亦是对作家之肯定,更是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之标志性里程碑。以此为基础,中国的芥川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当数量的评论文章与译作集共同构成了中国的“芥川龙之介学”。这些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而其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也成为启发笔者进一步思考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第二章从整体上观照了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芥川自幼接受儒家伦理的道德熏陶和汉文汉诗的训练练习,由内而外的浸润使他对中国文化具有发自内心的依恋之情和回归意念,这也决定了他的文学观与艺术观。对于芥川而言,中国文化不是一种点缀和装饰,而是文学框架的有力支撑和价值规范。芥川喜爱中国通俗小说,他从中选取题材、获得灵感,置于近代日本的文化语境中重新诠释,以脑海中的中国作为背景、搭建舞台,描绘心目中的经典形象。他的“中国题材作品群”应运而生,中国古典在其笔下散发出崭新的生机和活力。芥川偏好中国诗歌,他遵循“一字之功”的锤炼理念进行创作,字斟句酌、雕琢入微,他向往平仄对仗之间表现出来的风雅之情和超世之趣,由此获得汉诗写作的灵感。芥川对中国的南画偏爱有加,中国绘画方面的深厚造诣构成了其文学创作的一块重要基石。芥川对中国古典诗歌与传统绘画的借鉴不是独立进行的,诗歌之情、画作之意在其文学世界中融为一体,芥川更进一步将其“日本化”为自身孜孜以求的“诗性精神”。芥川龙之介在诗情画意中完成了对东方文化的回归,运用“诗性精神”升华了自己的文学世界。 第三章重点论述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创作与《聊斋志异》的密切关联。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聊斋志异》在日本的受容程度不算太高,而芥川对其情有独钟。他通过两种途径从中借鉴取材:第一,文字描写、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的直接借用以及拓展衍生;第二,故事原型的浸润性化用。同时,芥JII改革了原作的训诫主题和情节结构,融入自身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糅合西方小说的情节和技巧,巧妙地完成了自己的近代化怪异小说。由于两者人生际遇、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愁病相循的类似,芥川从创作基调、写作手法、描写对象、悒郁意识等角度同蒲松龄产生了共鸣,并在外在形式、文学风格、对古典的沿承、探究人性等方面继承了《聊斋志异》的灿灿遗韵,留仙与鬼才在芥川的小说创作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文学际会。
第四章对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之行加以论述和剖析。面对日益激烈的文化碰撞和东西冲突,芥川不满足于从生硬冰冷的书籍资料或前人的间接经验中获得对中国的认知,几经周折,他终于踏上了前往中国的路途。对芥川而言,中国之行是灵魂回归的历程,他所期待于这个古老国度的是一个非现实的美丽的梦幻世界,他渴望满足心中的溯寻情怀。然而,现代中国的停滞落后无情地击碎了芥川的梦想,这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巨大的失落感,亲眼目睹的真实状况与他头脑中原有的文化积淀产生了鲜明的分离态势。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一种轻视乃至排斥,他对现代中国的看法在偏激的描写和愤怒的诘责中带上了浓重的东方主义色彩。对中国古典的向往和对中国现实的鄙视构成了芥川对中国之态度的一对矛盾,这其实是日本近现代主流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的共同倾向,以芥川龙之介为代表,他们之间普遍存在的“中国情趣”只不过是日本作家对东方的一场集体白日梦。在洋洋万言的《中国游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唯一一抹亮色是芥川对中国文人名士的尊重与敬仰之情,章炳麟、郑孝胥、辜鸿铭、李人杰等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精英们不仅给予芥川以文学创作上的灵感,更激发了其政治意识的萌生。他们是芥川部分重构经典中国形象的有力支撑。
第五章主要探讨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现代作家的逆向影响。在师法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芥川不懈努力、孜孜追求,孕育出丰硕的文学果实,其中蕴含的才华与热情、智慧与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坛提供了比照和参考。鲁迅是中国芥川翻译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最敏锐地捕捉其文学闪光点的中国作家。他借鉴芥川立足古典、着眼现实的艺术手法进行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将历史人物主观化、历史事件寓意化,用以表达先前设定的主题。鲁迅对芥川的历史小说辩证地摄取和扬弃,并加以改革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小说创作模式。鲁迅还为芥川的私小说所吸引,《橘子》与《一件小事》两篇小说从形式之近到韵味之似,都印证着两位中日文坛巨擘的纸间神交。郭沫若在飘泊小说中描写因贫困、疾病引发的内心烦恼,与芥川在私小说中的描写如出一辙。鲁迅和郭沫若都不曾特别提及芥川对自身的影响,但如果将他们的作品置于整体文学视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兼收并蓄的可能对象和大致范围。台湾作家陈映真也从人性探索与死亡意识两个方面沿袭了芥川文学中处处皆是的“鬼气”,比起鲁迅等人,陈映真对芥川文学的借鉴表现出更为深层化、多样化、内在化的趋势。
4.期刊论文 刘九令.LIU Jiu-ling 论芥川龙之介访辜鸿铭之因由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1)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3月到中国旅行,其间不仅参观了中国的名胜古迹,还拜访了包括辜鸿铭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化名人.芥川龙之介访问辜鸿铭,是将其看做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状况的一种载体.通过与辜鸿铭的交流争探讨能使他从中国古典文学文本中的虚幻与想象中走出来,切身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而具体的近代中国.
5.学位论文 张文宏 关于芥川文学中“火”的研究 2006
长期以来,有关芥川龙之介的研究往往只强调其悲观厌世的一面和艺术至上的精神,而芥川文学中创作技巧的开拓和语言表现的魅力,仅仅作为次要的方面,甚至被有的学者否定。其实,在日本近代文坛上,像芥川那样执著探索人生问题并且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将其有意识地呈现出来的作家并不多见。
芥川常常借助某些事物的象征意义,表达自己对于现实人生以及自身生存状态的感知和体悟。本篇通过对芥川作品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考察,试图对作者的人生观、艺术观做出新的评价,并勾画出芥川创作意识的轨迹。本篇由七章构成,以芥川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为考察的对象,各章的内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从《罗生门》的创作动机出发,考察象征着利己主义的“火”的意义。阴森的罗生门城楼上,手持“燃烧的火把”、从死尸身上拔头发用来做假发维持生计的老太婆与听罢老太婆的辩解后决意做强盗的下人先后登场。从两位人物丑恶怪诞的言行中,芥川发现了“大人世界”的利己主义。
可以说,老太婆手中“燃烧的火把”正是利己主义的象征。这种“自私的火焰”一直蔓延到《偷盗》中“猪熊大叔”的身上,他的私欲在火光中恶性膨胀,又在火光中渐渐消亡。从此刻起,被失恋所困扰的年轻的芥川彻底告别了不知世事艰难的“孩子世界”,开始体味到青春的伤痛和人间的辛酸。 第二章,结合芥川的家庭生活及婚外恋情,论述引发嫉妒的“火”的象征意义。从大正七年起近两年的时间,芥川推出了描写三角关系的一系列作品。为了探究潜藏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嫉妒之心,芥川匠心独运,从视觉效果到听觉感受,生动地勾勒出与“火”密切相关的“焰火”、“铁壶里开水沸腾的声响”等场面,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犹如烈火一般的嫉妒心。谙熟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也许从“妒火中烧”等“火”意象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由此可见,当时坠入婚外恋陷阱的芥川的困惑与无奈。
第三章,通过“救人于烈火”的故事,探讨芥川对“火”的意义的进一步开掘。在创作上,芥川戏剧般的表现意识相当强烈。《奉教人之死》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他塑造了从烈火中救出乳婴的“罗连诺”这位女性形象,意图表达自己对“无私的爱”的无限憧憬。另一方面,在大火中“罗连诺”自我牺牲精神彰显的同时,“奉教人”的庸俗自私也被熊熊的火光反射出来,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使“火”的象征意义得到深化。在此可以看出,芥川不仅颇具时代的洞察力,而且渴望得到人生的光明。但是,他缺乏与现实社会抗争的勇气和毅力。
第四章,以频繁出现的“扑火虫”为考察对象,体认现实中芥川的孤独与悲观。自幼喜爱中国文学的芥川,古典文学修养颇为丰厚,他巧借“飞蛾扑火”的寓意使其作品的艺术性得以升华。在芥川笔下,烧毁“扑火虫”的“火”象征着自大正至昭和初期残酷的社会现实,“扑火虫”则意味着在水深火热中倍受煎熬、拼命挣扎的底层民众。面对弱小生命的逝去,芥川不胜惋惜,在孤独寂寞中渐渐显露出对死神的向往。
第五章,围绕“像生命一样的焰火”一句,阐述芥川对人生和艺术的美好愿望。焰火呈现给人们的尽管是绚烂而短暂的美丽瞬间,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尽在其中,芥川正是为了那美丽的瞬间而生存着。他借法国海军军官之言,倾诉着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执著追求。至此,从厌世和逆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憧憬未来的芥川的另一面逐渐清晰明朗。因此,可以说“像生命一样的焰火”给一向黯淡的芥川文学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更推动着“火”的象征意义走向成熟饱满。
第六章,以《齿轮》为中心解析“火灾”的象征意义,指出芥川的不安和恐怖。家庭的重担、与周围女性的纠葛、创作上的停滞等诸多不利因素缠绕着病弱的芥川,所以他常常感到不安,并将可怕的火灾视为死亡的先兆。与此同时,芥川对“死亡的恐惧”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情也随之流露出来。 第七章,以吞没良秀的“地狱之火”为切入点,论述芥川坠入地狱的必然归宿。从《地狱变》的猛火中已经感受到死亡气息的芥川试图寻求救济,但是他很快就陷入绝望的深渊。晚年的芥川,不仅健康状况日渐衰弱,而且追求光明的美好愿望也消失殆尽。于是,在其后期作品中,无论是“上空”、还是“无分明的混浊空间”,被所有空间笼罩着的“火”都慢慢向死亡的边缘靠拢,最终化作“地狱之火”。
综上所述,通过对变化多端的“火”的象征意义的考察,不难发现,不变的却是芥川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诘问、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因此,笔者认为,芥川文学中“火”的象征意义与其创作意识的轨迹是相互吻合的。这些构思奇妙、寄意深远的“火”的开掘、连锁,标识出芥川深层的生命体验和情绪感知,因而将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从最初发现“自私的火焰”,到最后坠入“地狱之火”的芥川龙之介,的确走过了一条迂回曲折的创作之路,其中交织着对现实人生的悲观绝望,弥漫着对自我期待的破碎残梦。然而,在如此暗淡的人生行程中,芥川仍然寻觅着人世间难得的“无私的爱”,无法忘却“像生命一样的焰火”燃放时的美丽瞬间。所以,我们不能否认这位忧郁的“鬼才”作家曾经拥有的清纯明朗。尽管如此,芥川的最后归宿只能是走向地狱。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264694.aspx
授权使用:洛阳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wflskd),授权号:61ee84c6-96b3-428a-a71a-9e54013c70a7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2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