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练习题
【文学常识】
《兰亭集序》选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称,世称“_______”。 【知识点】
一、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癸丑( ) 会稽( ) 修禊( ) 流觞( ) .....激湍( ) 游目骋怀( ) 趣( )舍万殊 ....放浪形骸( ) 感慨系( )之 终期( )于尽 ...齐彭殇( ) 兴( )感之由 临文嗟( )悼 ...二、解释划线的词: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 3、列坐其次( ) 4、信可乐也( ) 5、当其欣于所遇( )
6、曾不知老之将至 ( ) 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8、不能喻之于怀( )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 ) 10、齐彭殇为妄作 ( )( ) 三、 解释句中的词类活用词: 1、群贤毕至( )
2、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3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4、所以游目骋怀( )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四、名句默写:
1、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信可乐也。
2、夫人之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
3、向之所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5. 此地有茂林修
竹; , , ,列坐其次。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后之视今, 。 7. , ; ,放浪形骸之外。
8. ,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 。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虚诞(dàn) 癸丑(kuí) 万殊(shú) 峻岭(jùn) ....B.殇子(shāng) 会稽(jī) 形骸(hái) 会晤(wù) ....C.悼念(dǎo) 修禊(xì) 骋怀(chěng) 符契(qì) ....D.嗟悼(jiē)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曲水(qǔ)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用...
2
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7.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3
8.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诞(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 B.殇(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 C,悼(dǎo) 禊(xì) 骋(chěng) 契(qì) D.嗟(jiē) 觞(shāng) 湍(tuān) 曲(qǔ)水
9.下列词语中加黑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1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1.下列句中加黑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12.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二、阅读全文,完成下题
1.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 ③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
4
2.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3.下列各句表明写作目的的一句是( )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亦足以畅叙幽情 D.死生亦大矣
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 (全,都) .B.所以游目骋怀 (舒展) .C.虽趣舍万殊 (趣味) .D.况修短随化 (长) .
5.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6.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殊:不同 .
5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由: 原因 .C.及其所之既倦 之:的 .
D.固知一死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
8.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楚人伐宋以救郑 D.皆以美于徐公 9.翻译下列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译文: (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 (4)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游褒禅山记》练习 一.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上拼音。
褒禅山( ) 庐冢 ( ) 有碑仆道( ) 盖音谬也( ) 窈然( ) 好游者 ( ) 则或咎其欲出者( ) 瑰怪 ( ) 昏惑( )
无物以相之 ( ) 于人为可讥( ) 梵语( )
6
译文:
华山( )罕至( ) 胜道( ) 懈怠( ) 何可胜道也哉 ( ) 王回深父( ) 二、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 4.有碑仆道 ( )
5.盖音谬也 ( ) 6.有穴窈然( )
7.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9.火尚足以明也 ( ) 10.则或咎其欲出者( )
11.不得极夫游之乐( ) 12.往往有得( )
13.夫夷以近 ( ) 14.无物以相之( )
15.而在已为有悔( ) 1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7.何可胜道也哉( ) 18.安国平父( )
19.有泉侧出 ( ) 2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1.不出,火且尽 ( ) 22.入之甚寒,问其深( )23.往往有得 ( ) 24.而其见愈奇( ) 三、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的古今义。
1.于是余有叹焉( 2.非常之观( 3.至于幽暗昏惑( 4.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
7
) )
) ) ) ) )
5.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一些句子的句式特点。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于是余有叹焉。
7.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9.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背写。
8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以其 。
2.而世之奇伟、瑰怪、 ,常在于险远, ,故 。
3.有志矣, , ,亦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
5. , ,何可胜道也哉! 此 。 六、文学常识填空。
王安石, 字 ,号 , (朝代) (地名)人,著名 家,思想家, 家, 改革家。 其散文雄健峭拔,和 、 、 、 、 、 、曾巩被推为“唐宋八大家”。其作品今存 。 七.阅读全文完成下列练习
1、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 ,号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 ) .②. 何可胜道也哉( ) .③.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 .
3. 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拿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C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D而在己为有悔 己:自己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火尚足以明也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第一句话中“于是”应解释成 ,全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喻指 。
9
(3)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有 。 6. 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拿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C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D而在己为有悔 己:自己
7.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8.下列句中加点“以”字,都属于连词,并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⑤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⑥/②/③⑤ C ①④/②/⑥/③ D ①③/②/④/⑤
9. 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10.“此余之所得”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0
(二)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不出,火且尽 .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2.翻译下列句子: (1)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这一段写游山洞的情况,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在记叙中作者进行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过秦论》综合练习 一、掌握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始皇既没( ) ②威振四海( ) ③约从离衡( )④赢粮而景从( )⑤倔起阡陌之中( ) 二、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11
( )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③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要害之郡。( ) ④瓮牖绳枢之子( )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 )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 ⑦以愚黔首( )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 ⑨却匈奴七百余里( ) ⑩吞二周而亡诸侯( ) ⑾以弱天下之民( ) ⑿约从离衡( ) ⒀尊贤而重士( )
⒁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⒂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⒃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⒄自以为关中之固( ) ⒅瓮牖绳枢之子( ) 三、翻译以下句子: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合众缔交,相与为一
④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⑤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12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⑨……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默写:
①文中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句子:
②作者用来揭示秦始皇政策的实质的一句话是: 能表明秦始皇政策目的的一句话是: ③在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的句子是:
④文中指出 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五、填空:
①《过秦论》选自
②贾谊是 ,政论家,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 篇。过秦的意思是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以_________戒_________,用__________的手法忠告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以免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3.被鲁迅先生称赞为“西汉鸿文”的是_______的《 》一文,其中心论点是_______ _ _。
③作者为了导出论述中心,反复比照,逐步深化。先是远比,以叙述设置比照条件。极写
之易,和前文写诸侯攻秦之难,遥为映照,对比鲜明。再是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陈涉和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激起读者急切追寻原因,
13
概括了起义的结果的一句话是:
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
六、(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
1.囊括四海( )( )2.斩木为兵( )( ) ..3.亡矢遗镞( )( )4.揭竿为旗( )( ) ..5.流血漂橹( )( )6.赢粮而景从( )( ) ..7.瓮牖绳枢( )( )8.序八州而朝同列( )( ) ..(二)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yáo) 蒙恬(tián)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 ....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 因利乘便(因为)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D.将数百之众(率领)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池)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 C.瓮牖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5.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桂林、象郡 B.才能不及中人 C.北收要害之郡 D.以致天下之士 ........6.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乃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14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D.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8.下列句子中属省略句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9.下面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作者的称谓,分类的标准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司马谏议 杜工部 贾太傅 韩退之
B.欧阳文忠 范文正 左忠毅 王忠肃
C.王临川 韩昌黎 柳柳州 贾长沙
D.诸葛孔明 苏子瞻 方望溪 李太白
10.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项是:[ ]
(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4)内立法度,务耕织 ...
(5)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6)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7)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A.(1)(4)(5)B.(1)(6)(8)C.(7)(8)D.(2)(4)(5)
11.句子中的“因”字意义及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蒙故业,因遗策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因河为池 (4)先祖因之以成帝业
A.(1)/(2)(3)(4) B.(1)(2)/(3)(4) C.(1)/(2)/(3)(4) D.(1)(2)(3) /(4) 12.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15
B.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C.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是入秦的必经之路)
B.然后以六合为家(指天地四方,与“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意思相同)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崤山以东。“山东之国”代指联合攻秦的九国)
D.序八州而朝同列(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其他六国分居八州,故以“八州”代指六国)
14.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 ( )
A召滑(shào)鞭笞(chī)藩篱(fán) B墨翟(dí)谪戍(zhé)契(xié) C銡(xiān) 隳(huī) 逡巡 (quān) D牖(yǒu)棘矜(qín)锋镝(dí) 15.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刘备天下枭雄 16.下面的成语典故与哪一组人物有关 完璧归赵 脱颖而出 游刃有余 碧血丹心
A蔺相如 平原君 伯乐 窦娥 B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关汉卿 C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邹衍 D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苌弘 17、《过秦论》采用辞赋的铺陈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但用词讲究避免重复。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只有一项不同义。它是
)。
A.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C.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D.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18、与"外连衡而斗诸侯"中"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C.序八州而朝同列
B.……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
B.天下云集响应
16
D.使人先表济澭水
19、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组是( )。 A.思厥先祖父
B.北收要害之郡
C.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0、下面加点的部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东(今山东省)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不利
B.则不可同年而语(今说"不可同日而语")矣六国破灭,非兵(兵器) C.洎(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21、下列横线上的说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金属铸造的城墙)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田野)之中
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D、一夫作难而七庙(天子的宗庙,代指国家)隳 2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4)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A、(4)(5)(6) B、(2)(3)(5)C、(1)(6)(7) D、(3)(4)(7)
23.“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尊贤而重士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七、综合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天下已定,始皇之心,
17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奉之弥(越)繁,侵之愈急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解释下列词语
奋 振 黔首 烈 隳 销 镝 策 御 履 鞭笞 却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B.却匈奴七百余里 .
C.以愚黔首 D.据亿丈之城 ..3、下列判断句式有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省略句) B.铸以为金人十二(倒装句) C.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判断句)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倒装句)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句中“谁何”一词,其意为 ,从修辞格式上看,此句使用了 修辞。
5、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锲而舍之 ..B.临不测之渊, 以弱天下之民 ..C.天下已定 学不可以已 ..D.以为桂林、象郡 作《师说》以贻之 ....6、下列各句中“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铜) B.金石可镂(黄金)
C.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比喻坚固) 7、下列各句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B.焚百家之言 ....
C.收天下之兵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8、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18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解释下列词语
牖 抗 絜 2、翻译下列句子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以上文段选自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的《过秦论》,指出秦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文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分别是 和 。
4、指出文中的两个词类活用现象。
序 朝
5、指出下列三个被动句,指出各自不同的句式,并翻译。
(1)七庙隳 (2)身死人手 (3)为天下笑者
6、本段的论证方法是 ,作者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 7、以上文字主要进行了何种对比( )
A.陈涉与人民的对比 B.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C.赵国与秦国的对比 D.秦国国力与九国的对比
19
8、文中指出 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9、下列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0、翻译下列句子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 ...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 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 ...2、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年成坏 B、邻国之民不加少 增加 C、养生丧死无憾 保养生命 D、弃甲曳兵而走 拖着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 )
A、或百步而后止 或许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及,比得上 ...B、请以战喻 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 尽,完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兄弟友爱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官仓 ..
20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制止(约束) ..4.选出各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5、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6、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7、选出对“非我也,岁也”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谓倒装 B、宾语前置 C、判断句 D、比喻句 8、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9、对《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 名词作动词,称王 .B.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C.河内凶 谷场收成不好,荒年 .D.弃曳兵而走 士兵 .
1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21
A.数罟(gū, 网)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B.颁白(bān, 通“斑”) 曳兵(zhuài, 摇着) C.庠序(xiáng, 学校) 衣帛(yì, 穿) D.孝悌(tì, 尊重父母) 鸡豚狗彘(zhì, 猪) 1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数罟不入洿池
13.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1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15.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6.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17.“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18.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吾谁与归 二、看清字形,标出注音,
22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 谨庠( )序之教 ....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申之以孝悌( )之义 然而不王( )者 涂( )有饿...莩( ) .
三、字词解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河 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 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 以战喻。填然鼓 之,兵刃既 接,弃甲曳兵 而 走。或 百步 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 五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 ?”
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 亦走 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 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 天下之民至焉。” 三、填空题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 家和 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23
“ ”。 四、阅读下面文字
“不违农时,……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谷不可胜食也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 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 行军用兵之道 ..
3、翻译下列各句: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5、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
24
6、根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7.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种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请用“ ”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8、第三段文字孟子尖锐斥责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他揭露说: a.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字)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6字)
9.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向梁惠王指出的美好前景“天下之民至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0.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 )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11.第一段文字共五句,可分几层?概括每层的大意。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6的问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填然鼓之”一句中“填”是拟声词,“鼓”为击鼓,与“一鼓作气”中的用法相同吗?属哪种活用?“之”是代词吗?若不是,请写出它的用法。 2、“兵刃既接”“兵”是“士兵”的意思吗?请解释。
25
3、“弃甲曳兵而走”, “走”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一致吗?若不一样,请写出它的古今意义。
4、这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5、“是亦走也”这句话是陈述句还是判断句?
6、作者用比喻说理有什么效果?
《鸿门宴》练习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沛公欲王( )关中 ②旦( )日飨( )士卒,
为( )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 )项羽曰 ④好( )美姬 ⑤皆为( )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 )见 ⑦使子婴为相( ) 被后人尊为 。是我国第一部 , 叙述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作者______________说,全书有__________篇,表十篇,书八篇,__________篇,__________篇,共一百三十篇。它被鲁迅评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交戟 瞋目 .. 彘肩 参乘 ..
2、本文段出自 ,作者是 ,中国 的史学家、
4、找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行将为人所并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6
5、比较下面“以”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军中无以为乐
③.寿毕,请以剑舞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6、选出上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
A.玉玦是半圆形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以此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B.刘邦为自己开脱责任,其表明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二是有小人之言。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是项羽无意中失言,表明其性格的粗率。 D.项庄拔剑起舞是听从范增安排要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是自觉行动,要保护刘邦。
7、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是 ( ) ①项王默然不应 ②军中无以为乐 ..A.①yìng ②wèi B.①yìng ②wéi C.①yīng ②wéi D.①yīng ②wèi 8、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是(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D、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也
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勿内诸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令将军与臣有郤 D、杀人如不能举
10、下列句子与“为击破沛公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得复见将军于此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竖子不足与谋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 B、瞋目视项王(睁开眼睛)C、项王按剑而跽曰(长跪)
27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目眦尽裂 目眦:眼睛。 ..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边担任警卫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跽:挺着上身跪着。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边。 ..13.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天子气也 B.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君安与项伯有故?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头发上直 B.此亡秦之续耳 ..C.拔剑撞而破之 D.沛公今事有急 ..15.选出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军战河北,臣站河南 B客何为者?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D.大王何来操? .16.写出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成语。
①毫毛不敢有所近。——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④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方为刀俎 沛公则置车骑 ..
道芷阳间行 沛公不胜杯杓 ...
28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C.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20.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为之奈何 D.何辞为 2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吾属今为之虏矣!
2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鲰生说我曰( )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 )③要项伯( ) ...2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 ②亡去不义( )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④固不如也( ) ..⑤秦时与臣游( ) 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 ..⑦不如因善遇之( ) ⑧且为之奈何( ) ..2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 通 ②要项伯 通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
2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活用形式: 解释: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用形式: 解释: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活用形式: 解释:
29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 活用形式: 解释: 26.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 ..③玉玦( ) ④瞋目视项王( ) ..⑤目眦尽裂( ) ⑥沛公之参乘( ) ..2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 ....③因击沛公于坐( ) ④故遣将守关者( ) ..⑤而听细说( ) ⑥坐须臾( ) ....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⑧若入前为寿( )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⑩臣死且不避( ) ..28.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通
29、下列句中的线字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沛公军霸上 B、吾得兄事之 C、籍吏民 D、范增数目项王 30、下列句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已骈,间至军中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常以身翼蔽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31、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窃为大王不取也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32、翻译
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3、解释成语:
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六国论》练习题 一、填空
30
1、名句默写
(1)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
(3)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4)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心论点是 2、文学常识
(1)“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苏”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字 ,眉州眉山人, (朝代)散文家,与其子 、 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著有 。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 。 二、选择题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 率赂秦耶 率:全部 ②思厥先祖父 厥:代词,其 ③暴霜露,斩荆棘 暴:bao暴露 ④暴秦之欲无厌 厌:厌烦 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 ⑥始速祸焉 速:很快 ⑦洎牧以谗诛 洎:ji等到 ⑧当与秦相较 当:应当 ⑨或未易量 易:轻易 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侵略
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 3.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31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ì)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不赂者以赂者丧 ⑧洎牧以谗诛 ⑨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⑩苟以天下之大 A. ①④⑧ B. ⑤⑦⑩ C. ②③⑥ D. ⑥⑦⑨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⑥有如此之势
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A.①③④ B.②④⑦ C. ⑤⑥⑧ D.①⑤⑧ 7.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8、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32
⑤秦以攻取之外 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⑦至丹以荆卿为计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 ①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11.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三、阅读《六国论》选段,回答问题。 1.阅读第四、五自然段。
⑴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义。
西向: 苟: ⑵下列句中加点字皆为词类活用,请指出其用法和意义。 ①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 ② 日削月割 日:
33
⑶将下列句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①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②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⑷请找出作者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借以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覆辙的一句话。
答: 2.阅读文章一二自然段。
(1)上面的语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互丧: 独完: 思厥先祖父: (3)下面是一个省略句,请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破灭之道也(规律) ‚率赂秦耶(全都)
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5)下列四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6)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4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四、作文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溜达溜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头发羞于见人,他只得彻底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口才,演讲水平突飞猛进,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材料二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小说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周脱稿。而这部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35
36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哲人说:社会是锅沸腾的开水,关键看用什么材料投入。第一种是生鸡蛋,第二种是胡萝卜,第三种是干茶叶。结果呢?第一种被煮硬了,不再有梦想与鲜活。第二种被煮软了,变成软塌塌的胡萝卜泥,随遇而安,迁就规则。而第三种呢,干巴巴的茶叶渐渐舒展开来,一锅清水变成喷香的茶水。当人被世界改造时,是一种滋润的、舒展的、找到自我的状态,同时凭借自己的力量又一次次改造世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37
38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
39
方呢?”年轻人说,“我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的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40
41
(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群青蛙组织了一场比赛,目标是登上一座很高的塔。一大群动物在塔下观看比赛,为参赛者加油。
旁观者都不相信那些青蛙能够爬到塔顶。“哎呀,这太难了!他们永远无法爬到塔顶。”“他们根本没机会成功,塔太高了!”
开始有些青蛙一只接一只地摔下来。那些步伐稳健的青蛙,听了议论后,也都放弃了。
一些小青蛙看着眼前的高塔,更是没有信心,站在原地未动。 最后,其他青蛙都放弃了攀爬。只有一只青蛙,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到达了塔顶。
原来,那只登上塔顶的青蛙是个聋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42
43
44
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