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婺源地处皖浙赣交界的山地丘陵区,气候湿热,温度和土壤皆宜于茶树生长。由于境内气压较低、空气洁净,利于紫外线辐射;又因云雾缭绕,多漫射光,茶叶叶片不易激变,可促进鞣质、芳香油和醣类形成,故高山云雾出名茶,婺源是“茗茶之乡”,也是茶的故乡。解放以前,婺源茶业有着辉煌的历史,也是不堪回首的一幕。
一、自古茶叶品质好
婺源茶业,记载最早的就是唐代。陆羽《茶经》中记有“歙州产茶,且素质好”,“歙州生婺源山谷”。公元740元建县后,就有明确的说法。公元856年后杨华《膳夫经手录》中说“婺源方茶,制置精好”。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了两层:一层讲制作工艺精细,一层说盛置茶叶器皿良好。南唐刘津《婺源诸县都置新城记》:“婺源、浮梁、祁门……茶货多”,可见,婺源茶业在唐代发展较快,且数量和质量均比浮梁、祁门强。
宋以后,随着全国产茶、制茶工艺的发展,婺源的茶业发展更为加快,并首创名牌。《宋史•食货志》载,婺源所产的“谢源”茶是全国六大名茶之一,与紫笋、阳羡、日铸、双井、黄龙诸茶齐名。到明代,婺源制茶工艺有较大改进,炒青绿茶逐渐取代了过去蒸青,茶叶品质更好。明末清初,婺源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为婺源四大绿茶“名家”,并作为贡品上贡朝廷。自始,婺源绿茶列为贡品一直到现在。
二、“婺绿”贡茶的来历
据目前所发现的史料记载,“婺绿”贡茶始自明末清初,被誉为“四大名家”的溪头
梨园茶、砚山桂茶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都曾当作贡品,每年生产约五千斤。这“四大名家”贡茶有着不同的经历:
溪头梨园茶是由溪头商人开设兰田香号在广东经销该种茶叶而著名;
砚山桂花树茶列为贡品还有龙尾砚的一份功劳。相传当时有一砚官来砚山采购砚石,设法勒索老百姓。砚山村有一寡妇,家贫无钱物相送,只好在谷雨前细采桂花树下茶树的幼嫩茶叶,精心焙制,制成的茶叶具有桂茶香味。砚官带进京城,进献皇帝品尝,得到赞赏,即降旨定为贡茶。
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是由当地在京城做官的汪钅宏,济溪游应乾进贡皇帝而显扬。据当地老茶农传,济溪村头土名上坦源村共有茶园十余亩,其中八畦种在“龙脉”上,香气特高,为真正“济溪香茶”。相传大畈灵山有一块“天竹峰”的金字牌匾,就是当年嘉靖皇帝喝了灵山茶而钦赐的。灵山茶还在清末的上海国际茶叶评比会上获得铜牌奖。
还有一种叫“珠兰精”的花茶也在清代列为“贡品”,进贡朝廷,被誉为“官礼名茶”。据传,在清末年间,“协和茶庄”庄主俞杰然,以高山优质云雾细茶为主要原料,经悉心研究,配窨珍贵的珠兰鲜花,用传统工艺,独家创制而成。该茶于民国四年荣获国际“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
三、茶商艰辛闯四方
随着茶业的兴盛,饮茶风气的普及,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茶商愈来愈多,其中婺源茶商成为诸多茶商中一支劲旅。据光绪《婺源县志》卷二十八载,婺源秋溪人詹广锡之父远游滇黔经商。其中主要是经销茶叶。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三、三十四又载:“朱文炽,
字亮如,官桥人,性古直。尝鬻茶珠江,喻市期,交易文契,炽必书陈茶两字,以示不欺。”“王锡燮……有族某借银五百两,业茶进粤。”“詹添麟,秋溪人,贾于粤,尝业亲过南雄,担夫数十人窃货以逃……。”婺源上晓起村《江氏族谱》也谈到婺源茶在广东的情况:清道光年间1840年,婺源绿茶取道五岭至屯溪,至粤东,时谓之“做广东茶”。由此可见,广东等地已是婺源茶商营销活动的主要阵地。
婺源人为谋生,不仅南下广东,而且东南西北都闯,因而外出经商离家者,迁居者枚不胜举。婺源《敦煌洪氏统宗谱》卷五十九记有“迁清江浦、湖南、广西、成都、金陵……等处”。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五记载,清代咸、同年间人江灵裕,字金川,江湾人,贾于温州,总理茶务,有恒泰银号,沿市籍未销,误兑四千金,裕悉返之。由此观之,婺源茶商已由简单的贩卖发展到更大规模的商务活动。乾隆19年微州和宁国商人在上海建立徽宁会馆思恭堂。后担任会馆的司事计有:休宁11人,歙县9人,绩溪9人,婺源8人,黟县9人,祁门4人,宁国8人,其中婺源茶邦占4个席位。这时婺源茶邦在上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后,婺源茶邦在全国各地发展迅猛,仅光绪《婺源县志》及民国9年县志续编中载确定的茶商共有130余人。
四、“茶业领袖”在婺源
随着婺源茶邦的形成,茶商们的生意愈做愈大,并把生意做到了外国。清康熙年间,玄烨皇帝开放广州口岸,与洋人进行有限制的交易,至公元1720年,中外贸易正式开始。当时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除了丝之外,第二宗便是茶”。
据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三记载,早在十八世纪初叶,詹天佑的曾祖父詹万榜就经销茶叶到广东。十八世纪中期,婺源绿茶就已进入英国市场,并为英国上层贵族所喜爱。这在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所著《茶叶全书》中就有明确记载:“茶叶色色,何舌能别?武夷
与贡熙,婺绿与祁红,松萝与工夫,白毫与小种;花熏芳馥,麻珠稠浓。”到十八世纪后期,婺源茶叶外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光绪《婺源乡土志》:“我婺所产,茶为大宗,顾茶唯销于外洋一路。”又如《徽属茶务余陈》:1896年,仅婺源绿茶“每年约洋装三万数千行”,每行120斤。
婺源茶叶外贸拓展,并取得了辉煌成就,被《茶叶全书》评价为“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滋润……有特殊的樱草香气,味特强,有各种商标,”无不与婺源茶商的开拓进取精神密切相关。他们在外贸扩大和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学会了维护产品信誉,保护自己的权益和斗争策略与方法。如婺源俞德盛茶号的著“新云香”绿茶驰名海外,名茶号为追求利润,纷纷复制仿单。由洋商购去转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针对这种情况,婺源茶商为保持商品名誉,乃印制商标。如“陆香森”茶号商标上写明“本号设在中国安徽婺源大畈地方,专办高庄绿茶,精制珍眉贡熙,行销欧美俄罗斯各国,历有年已久。承彼邦人士所欢迎,皆由本人悉心研究,精益求精出之品,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腻,水叶清而润厚。以此三者尤为本号之特色,与别家所制迥然不相同。近有假冒本号招牌,以伪乱真,本主人名誉至重,故西历一千九百一十七年改印华洋文合壁双狮国旗商标。贵商赐顾者以辩衰焉。”
而且,许多茶商在与外商联系业务中,刻苦钻研外语。如光绪《婺源县志》记有:“朱球,罗田人,比长,业木于姑苏之常熟,后设茶行于上海,学英语。”“金国振,幼从父兄行商海上,估兄经营茶栈,习英语,为茶商通事。”“金銮,延川人,太学生,佐父经商沪汉间,以业茶起家,习英语,为洋商所佩服,遂为茶业领袖。”《通商各关洋贸易总册》、《光绪十七年九江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载,在九江业绿茶外贸生意者,系徽州婺源人居多,其茶亦俱本山所出。综上所述,婺源人为“茶业领袖”当之无愧。
五、“茶叶大王”郑鉴源
婺源山多田少的事实,迫使婺源人自古就靠山吃山,其中茶叶是人们衣食住行的主要依靠。于是家家户户种茶,家家户户做茶。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35年,婺源种植茶叶农户达三万三千余,占全县总户数90%;到1934年婺源县内有茶号、茶庄178家,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开设店、厂、行、栈的为数也不少,尤其是在上海,解放前仅闸门区就有五十多家大小不一的茶号。在众多的茶叶店、厂、行、栈中,有个名叫郑鉴源的人,创建了上海建中贸易公司,被人称为“茶叶大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