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导论课上,由老师引领而发现的建筑美,是第一次深刻领悟和体会建筑所带来的美感,这是过去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所不曾感受到的。
然而课堂时间是短暂的,我通过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来浅谈一下何为建筑的艺术性。
老师说过,一个建筑,如果不能融合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这个建筑做的再美,在建筑师的眼中,它还是失败的! 所以,由于各地的文化底蕴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一,导致东西方甚至各地区建筑的风格的迥异。反过来,同样可以从建筑的差异中了解各地的文化的差异性!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乃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比如,始建于1756年的法国凡尔赛宫,其占地220亩的后花园与两旁对称且裁剪整齐的树木、一个接一个的水池群雕相即相融,一直伸向远方的城市森林……
中国人营造的园林或偏爱的自然胜景等,一般都清高隐逸,或避世脱俗,反映了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悠远情谊和守土重农的田园意识。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美国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等等,都是这一哲学思想或文化理念的典型表现。这些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能给人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注重群体组合,“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在时间中呈现她的音韵,每一片青一色的灰色屋顶下,安住着一个温暖的家。
总之,城市、园林、建筑等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重视文化传统,探求民族特色,激活本国特殊的文化价值等,已成为国际性建筑思潮之一,人文追求成为建筑新的价值衡量尺度。可以这样说,建筑的艺术性其实就是建筑的审美与文化的结合体,是集结了人类几千年来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体。要想了解人类文化的变迁必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对各地区古建筑的艺术性的分析。
通过这个课程,使我对于建筑的理解又提高了一个档次,不仅仅在如今的学习中大大有益,更是对我今后的生活大有裨益!艺术是一辈子参不破的,也必须穷其一生来感悟,而课堂时间是短暂的,我通过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来浅谈一下何为建筑的艺术性。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飘渺之物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通的,吾只可浅谈于此,望尊师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