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会议安排,我向本次会议报告全省土地整治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贵州省属于典型的内陆岩溶山区,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据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全省农用地2.22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04%;建设用地913.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46%;未利用地3301.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5%。全省土地利用率为87.5%。全省耕地面积6831万亩,占农用地的31%,占土地总面积的26%,人均耕地面积1.6亩(按全省4238万人计算)。全省五千亩以上的集中连片耕地仅有165块(其中万亩大坝47块80万亩)175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5%;全省25°以上的坡耕地1227.7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7.94%。人多地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突出是我省的基本省情。
近几年来,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和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坚持把保障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护资源作为第一责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强化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规范促进土地整治,大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推进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守住了耕地“红线”,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支撑了我省农村粮食基本自给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了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全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加快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一)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促进土地整治不断规范。2011年3月1日,《贵州省土地整治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全国第一部土地整治的地方性法规。同时,先后制定了《贵州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办法》、《贵州省基本农田划定实施细则(试行)》、《贵州省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方案》、《贵州省新增耕地指标管理办法》、《贵州省土地整治从业单位备案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贵州省土地整治项目标识、标志牌制作规范(试行)》、《贵州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等一系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我省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二)科学编制规划计划,明确土地整治目标任务。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土地整治任务、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任务等主要指标,完成了省、市、县三级土地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和百万亩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十二五”期间,重点在我省乌蒙山、武陵山、黔南(黔西南)石漠化地区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通过土地整治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600万亩,新建万亩粮食生产基地20个,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9亩。到2015年,补充耕地48万亩,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5426万亩以上,整治农村建设用地7.5万亩,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
35%以上。根据规划确定年度计划实施方案,将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目标任务,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并跟踪督办落实。
(三)加强政府统筹主导,形成协同整体推进合力。土地整治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紧紧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科学合理安排项目,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烟草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村村通公路、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等实现有机结合。项目建设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地方政府统筹协调国土、住建、水利、农业、发改、财政(农发)、烟草、交通等相关部门,按照“全域规划、整体设计、功能互补、资金整合”的原则,聚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协同推进项目“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初步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国土搭台、各业共建、群众参与、整体推进”的土地整治工作新格局。近两年来,全省投资38.5亿元,安排土地整治161万亩,完成土地整治106万亩,新增耕地65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99万亩,新增粮食产能约2亿公斤,惠及农村人口过百万,项目区农民人均新增收入近千元。在白云、余庆、六枝、黄平、惠水、黔西、兴仁、江口等县(市、区、特区),参与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17个,总面积达8.97万亩。
(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始终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摆在突出位置,贯穿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切实做到群众“整前知晓、整中参与、整后满意”。
同时,土地综合整治通过与新农村建设、石漠化和坡耕地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面相结合,优化了城乡用地布局,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土地石漠化和水土地流失得到遏制,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当地农民参与项目建设,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发展意识,让老百姓享受实惠。近两年来,完成土地平整工程近72万亩,新建改建农田渠灌6.5万公里,完善了田间排灌系统,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万亩,新建改建田间道路9.7万公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田水利排灌能力明显增强,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率明显提高,为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我省“三农”协同发展。
(五)狠抓项目实施监管,确保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在立项环节,实行竞争立项制度;在设计环节,实行专家审查制度;在实施环节,实行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公告制;在验收环节,实行质量评价制。在资金管理上,实行按进度拨款,“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和资金审计、决算制度。在年度检查上,每年对项目的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不同类型的专项检查。
(六)严格耕地指标管理,保证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占补平衡台帐,并严格管理。通过清理和项目备案,建立健全了全省统一的新增耕地指标库和占补平衡台帐,将建设用地项目与补充耕地项目一一对应挂钩,做到新增耕地合格证原件由省国土资源厅集中管理,统一对每宗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补充情况在合格证原件上进行核减,从源头避免
了新增耕地指标重复使用。目前,全省在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后,新增耕地指标节余68万亩,有力支撑了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双赢。
(七)强化政府目标责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省人民政府将耕地保护工作纳入目标绩效管理,细化分解,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每年年初,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层层签订了《国土资源政府保护目标责任书》,签订比例达100%。政府把耕地保护的各项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每年年终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同时,省、市、县三级均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了地方党政年度绩效考核,落实了土地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实际开展工作个数所占比例均为100%。部分市、县还开展了政府领导干部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确保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落实,守住了我省6657万亩耕地红线,稳定了542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连续三年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名列全国前10位。
(八)创新耕地保护方式,形成贵州特色耕保格局。为摸清我省坝区耕地情况,加大坝区优质耕地保护和建设力度。在严格保护47块万亩大坝的基础上,完成118块五千亩以上坝区耕地调查评价。大力推进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实施“耕地搬家”工程,2012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我厅耕作层剥离利用实施方案。今年,全省已完成耕作层剥离面积6160亩,产生土方123万立方米,利用区已利用量98万立方米,通过该项措施新增耕地3080亩,改良中低产耕地1380
亩,临时存储25万立方米耕作层土壤。有效解决“占优补劣”问题,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多元化基本农田保护格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本农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还未形成,“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的压力愈来愈大;二是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的问题突出。三是土地整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步伐还要加快,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还须加强;四是项目安排项目存在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结合不够、项目聚合不足、发挥效益有限等问题;五是大规模推进我省农村土地整治资金不足,资金整合难度大。 四、下一步主要工作措施
下一步,切实加大我省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保护两个条例的实施力度,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围绕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实施“5个100工程”为重要“平台”和强力“抓手”,切实保障“十二五”期间各项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的完成,推进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确保“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的完成。2013年,按照“先易后难、缺啥补啥”的原则,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60万亩。2014年、2015年通过争取中央资金的加入,每年实施140万亩以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二)将土地整治与100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今年在100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中,择优安排已30个省级高
效农业园区土地整治项目,打造符合现代高效农业园区需求的“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土地平台。到2015年,完成100个高效农业园区土地平台的打造。同时,在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已安排实施土地整治项目30个,建设规模30万亩,投资6亿元,将小城镇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土地整治统筹推进。
(三)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和国家重大土地整治工程申报力度。一是拟在XX县召开全省百万亩土地整治工程推进会,将XX县复兴镇两路口村土地整治项目“全域规划、整体设计、资金整合、各业共建”的整合模式向全省推广。二是进一步加大跑部力度,争取中央资金对贵州土地整治更多的支持。
(四)推进“百万亩土地整治工程”和“耕地搬家”工程结合。抓紧出台《贵州省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障对建设占用的良田好土耕作层进行剥离,迁移到区位条件差的中低产田或新开耕地区域,重造百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将优势区位空间让位于工业园区、城镇建设和旅游等建设用地。
(五)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目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地力调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修编已经全面完成,为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我省将抓住有利时机,划定基本农田,切实解决一些地区基本农田零碎分散、规划调整频繁、建设占用多、补划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提高基本农田的区位稳定程度、集中连片程度、落地到户程度和信息
化程度,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升到全新水平。
(六)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对划定的基本农田,逐步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一是实行基本农田工程投入补偿机制。按照“以建设促保护”的思路,将我省各项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向基本农田保护区集中投入,并相应提高投入标准。二是实行土地整治区域补偿机制。通过经济落后地区加大土地整治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提供新增耕地指标,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输送土地整治资金,实现土地整治区域补偿。同时通过新增费分配因素调整,提高土地整治任务重地区的资金分配额。三是通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间接实现对农民的经济补偿。
(七)加强执法监管,加大非法占耕整治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违法违规用地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黔府办发电〔2013〕20号)要求,深入开展农村非法占耕建房整治工作。我厅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坚持集中整治,分类处理,强化监管,重点查处一批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坝区优质耕地建房行为案件。 (八)进一步强化基本农田质量监测工作。按照全国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试点会议精神,我省将围绕国家统一部署,全面开展这项工作,在确保全省基本农田数量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全省基本农田质量。 这次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全省土地整治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是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必将有力地推动我省土地整治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我们将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紧密结合我
省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更加扎实的工作和更加有效的措施,全面完成今年和“十二五”时期全省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为我省加快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作出更大贡献。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2011年XX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我区耕地保有面积为22.97万亩、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8.79万亩、上图入库的标准农田面积为13.72万亩。为达到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我区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落实责任,广泛宣传,形成了保护耕地的社会合力。我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4亩,低于全国人均1.39亩的水平。为确保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区高度重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一是切实加强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采取不同形式和途径,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和广度,特别是近几年以来,随着土地调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卫片执法的严格实施,不断提高了全社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意识。二是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每年区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分解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任务,并将基本
农田保护纳入对乡镇(街道)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三是认真开展检查考核。严格实施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对辖区内发生的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领导责任等措施。由于全区上下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保护耕地的社会合力,确保了我区圆满完成各年度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已连续十六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由于我区后备资源匮乏,项目审批门槛和监管要求高,垦造耕地和占补平衡压力一直很大。我们通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出台优惠激励政策,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项目跟踪监管等手段,来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我区的《XX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在全省第一个获得省级评审并通过验收,为我区利用低丘缓坡占用林地造田造地提供规划依据;二是考虑到物价上涨和质量要求提高等因素,适时调整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去年,我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垦造耕地工作的通知》(黄政发[2011]28号),进一步调高了土地开发奖补标准,按新增耕地面积计算,水田由2008年每亩的2.8万元提高到5万元,旱地由2008年每亩的2万元提高到4.5万元。三是在加大激励措施,调整财政拨付办法的同时,对项目的立项管理、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等作了进一步明确。我区在项目资金结算时,扣留3000元/
亩作为保证耕种和地力提升专项经费,自市级竣工验收通过之日起3年内,经复查,垦造区块按规定不抛荒并提高地力的,每年拨付1000元/亩。四是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2009-2011年,共投入9823万元,增加有效灌溉面积0.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56万亩,年增粮食生产能力66.85万。
经过几年努力,此方面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取得了群众实惠、干部高兴、政府满意的三赢效果。2004年至2011年,全区累计投入资金34067万元,共新增耕地10656亩,建成标准农田92898亩,其中:投入资金4100万元,完成土地开发项目19个、面积2356亩,新增耕地1810亩;投入资金9320万元,完成建设用地复垦项目42个、面积2412亩,新增耕地2261亩;投入资金13265万元,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2个、面积36973亩,新增耕地6585亩,建成标准农田29619亩;投入资金7382万元,完成纯标准农田项目36个,建成标准农田面积63279亩,并设立地力固定监测点4个,动态监测点100个。
(三)严格执行计划用地,引导项目用地尽量少占耕地,不占用基本农田。一是在审核非农建设用地报批时,除国家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等重点建设项目可以占用基本农田、并及时进行补划外,一般建设项目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占用的耕地实行先补后占。1999年新法实施以来,全区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62442亩,其中农用地54559亩,耕地24773亩,耕地占农用地比例为45.4%。占用的耕地全部实行了占补平衡。二是建设用地能用劣地的,不用好地,尽量减少耕地占
用。2006年开始,我区努力拓展用地空间,充分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尽量减少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面积。截止目前,我区利用低丘缓坡营造建设用地共办理农转用2511亩。其中相对集中的地块有:院桥柔极工业用地出让区块185亩;院桥东方美地体育运动休闲中心676亩;院桥合屿工业用地出让区块333亩;沙埠栅溪工业用地出让区块74亩;高桥联丰、螺屿工业用地出让区块580亩;澄江石柜岙工业用地出让区块663亩。
(四)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基础业务工作。为加快推进全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8号)、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和〈浙江省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案〉通知》(浙土资发〔2011〕51号)工作要求,我区于2011年8月起开展了新一轮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于2012年8月基本完成,历时一年,现已通过市级验收。
根据《XX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全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8.91万亩,其中预留指标3378亩。本次基本农田划定,因省级以上重点项目核减了基本农田1174亩,我区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是18.79万亩,现实际划定面积为18.80万亩,略大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通过划定,全区共埋设19个乡镇级保护宣传牌,315个村级保护标志牌,并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域与建设留用地分界线上、建设用地拐点处
等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界桩,对界桩进行定位,统一编号,全区共设立了1017个基本农田保护界桩。各类保护标志设立统一、规范。同时,我区还层层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445份,向农户发放基本农田保护卡约12.04万张。并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32--2011)的技术要求制作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
(五)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用地。近几年,我们积极建立和完善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政府土地管理法定责任主体的落实。在市政府已出台《关于建立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的规定》、《关于移送涉嫌国土资源犯罪案件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预警约谈暂行办法》等基础上,我区出台了《关于建立预防和查处违法用地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XX区建立制止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快速反应机制的意见》和《XX区违法用地快速反应机制考核办法》,加强了部门的联系沟通,构建了土地综合防控新格局。一是全面建立国土执法快速反应机制,设立实时监控信息平台,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实行网格化巡查,强化责任落实,严格捆绑式奖惩考核,将土地执法监管责任机制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积极开展土地执法模范乡镇创建活动和土地民主管理示范村活动,将镇(乡)、国土所和村级协管员一起纳入土地管理考核体系,切实转变土地管理“一家管、大家用”的被动局面。三是以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打击力度。自2009年卫片执法检查开始以来,全区共
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694件,面积1771.05亩,拆除建筑物93.84万平方米,罚没款2236.98万元。特别是今年,全区共出动5000人次开展联合拆违,对285宗占地116.4亩的违法用地进行强制拆除,拆除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比较典型的是拆除了长潭库区沿线的大岩老年公寓、北洋镇横料上珠自然村库区沿线的三幢别墅、院桥对岙水库五幢别墅和对南城药山8间四层楼的爆破拆除,这一类典型违法建筑的强制拆除和公开曝光,起到了较好的警示教育和震慑作用。与此同时,切实加强信访工作。严格实施信访“一把手”工程,积极开展国土资源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实行“六化访”办法,通过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建立信访重点乡镇管理制度等措施,提高了信访办结率,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矛盾仍较突出。我区后备资源严重匮乏,土地供需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日趋尖锐,在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这个两难课题上仍需积极探索。二是保护责任没有形成社会化。目前,虽然层层签订了耕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但责任的考核还没有真正落实。三是耕地质量有待提高。在农田保护工作中,通过挖掘资源后,在如何进一步发挥效益,提高耕地质量方面需一进步加强。四是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投入不足。由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广量大,比如建立保护定位监测点、增设和修复保护标志牌、基本农田质量提升、建立基本农田补偿机制、耕
作层剥离再利用、土壤培肥等工作。都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按目前的财政状况,是很难获取专项经费。五是违法占用、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