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8548 更新时间:2007-11-19 15:03:10 | 【字体:小 大】 盐酸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 标识 中文名:盐酸
英文名:hydrochloric acid 分子式:HCl 相对分子质量:36.46 CAS号:7647-01-0
危险性类别:第8.1 类 酸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 酸类 二 主要组成部分与性状 主要成分:36%氯化氢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透明液体,由于纯度不同,颜色自无色、黄色棕色,有时呈浑浊状。 主要用途: 工业原料制作,工业金属冶炼等。 三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等组织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汽或雾可引起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失明。 四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开水,催吐,就医。 五 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不易燃
危险特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 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灭火方法: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六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密封。应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八 防护措施 车间卫生标准
中国MAC (mg/m3):15 前苏联MAC(mg/ m3):/
美国TLV-TWA:ACGIH 750ppm,1mg/m3 美国TLV-STEL:7.5mg/m3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烟雾时,佩戴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耐酸碱工作服
手防护: 高浓度接触时,戴耐酸碱防护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九 理化性质
熔点(℃):-114.8(纯) 沸点(℃):108.6(20%) 相对密度(水=1):1.20 相对密度(空气=1):1.26 饱和蒸汽压(kPa):30.66(21℃) 溶解性: 与水相混溶。 十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禁忌物:碱金属、水、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十一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Ⅲ类 十二 环境生态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 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贮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十四 运输信息 危规号:81013 UN编号:1789
包装方法:耐酸坛或陶瓷瓶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十五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用品规定([1996]劳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1类酸性腐蚀品。
硝酸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 标识 中文名:硝酸 英文名:nitric acid 分子式:HNO3 相对分子质量:63.01 CAS号:7697-37-2
危险性类别:第8.1 类 酸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 酸类 二 主要组成部分与性状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透明液体,由于纯度不同,颜色自无色、黄色棕色,有时呈浑浊状。 主要用途: 工业原料制作,工业金属冶炼等。 三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等组织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汽或雾可引起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
眼失明。 四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开水,催吐,就医。 五 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不易燃
危险特性:强氧化剂。能与多种物质如金属粉末、电石、硫化氢、松节油等猛烈反应,甚至发生爆炸。与还原剂、可燃物如糖、纤维素、木屑、棉花、稻草或废纱头等接触,引起燃烧并散发出剧毒的棕色烟雾。具有强腐蚀性。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剂: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 六 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地点,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耐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七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仓库内。应与易燃或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破损。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保护。 八 防护措施 车间卫生标准 中国MAC (mg/m3):/ 前苏联MAC(mg/ m3):2
美国TLV-TWA:ACGIH 750ppm,5.2mg/m3 美国TLV-STEL:10mg/m3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烟雾时,佩戴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耐酸碱工作服
手防护: 高浓度接触时,戴耐酸碱防护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九 理化性质
熔点(℃):-42(无水) 沸点(℃):86(无水) 相对密度(水=1):1.50(无水) 相对密度(空气=1):2.17 饱和蒸汽压(kPa):4.4(20℃) 溶解性: 与水相混溶。 十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禁忌物:碱金属、水、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 燃烧(分解)产物: 十一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Ⅲ类 十二 环境生态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 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贮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十四 运输信息 危规号:81002
UN编号:2031
包装方法:耐酸坛或陶瓷瓶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
十五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用品规定([1996]劳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1类酸性腐蚀品。
连二亚硫酸钠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 标识
中文名:连二亚硫酸钠 英文名:sodium hyposulfite 分子式:Na2S2O4 相对分子质量:174.11 CAS号:7775-14-6
危险性类别:第4.3 类遇湿易燃物品 化学类别: 易燃固体 二 主要组成部分与性状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白色砂状结晶或淡黄色粉末。
主要用途:印染工业中作还原剂,丝、毛的漂白,还用于医药、选矿、硫脲及其硫化物的合成等。
三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本品对眼、呼吸道和皮肤有刺激性,接触后可引起头痛、恶心和呕吐。 四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开水,催吐,就医。 五 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本品属自燃物品遇湿易燃,具刺激性
危险特性:强还原剂。250℃ 时能自燃。加热或接触明火能燃烧。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质。遇水、酸类或与有机物、氧化剂接触,都可放出大量热而引起剧烈燃烧,并放出有毒和易燃的二氧化硫。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禁止用水。 六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密闭容器中。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在专家指导下清除。 七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八 防护措施 车间卫生标准 中国MAC (mg/m3):/
前苏联MAC(mg/ m3): 美国TLV-TWA: 美国TLV-STEL:/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烟雾时,佩戴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耐酸碱工作服
手防护: 高浓度接触时,戴耐酸碱防护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九 理化性质
熔点(℃):>300(分解) 沸点(℃): 相对密度(水=1): 相对密度(空气=1): 饱和蒸汽压(kPa): 溶解性:不溶于乙醇。 十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禁忌物:强氧化剂、酸类、易燃或可燃物。 燃烧(分解)产物:硫化物。 十一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十二 环境生态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 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贮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十四 运输信息 危规号:43046 UN编号:1384
包装方法: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钢板厚0.5 毫米,每桶净重不超过50公斤);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十五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用品规定([1996]劳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4.3类遇湿易燃物品。
三氢氧化钠 一 标识
中文名: 氢氧化钠,烧碱
英文名:Sodium hydroxide;Caustic Soda 分子式:NaOH 相对分子质量:40.01 CAS号:1310-73-2
危险性类别:第8.2类碱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无机碱 二 主要组成部分与性状 主要成分:含量≥96%
外观与性状: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 主要用途: 三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粉尘刺激眼睛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四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五 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不燃 闪点(℃):无意义
危险特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蒸汽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灭火方法: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六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耐酸碱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大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小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 七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干燥清洁的仓库间。应注意防潮和雨淋。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及酸类分开存放分装和搬运时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破损。雨天不宜运输。 八 防护措施 车间卫生标准
中国MAC (mg/m3):0.5 前苏联MAC(mg/ m3):0.5 美国 OSHA 100ppm,2mg/m3 ; 美国TLV-STEL ACGIH 2mg/ m3 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提供安全沐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酸碱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 他: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九 理化性质 熔点(℃):318.4 沸点(℃):1390 相对密度(水=1): 2.12 相对密度(空气=1):
饱和蒸汽压(kPa):0.13(739℃)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 十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避免接触的条件:
禁忌物: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 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十一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十二 环境生态资料
其环境污染行为主要体现在饮用水和大气中,残留和蓄积并不严重,在环境中可被生物降解和化学降解,但这种过程的速度比挥发过程的速度低得多,挥发到大气中的二甲苯也可能被光解。 十三 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十四 运输信息 危规号: 82001 UN编号:1823
包装方法:防潮性袋装或桶装。 十五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用品规定([1996]劳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2类碱性腐蚀品。
硫酸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 标识
中文名:硫酸 英文名:sulfuric acid 分子式:H2SO4 相对分子质量:98.08 CAS号:7664-93-09
危险性类别:第8.1 类 酸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 酸类 二 主要组成部分与性状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透明粘稠液体,由于纯度不同,颜色自无色、黄色棕色,有时呈浑浊状。
主要用途: 工业原料制作,工业金属冶炼等。 三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等组织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汽或雾可引起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失明。 四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开水,催吐,就医。 五 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不易燃
危险特性:本身虽不燃,但化学特性非常活泼。有强烈腐蚀性与吸水性。遇水发生高热而飞溅。与许多物质,特殊是木屑、稻草、纸张等接触猛烈反应,放出高热,并可引起燃烧。遇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及其他可燃物等能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着火。遇金属即反应放出氢气。腐蚀性强,能严重灼伤眼睛和皮肤。
灭火方法:避免直接用水喷入硫酸,以免遇水放出大量热量灼伤皮肤。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六 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地点,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耐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七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仓库内。应与易燃或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破损。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保护。 八 防护措施 车间卫生标准
中国MAC (mg/m3):2 前苏联MAC(mg/ m3):1
美国TLV-TWA:ACGIH 750ppm,1mg/m3 美国TLV-STEL:3mg/m3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烟雾时,佩戴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耐酸碱工作服
手防护: 高浓度接触时,戴耐酸碱防护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九 理化性质 熔点(℃):10.5 沸点(℃):330 相对密度(水=1):1.83 相对密度(空气=1):3.4
饱和蒸汽压(kPa):0.13(145.8℃) 溶解性: 与水相混溶。 十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禁忌物:碱金属、水、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硫。 十一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Ⅲ类 十二 环境生态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 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贮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十四 运输信息 危规号:81007 UN编号:1830
包装方法:塑料瓶或桶(罐)外木板箱。 十五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用品规定([1996]劳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
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1类酸性腐蚀品。
氢氟酸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 标识 中文名:氢氟酸
英文名:hydrofluoric acid 分子式:HF
相对分子质量:20.01 CAS号:7664-39-3
危险性类别:第8.1 类 酸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 酸类 二 主要组成部分与性状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有刺激性臭味的液体。商品为40%的水溶液。 主要用途:用作分析试剂、高纯氟化物的制备、玻璃蚀刻及电镀表面处理等。 三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灼伤初期皮肤潮红、干燥。创面苍白,坏死,继而呈紫黑色或灰黑色。深部灼伤或处理不当时,可形成难以愈合的深溃疡,损及骨膜和骨质。本品灼伤疼痛剧烈。眼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角膜穿孔。接触其蒸气,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慢性影响: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或有鼻衄,嗅觉减退。可有牙齿酸蚀症。骨骼X线异常与工业性氟病少见。 四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开水,催吐,就医。 五 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不易燃
危险特性:本品不燃,但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而引起爆炸。遇H发泡剂立即燃烧。腐蚀性极强。
灭火方法:灭火剂:雾状水、泡沫。 六 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地点,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耐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七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仓库内。应与易燃或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破损。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保护。 八 防护措施 车间卫生标准
中国MAC (mg/m3):1 前苏联MAC(mg/ m3):/
美国TLV-TWA:OSHA 3ppm,2.6mg/m3 美国TLV-STEL:ACGIH 3ppm[F]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烟雾时,佩戴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耐酸碱工作服
手防护: 高浓度接触时,戴耐酸碱防护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九 理化性质
熔点(℃):-83.1(纯) 沸点(℃):120(35.3%) 相对密度(水=1):1.26(75%) 相对密度(空气=1):1.27 饱和蒸汽压(kPa): 溶解性: 与水相混溶。 十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禁忌物:强碱、活性金属粉末、玻璃制品。 燃烧(分解)产物: 十一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C50:1044 mg/m3(大鼠吸入) 十二 环境生态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 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贮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十四 运输信息 危规号:81016 UN编号:1790
包装方法:装入铅桶或特殊塑料容器内,再装入木箱中。空隙用不燃材料填充妥实;装入塑料瓶,特种电木、橡胶或铅容器,严封后再装入坚固木箱中。木箱内用不燃材料衬垫,每箱净重不超过20公斤,3~5公斤包装每箱限装4 瓶。
十五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用品规定([1996]劳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1类酸性腐蚀品。
过氧化氢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 标识
中文名:过氧化氢
英文名:hydrogen peroxide 分子式:H2O2 相对分子质量:34.01 CAS号:7722-84-1
危险性类别:第5.1 类 氧化剂 化学类别: 氧化剂 二 主要组成部分与性状
主要成分:工业级 分为27.5%、35%两种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 主要用途:用于漂白,用于医药,也用作分析试剂。 三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四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开水,催吐,就医。 五 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危险特性: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 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六 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地点,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耐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七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仓库内。应与易燃或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破损。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保护。
八 防护措施 车间卫生标准 中国MAC (mg/m3):/ 前苏联MAC(mg/ m3):/
美国TLV-TWA:ACGIH 1ppm,1.4mg/m3 美国TLV-STEL:/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 戴氯丁橡胶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九 理化性质 熔点(℃):-2(无水) 沸点(℃):158(无水) 相对密度(水=1):1.46(无水) 相对密度(空气=1):
饱和蒸汽压(kPa): 0.13(15.3℃)
溶解性:溶于水、醇、醚,不溶于苯、石油醚。。 十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不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禁忌物:溶于水、醇、醚,不溶于苯、石油醚。 燃烧(分解)产物: 十一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十二 环境生态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 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贮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十四 运输信息 危规号:51001 UN编号:2014
包装方法:大包装:塑料桶(罐),容器上部应有减压阀或通气口,容器内至少有10%余量,每桶(罐)净重不超过50公斤。试剂包装:塑料瓶,再单个装入塑料袋内,合装在钙塑箱内。 十五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用品规定([1996]劳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5.1类氧化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