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书是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托斯丹·本德·凡勃伦的代表作之一《有闲阶级论》。
首先先介绍一下凡勃伦这个很有个性的人。凡勃伦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挪威移民家庭,他的父母共有六个孩子,凡勃伦排行老四。凡勃伦在一个比较闭塞的移民社区长大,在那里人们基本过着自给自足的乡下生活,与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相去甚远,凡勃伦的英语还是做为第二语言学的。少年时代的凡勃伦就很个别,他酷爱读书,从来干任何家务活。凡勃伦17岁时,家里把他送进卡尔登学院(Carlton Academy) 读书。这是一所路德教会学院,父母希望他学神学,将来好当个牧师。但凡勃伦的兴趣不在神学,而是在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在卡尔登学院,凡勃伦曾受教于边际效用学派大师 贝兹•克拉克(Bates Clark)。在卡尔登学院拿到哲学博士学位后,凡勃伦在一所学院谋得一份教书的差事儿。不幸的是,他工作还不到一年该学院就彻底关闭了。
无奈,凡勃伦随后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继续念书,后来又转到耶鲁大学攻读经济学,并于1884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这是凡勃伦的第二个博士学位,与他同时在耶鲁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还有著名经济学家费雪(Irving Fisher)。然而,凡勃伦不幸得了疟疾,被迫回家休养,这一休养就是七年。在这期间,凡勃伦无所事事,整天除了读书,就是闲逛,闲逛完了,回家接着读书。尽管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凡勃伦总共也没正式工作过几个月,三十多岁了还在家啃老,靠父母养着。后来家里实在受不了,就召开家庭会议,决定敦促凡勃伦出去找工作。凡勃伦终于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在康奈尔大学谋得一份教职,再次开始他的教书生涯。当时接见并决定雇用他的是著名经济学家拉夫林(J. Laurence Laughlin)。第二年,凡勃伦又随拉夫林转到了刚刚成立的芝加哥大学。
在芝加哥大学,凡勃伦是个非常不称职的教授。尽管知识渊博,他上课跟念经一样,枯燥无味。他上课从不点名,希望班上的学生越少越好。凡勃伦给成绩也极不负责任,有时不管学生的成绩好坏一律给“C”。有一次,一个学生来求情,说需要“A”才能保住奖学金,凡勃伦二话没说就改成“A”,把学生打发走了。凡勃伦的兴趣根本不在学生身上,而在别处。他正在潜心研究和写作。几年后即1899年,凡勃伦发表了《有闲阶级论》这一名著,由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经济学领域(Wizdom,2013)。
在《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将人类社会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一、野蛮时代;二、未开化时代;三、手工业时代;四、机器方法时代。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制度在未开化文化下的较高阶段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这里封建时代的欧洲或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样的社会里阶层的划分非常严格,上层阶层按照习惯是可以脱离生产工作的,大致归纳起来例如从事政治、战争、宗教和运动比赛,而下层人民却只能依靠体力劳动来勉强糊口。
而在未开化社会较早但不是最早阶段,无论是阶级的区别或有闲阶级各种业务的区别都不是那么精细和复杂。作者举了中世纪冰岛部落的例子,在那个部落里各阶级之间以及各阶级所特有的业务之间都有严格的区别。凡是体力劳动、生产工作或是同谋生直接有关的任何日常工作都属于下层阶层的特有工作。而上层阶层的男性对于一切生产工作不但不能参加,而且按照传统是不容许参加的。而政治、战争、宗教信仰、运动比赛支配着上层阶层的运动方式。
在更早的野蛮时代,是没有真正的有闲阶层与劳动阶层这样的区分的。在这样的原始部落里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私有制,无论男女都参加劳动,然后一起居住与分配食物。那么有闲阶级是如何出现的呢?作者认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部落必须具有以掠夺为目的的生活习惯,必须有战争或大规模的狩猎活动,或者两者都具备;二、生活资料的获取必须相当从容,从而有条件使部落中的一个很大部分可以脱离辛勤的劳动。
于是凡勃伦说,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有闲阶级的涌现与所有制的开始是同时发生的。进
2
入手工业时代和机器时代,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私有制将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眼前。人人都想获得更多的财富,于是人人都卷入了对于金钱的竞争,于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衡量一个人的荣誉与地位就是衡量一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少。
在财富的竞争之中,必然有一部分人会先于其他人胜出,于是他们会在文化与消费上开始建立自己的阶层文化。他们会刻意地向世人展示他们的“明显有闲”,于是发展出一套令人惊叹的繁文缛节;他们会更多地惊醒“炫耀性消费”,于是消费远远就不是以实用为目的的理性消费,而仅仅只是为了显示出自己更高的经济地位。作者在后面具体地谈到服饰和高级学识都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在对“明显有闲”与“明显消费”的论述中,作者还提到一种不同的模式,即“代理有闲”与“代理消费”。简单地说就是有闲阶级不需要直接显示出自己的有闲与消费能力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相反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妻子、儿女、仆役、门客来间接实现。而这些代理者必须明白,这种有闲与消费是属于主人的,他们必须为主人的荣耀而努力。
其实有闲阶层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代,中国还是外国都一直存在,那么该如何评价这种阶层文化的区隔?(大家可以对照着美国文化批评家保罗·福塞尔的《格调》来一起思考)首先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当下的社会现状。随着1978年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最早下海的一代人已经成为社会中最富有的一批人,他们的子女已经可以不需要多大努力就可以保证他们社会中上层的地位,社会流动之中代际流动相较之前更难;另一方面依靠自身努力的一部分人通过教育与创业终于混到中产,他们既急于脱去自身原来的身份,形成新的身份认同,又因高额的房贷、激烈的子代教育而显得无比焦虑。(严格说中产并不属于有闲阶级,但在这里有共同点)所以中国的新富与新中产共同构建出一种排他性的阶层文化,在这种阶层文化中你能看见一系列的文化符号:BMW、Starbucks、LV、Rolex……在当代中国类似的“脸面”的东西(包括所谓的“名牌大学”)实际上是无以复加的和十分不健康的,一个人是不是没戴劳力士就没有价值与尊严?一个人是不是没上过清华就不能算上过大学?
3
我可以完全免俗吗?或许我以后也会买宝马(笑),但我觉得真正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看他的消费,而应该看他真正做了什么。我丝毫不认为一个开宝马的人比乘地铁的人有更大的社会价值。作为一个有理性、有思考的人,千万不能因为一个社会的肤浅与急功近利而也变的肤浅与急功近利。如果一个人因为另一个人没有住大的房子、豪华的车子、名牌的衣服而觉得他很LOW,那么真正LOW的人应该是他自己,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社会共识。
最后,谢谢大家倾听!
参考:Wizdom, 炫耀与攀比 2013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商务印书馆 2013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