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管理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开展实施内容的最集中体现。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管理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展开,也叫课程实施,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管理。它包括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组织管理,校、系(院)教学行政管理,目的是协同、协调教学活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规范和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目前各中职院校已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因此教学运行管理势在必行。具体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法律性文件,是教学管理、组织教学、确定教学编制、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其具有整体性、严肃性、自主性、稳定性、可变性和可行性等基本特征。针对当前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学校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体系不合理、制定计划主体单一、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较重等问题,必须对教学计划管理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在制定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科学定位是前提、充分调查是依据、系统优化是重点、注重实效是根本、严格实施是关键。教学计划制定、实施过程要体现柔性化、系统化,要及时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计划制定,使教学计划内容与企业需要相一致。
传统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是:专业教学计划确定后,也就意味着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周安排、课程的学期安排等内容都已经确定,同时还必须根据教学计划编制相对稳定的教学大纲,教师再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编写讲义,以便使课堂教学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所以说传统的教学计划比较刻板,属于刚性教学管理的范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使得用人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我们
的专业培养目标也必须随之做出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教学计划管理必须与之相适应,具有足够的柔软性和灵活性。
再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探索把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核心课三大板快调整为人文基础模块、医学基础模块、护理专业模块、岗位特色模块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结合地方护理行业及相关产业发展需要,知识学习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重点发展方向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岗位特色课程根据学生发展方向和企业定单要求来选择课程,有效降低学生学习负担,有更多时间学习必须的技能知识和技能实操能力。
由于教学计划是一个学校的刚性的规范性教学文件,是整个教学组织工作的根本依据,因此,它的制定、实施过程是一项十分严肃、复杂的工作。教学计划在整个柔性教学管理大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制定、实施教学计划既要考虑与之相关联的其它教学管理要素,又要深入研究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计划的刚性原则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调整,做到刚柔相济,优势互补。
二、课程建设管理
1、努力实现课程建设管理的“四个优化”
第一,优化课程建设理念。让企业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积极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为导向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体现企业行业参与课程建设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优化课程建设目标。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标准确定课程建设目标,重视课程内容的构建,着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整合有限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建立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等等,着力提高课程建设目标的针对性。
第三,优化课程建设结构。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开发课程体系,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符合行业企业工作流程、岗位标准与任务要求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解决实践教学环节严重滞后的弊病,着力提高课程建设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第四,优化课程建设内容。中职院校应积极开发符合本校实际、体现专业特色、又能融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标准的校本课程,重视新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开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着力提高课程建设内容的实用性。
2、切实做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三个融合”
第一,课程内容与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融合。中职教育必须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职业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工艺和技能,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第二,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中职院校必须按照职业岗位对应能力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要强调技术的先进性、熟练性和服务的规范性,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创新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相融合。中职院校必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开发教材,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三、教学模式创新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从教学模式方面加强创新,变抽象为形象,变摸棱两可为具体确定,变传统讲授为“教、学、做一体化”。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一改单一的板书法为多媒体教学法、网络平台学习交流法、过程演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创新是实现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对于实现实践教学计划和目的至关重要。实践教学管理包括校内外实训实习、顶岗实习、挂职训练等各种实践方式。“产学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教学实践管理的创新。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中职教育的特色,已经被社会、学校及广大教职员工所认同。如何完善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与其相结合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已成为中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的重要课题。要切实改革对学生的实训实习管理,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的各项组织保证措施,构建实训实习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级教学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所负的责任。按照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要求,各级组织的职责、权力以及相互关系必须明晰,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整体,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组
织保证。
五、教学评价管理
教学评价管理创新是中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要保证教学管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就必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监控与评价系统。没有健全完善的监控与评价系统,就不可有教学管理系统的平稳、有序、高效运行。目前,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硬件评价轻软件评价、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重知识评价轻能力评价、重行为评价轻观念评价等等,因此有必要对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价进行改革创新,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构建相适应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和评价体系,大力推行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手段现代化、评价方式网络化。积极开展教师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学督导评教等教学评价活动,以保证教学评价符合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六、师资队伍建设管理
我们的教育理念得以最终实现,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关键。要想把“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教学思想贯穿到教学活动中去,必须要求我们的老师熟悉企业需求和岗位实操技能,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但现实问题是,我们的老师由于长期在校担任教学工作,缺乏必要的技能锻炼和企业调查,往往是关起门来搞教育研究,关起门来开展人才培养教育活动,这就造成培养的学生不合企业需求,学校所学知识与岗位要求能力严重脱节,同时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知识与技能结合不够,动手能力不强。鉴于此种现实情况,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必须实现提升,一方面,学校老师要分批次走出去,深入企业一线,熟悉企业一线技能要求和操作规范,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真实情况,理实融合,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形式,把传统教学内容滞后与行业发展的内容剔除出去,加入最新行业技能要求,加强学
生技能操作训练辅导,切实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老师培养还需一定时间,而师资素质提高迫在眉睫,我们可以采取专兼结合的教师结构调整,引如行业一线技能专家、工程师参与教研、课改以及教学活动中来,重点分担实训指导以及实习带练教学任务以及部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次加强我教师队伍技能水平。
七、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在我们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是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采取定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为企业输送人才,一方面可降低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同时学校也可借助企业技术力量、生产设备迅速完善学校师资队伍教研与技能能力结构、改善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同时企业可及时向学校提供最新的、一线的技能更新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及时接轨。在我们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合理安排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时间,一方面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的学生有机会深入一线开展工作,迅速熟练专业技能,达到我们人才培养的目的。同时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可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和企业招工难题。
八、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本着规范管理、周密布置、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运行管理。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严格按照”探索-调研-总结-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修订-教学检验-再修订-论证-定稿”工作程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
第一阶段:成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咨询委员会和护理专业改革工作小组,探索中职教育基本教育特点及根本任务,提出改革思路,确定工作计划;(此项工作费时两个月完成)
第二阶段:全校动员和教师培训阶段。组织全校师生学习示范校建设相关管理及事实
方案,组织专业教师学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关知识,参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老师专家组织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及相关知识,并要求老师写学习心得和体会;(此项工作费时两个月)
第三阶段:开展调研。认真策划调研活动,设计调研问题,选定调研对象和调研范围,确定调研工作原则,扎实开展调研培训,根据调研计划和执行方案分调研小组深入到医院及其他医疗结构、毕业生、行业专家、兄弟院校开展调研,并进行分析总结,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此项工作费时两个月完成)
第四阶段:文件起草阶段。根据调研结果,起草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和课程体系改革初稿,确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基本改革方案;(此项工作费时一个月完成)
第五阶段:论证阶段。组织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进行论证,并且广泛征集专业教学老师和护理临床工作人员的意见,提出修改意见;(此项工作费时半个月完成)
第六阶段:文件修订阶段。根据论证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和课程体系改革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版;(此项工作费时一个月)
第七阶段:改革方案教学检验阶段。经教学主管部门批复同意,进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检验阶段,并认真填写教学实践记录单,定期组织参与教学的老师进行总结讨论,深入学生中去收集反馈意见,向负责实训指导和实习指导的医院临床护士、护师了解实施效果;(此阶段需六个月)
第八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第二稿的编写工作。根据教学实践情况及意
见分析汇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版进行文件第二版的编写工作;(此项工作费时一个月)
第九阶段:专家论证阶段。组织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第二版进行研讨论证,并广泛征集专业教学老师、毕业学生、护理行业专家和护理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并提出修改方案;(此项工作费时三个月)
第十阶段:方案定稿阶段。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非会议现场收集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进行修订并定稿刊印。
第十一阶段:推广阶段。为体现专业示范作用,再我校其他专业内推广该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