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自主学习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新课标明确地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解惑者”,而是要转换角色、要把以前注重知识传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转换为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伙伴。教师深入到各个探究小组,把自己作为一名探究的参与者和学生打成一片,以一个学习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方向。接下来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
一是独立探究。即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
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 2、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 (1)观察——认识。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较常见的橡皮、墨水盒、火柴盒、砖块、化妆品盒、篮球等物品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从而认识了解并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2)操作——发现。
如:在教学三角形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通过拼凑成平行四边形等操作方法,从而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还有比如其他的探究方法如:猜想——验证、概括——归纳等等。 3、注重引导,教会学生有效探究的方法
在小组探究时,常常看到这样现象,场面热热闹闹,似乎人人都在主动参与,实则效果很差,有些小组甚至把准备的材料当玩具,有些则是个别学生承担小组探究的全部任务。有些汇报时看似“莺歌燕舞”,实则浮云流水,说不到点子上……思考这些现象与问题,虽然原因众多,但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指导和干预缺少针对性,失去了有效性。因此教师适时、适当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指导,显得非常的重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发生争议时-----倾听,当学生探究错误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赞赏。
4、归纳总结探究结果,引导反思探索过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亲身经历”的同时,也要重视活动后的总结和反思。学习新知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把建立的情感的表象升华到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学习技巧。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经过学生提问、探究后归纳得出结论,再引导学生通过读来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其内涵的理解。进而转入巩固反馈练习阶段,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5、转变方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留白,这是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我们大多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但基本上都是蜻蜓点水,稍放即收,生怕学生思维跑题,怕浪费了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往往是刚让学生自主
探索,就又赶紧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来,舍不得花时间孩子去自己探索。这样的教学还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形式上的自主探索,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所以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去自主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