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将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分类法为垃圾分类。人类每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大量的垃圾未经分类回收再使用并任意弃置会造成环境污染。进行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的效益。
日前,上海市确定了新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并拟设分拣员辅助分类。今年上海市还将重点推进电子废弃物、废旧衣物、玻璃、废旧荧光灯管等废旧物资的回收体系建设,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争取减量5%,控制在每日0.66公斤以下。
《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5月1日起实施,个人未按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从制度约束上,《办法》设定的处罚条款,并不是自施行之日起全面适用,而是渐进实施。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陆月星坦言,垃圾分类任重道远,需要一个漫长的观念树立和习惯培养的过程。业内人士认为,从国外的经验看,培养垃圾分类习惯一般需要经历数十年,而立法无疑是重要推动力,此外也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宣传和引导。
目前,各区市容部门正抓紧落实和调整垃圾分类投放桶,并配备分类收集车。而新的四色垃圾分类标志也已正式“出炉”,其“黄橙蓝绿”四色不仅鲜明清晰,在文字下还用相应图片生动地告诉市民“它需要吃什么”,如在“有害垃圾”下画着油漆桶、日光灯等物品,在“其它垃圾”下画着香蕉皮、鲜花等物品。今年上半年,四色垃圾桶将在100个小区内率先与市民见面,下半年逐步推广至全市1000个封闭式居住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