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之前,博客的出现实现了“信息共享”和“思想共 享”,开启了信息传播的一个新时代。而如今,微博随着互联网 和手机上网的深入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它颠覆了传统的 “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带来了一场新的传播变革。那么,微博 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呢?对于在校大学生这一群 体又有何影响?我们设计了微博对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的影响 的调查问卷,分别以合肥、上海、北京等地的 100 位高校大学生 为调查对象。
一、样本选择
1、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按照 低年级本科生 (大一大二学生) 、高年级本科生 (大三大四学生 ) 和研究生三个群体分发,地区集中在合肥,也有北京、上海、成 都等地的被调查对象。
2、问卷设计:通过问卷调查微博对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 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它每天会占用人们的时间数 量。我们设计的问题摘录如下:
你接触微博的时间有多久? 你每天花多少时间用于微博? 通过微博平台,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您觉得微博能否提供您真正想要的信息?
微博上的消极事件报道是否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
3、调查方式:我们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 对合肥地区的高校采用随机选择、 直接发问卷的方式, 对于北京、 上海、成都等地的被调查对象采取邮件的方式。同时,选择部分 学生通过直接访谈和QQ 聊天两种形式进行访谈。
调查问卷共发放 100 份,收回有效问卷 96 份。 二、调查数据分析 从问卷中,我们选取如下角度做成图表, 分别为使用的初衷、 使用的时间、在微博中的状态、微博的使用习惯几个方面。以下 是统计数据的图表形式。
1、使用微博的初衷(见图 1): 2、 每天用于微博的时间(见图 2): 3、 使用微博时的状态(见图 3):
4、是否习惯用微博记录状态(见图 4):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 64%的被调查对象使用微博的初衷是获 取信息, 由此可以看出, 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和交流的 新平台。 对于这些信息所涉及的领域, 被调查对象们的选择不尽 相同。媒体热点、时政新闻、幽默笑话、哲理名言、百科小常识 等都涵盖其中。相比 QQ的即时通讯,人人网的互动分享,微博 的一大优势就是大量信息的便捷获取。 只要一台电脑, 或者随身 带的一部手机, 就可以随时登录自己的微博进行浏览和刷新, 这 是“碎片化”时代的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 也是目前逐步加快 的生活节奏的产物
当被问及“您在微博上的状态”时,有 67%的被调查对象选 择“会主动地发表自己的内容,传播自己的观点”,有
7%的被
调查对象选择“只默默转发”,有 2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只浏 览,不说话”。在“如果你是某事件的参与者,你会用微博来记 录下来吗?”的调查中, 8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会”, 18%的被 调查对象选择“不会”。 由此, 我们看到了被调查对象在微博中 的两种角色。一种是作为信息浏览者,信息在众多的浏览、转发 中传播,转发率越高,事件越是受到关注。他们参与着信息的传 播,是微博网状传播中的一个环节, 但是并没有太多的原创信息 发布,更多的是在转发和收藏。 微博对他们而言, 可以获取信息, 丰富生活, 也是生活的补充和调剂。 另一种是作为微博中的“舆 论领袖”。 他们会关注众多的新闻, 信息在他们这里首先经历了 第一层把关,之后再向下层传播。他们往往最先发现新闻,对一 些比较重大的事件, 或者他们认为与大众密切相关的事件, 依靠 自身的影响力, 加上网络的传播力量, 可以迅速地在微博上发起 讨论。从“ 7?23 甬温线动车事件”到舒淇“删博门”到恶搞性 的“杜甫很忙”就是由微博发起, 利用微博关注事件进程的典型 例子。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网民们有充分的自由,加上虚 拟空间的“匿名性”,信息得以更自由、更通畅地传播。
此前,由于害怕众人的议论,或者害怕受孤立,人们是不敢 轻易地发表言论的,即使发表了言论,也是被搁置,很少受到重 视。微博的出现给人们以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 只要进行微博注 册,就可以登录使用,通过我的关注和我的粉丝,组成了一个小 型的交流圈, 在这种情况下,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受关系已经悄然 发生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众有着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主权,他们会主动寻找 可以让自己满足的信息。
2、媒体“把关人”作用弱化,微博的速度快,成本低,使 用方便等特点为受众提供了一种自由、 主动的传播环境。 网民可 以自己掌握主动权,不受传统媒体议题的限制。
3、网民意见一经汇聚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通过快速 的网络传递,引发公众关注的焦点。
我们还调查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时间,其中,有
73%的被调
查对象的回答是“一小时以下”, 20%的在“一到两个小时”, 只有 6%的被调查对象在“两到四个小时”。可以看出,微博还 没有成为大家的主要交流方式,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了解信息的辅 助工具, 这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传统媒体还有很大的依赖, 这种依 赖在短时期内还会持续, 这也暗示着微博的影响力还需要继续增 强。在可预见的前景中,微博不能完全取代
QQ人人网等交流
工具,这几种交流工具还会发挥各自的作用, 而微博对于信息的 传递、信息获取方式转变、 为人们提供自由言论的平台等方面的 独特的作用也在延续。 在“碎片化”时代, 在微博中通过关注自 己选择的人, 获取经过自己过滤的信息的愿望已经成为现实。 这 种经过人们自己选择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人 们的知识结构, 以更多注意力关注自己熟悉的领域, 这在某种方 面也会使视野局限。 网友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可能会促使整个社会 的舆论格局产生转变。
对于关注的人群, 15%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亲戚、朋友、同学;
6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明星或热点人物;另外的 19%选择了媒体 机构、陌生人。我们看到,除了亲人、朋友等熟人之外,许多网 友还会关注各领域的领头人以及全国各大媒体, 不分地域, 不分 平民或明星。 微博的关注功能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 众多的身 份差异巨大的人给我们展现许多不同的观点、信息和关注的视 角。但是,对于这种自我关注范围的限定,也可能造成一种交流 圈子的“窄化”, 特意关注某些领域, 会造成对其他领域的间接 忽视。文学、传媒、时尚、饮食等分属不同的“圈子”, 这些“圈 子”是我们自己圈定的, 每天浏览微博信息, 如果我们错把这种 被圈定的环境视为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 那么,了解信息的“窄 化”是我们需要警惕。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微博辟谣。 微博传播的便捷性为谣言的传 播提供技术条件。 人们通过道听途说或者在信息解码的过程中所 造成的误解会在瞬间传到众多网友, 这无疑也给一些心怀不轨的 人传播恐怖性、破坏性、不利于安定的信息提供了条件。这些负 面信息的快速传播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经过分析发现, 这 些谣言均跟信息公布不及时有一定的关联, 真相应该跑在谣言前
面,面对谣言,坦诚面对,真实地及时快速地发布信息,是应对 谣言的最好方法。
尼尔?波茨曼说:“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 迁,绝不止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 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播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数量以及 信息存在的语境。 ”微
博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微博传 播中,信息发布是一种态度, 而转发是一种观点表达与影响传递, 评论则是意见附加与影响强化的过程。 微博的传播形态及种种功 能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 让我们能充分利用“碎片化” 的时间, 了解更多正在发生的事情, 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到突发事 件中去。 微博对于我们信息接受观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尽管 有传播谣言、 广告盛行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会慢慢适应,逐步改进。作为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使用微传 播、获取更多的信息、 参与重大危机事件的应对等是非常重要的。 参与微博, 融入讨论, 努力让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向着积极 的方向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