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藉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年财购财购财购财政购书份 政拨款/书专项政拨款/书专项政拨款/书专项拨款/万专项经费/万元 经费/万元 经费/万元 经费/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2178302696452545972513940100.1 0.0 2.0 1.0 3.4 3.2 .5 .2 年 2200503863753257111914520114.1 0.0 3.7 7.0 9.4 5.3 7.2 .3 年 2310505644674364161816510122.0 0.0 6.6 7.0 3.5 8.2 2.1 .2 年 2446705655486280187420480132.9 0.0 6.1 4.6 8.7 3.9 7.7 .5 年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呜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氏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
7. 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其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及人均到馆次数均低于美国。 B. 在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至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均逐年增加。 C. 2010年至2013年间,江西省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馆的拨款均高于市级馆,更高于省级馆。
D. 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但仍有超半数的居民从来没有去过。超过90%的中小城市甚至没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共图书馆应该以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成为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类文化的传播地。 B. 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因为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而在网上迅速“爆红”。 C. 许昌、天津的公共图书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虽然面孔不同,但都很受欢迎。
D. 滨海新区图书馆、许昌的智慧阅读空间,都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 9. 你认为,要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请根据上述材料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7. B 8. A
9. (1)政府方面:一方面加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专项基金的投入,提高硬件标准;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服务态度,降低阅读的门槛,提升软件实力。(2)民众方面:充分认识读书的价值,逐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共同营造“书香社会”的良好氛围。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结合材料三“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分析可知,“均逐年增加”错。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网上迅速“爆红”的原因错,原文为“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C项,“历史悠久庄严肃穆”错,这是“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讲话的内容,不是文中具体所指;D项,“都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错,过于绝对。故选A。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要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和图表的内容概括。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2. 现代文阅读(10分) 警惕名校农村学子锐减 周继坚
据报道,在中国农业大学今年的大一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10年来首次跌破三成,仅占28.26%。如此低的比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农村教育的忧虑。近年来,重点大学农村生源的减少是整体趋势。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县级中学生比例占到50%左右,而今年只有七分之一;北大的农村学生比例从过去的30%左右降到了近年来的10%到15%。
在教育发展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和均衡,既是众多教育界专家学者的一致呼吁,也是教育管理部门多年来矢志不渝的目标。从现实的国情看,我国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农村人口比重仍然很大。相比于城市,农村学生的数量占多数,从教育公平和均衡的角度讲,在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重应该大于城市。然而,现实中不仅农村学生在高校中所占比例很低,而且似乎逐年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高校扩招让上大学变得容易。然而,对广大农村学子来说,能够吸吮到这一“雨露”的人却越来越少。有人把大学里农村学子的减少归结为城市化进程,有的归因于农村孩子的基础教育底子整体不如城市。然而,这些原因只是在解释表象,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以去年全国高考为例,农村孩子占考生总数的62%,可见农村孩子仍然是应考的多数。就学生个人基础素质来说,城市孩子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特长,但农村孩子也有更多的参加劳动实践的经验,决不能说会弹琴的城市孩子的素质就一定高过放过牛的农村孩子。 大学里农村学子的减少,根本上暴露的还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且已饱受诟病的教育均衡问题。除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外,近年来推出的校长推介制、高校自主招生、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农村孩子显然都不占优势。首先从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来看,农村孩子主要靠课堂上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像城市孩子那样可以享有丰富的各类课外辅导和培训资源;其次,自主招生和校长推荐制等举措也主要面向少数优质示范高中,农村孩子事实上很难进入这些重点中学。
重点大学中农村学子的减少是一个警示信号,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天平的倾斜度。在城市和重点中学较多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势下,农村学子在高考竞争中先输掉了一大截。再加上以成绩衡量政绩的功利思维,又加剧了地方对学校投入和学生选拔的人为扭曲。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高考,招生考试越来越像程序化的“掐尖机器”。结果,农村孩子不断被重点中学、重点班级边缘化,考取重点大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丧失,导致农村孩子上升空间日益狭窄。要看到,长此以往,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新隐忧,那就是阶层固化。 (选自 2011年08月26日《光明日报》)
15.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从教育均衡的角度来看,农村人口比重仍然很大,在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重应该要大于城市学生。
B.城市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特长,农村孩子只有参加劳动实践的经验,二者存在着素质上的差距。
C.在目前的形势下,重点大学中农村学子的减少以及成为一个警示的信号,这充分反映教育天平的倾斜度。
D.农村孩子个人的未来上升空间日益狭窄,导致他们丧失了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成为社会新隐忧。
16.开头第一段所引用的数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7.文中“饱受诟病的教育均衡问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5. ( 3 分)A ( B . “二者存在着素质上的差距”的说法由解文意。C .说法绝对,原文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天平的倾斜度”。D .因果关系颠倒,应是“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丧失.导致农村孩子上升空间日益狭窄”。)
16 . ( 3 分)反映农村学生在当今高校招生中的具体情况,暴露了教育失衡问题,为全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如有其它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17. ( 4分)① 教育资源城乡有别;② 近年来推出的教育改革举措更不利于农村学子。(一点2 分,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 略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被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摘编自《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在唐朝,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答案: 1.C 2.C 3.A
1. “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错,最初清明节并没有什么节俗活动。 2. “摆脱痛苦”文中没有根据,踏青是为了“催护新生”。 3. “在唐朝”不严密,唐玄宗前未作规定,原文是“唐玄宗时”。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池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②,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高、国、鲍、晏: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不与:不在其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坚以新,士选以饱 选:挑选,这里是“经过挑选”,“精锐”的意思
B.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 封:封赏,这里是“受封赏”的意思 C.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 恣:放纵,这里是“使……放纵”的意思
D.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过:过错,这里是“犯过错”的意思 9.下列句子中,属于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
②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 ③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④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
⑤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 ⑥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他为保卫祖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展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中的韬略和游说的才能。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作乱的阴谋才容易实现,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2)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3)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参考答案:
8.D 过:责备,非难 9.B
10.A(田常欲作乱而移高、国、鲍、晏之兵攻鲁,不是他自己带兵,目的是转移视线,以削弱臣势力,不是控制军权。)
11.(1)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3分)
(2)我们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4分)
(3)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子贡南下去见吴王。(3分)
5. 阅读下面这首宋间,完成下列小題。
破阵子 陆游
仕至千钟①良易,年过七十常稀。眼底荣华元是梦,身后声名不自知。营营②端为谁。 幸有旗亭沽酒,何妨茧纸题诗。幽谷云萝③朝采药。静院轩窗夕对棋。不归真个痴。
【注】①千钟:优厚的俸禄。②营营:忙忙破碌。③云萝:也叫藤萝。即紫藤。因藤茎屈曲攀绕如云之缭绕,故称。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人认为,官做到年俸千钟并不难,但活过七十岁者却是很少。对比中见感慨。 B. 词人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现在才知道,荣华声名原来是一场梦幻,不值得追求。
C. “沽酒”“题诗”“采药”“下棋”四词概括了词人晚年的生活,表达了归隐的幸福与快乐。 D. “不归真个痴”既道出了词人对选择归隐的肯定,又表达了自己不再维续继续“痴”的庆幸。 E. 下片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词句对仗工整,描绘了一幅“归隐生活图”,尾句含蓄言志。 15. 这首词陆游写于晚年,表现了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4. CE
15. ①荣华富贵,过眼烟云,不屑一顾。经过人生坎坷之后,晚年的陆游看透了荣华。“元是梦”是对荣华的最好诠释。②在归隐中度过余生的无奈。作者借沽酒、题诗、采药、对棋聊度余生,虽然有乐趣,但也透露出无奈。③\"不归真个痴”道出了词人对人生的顿悟(通过自嘲来表现心中难以排遣的愤懑)。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幸福与快乐”分析不当,“幸有”的意思是“庆幸的是有”的意思,由词人的生话经历可知,陆游归隐,虽然有沽酒、题诗、采药、对棋
之乐,但依然难抑心中隐隐的痛。可见他的晚年并不幸福快乐。E项,“尾句含蓄言志”错,应为“直抒胸臆”。“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妥,下片的语言虽然易懂,但是也是经过提炼而显得典雅。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词陆游写于晚年,表现了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赏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读懂全词,再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上片开头词人就认为,官做到年俸千钟并不难,但活过七十岁者却是很少。对比中见感慨。词人曾经渴望建功立业,但是朝廷不用他,因此词人认为荣华声名原来是一场梦幻,因为追求荣华声名而劳而不知休息,内心躁急不安,实在不值得。经过人生坎坷之后,晚年的陆游看透了荣华。词人的生话经历可知,陆游归隐,虽然有沽酒、题诗、采药、对棋之乐,但依然难抑心中隐隐的痛。可见他的晚年并不感到庆“幸”。结句描绘了一幅“归隐生活图”,含蓄言志。“不归真个痴”,通过自嘲来表现心中难以排遣的愤懑。抓住“梦”字回答,晚年的词人用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无奈和愤懑(或顿悟)。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忧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
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B.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C. 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D.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和睦
5.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 )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④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 ②③⑥ D.②④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 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 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D. 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5分)
(2)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忧亏损圣德,不可苟冒。”(5分)
参考答案:
4.B(躬:亲自。)
5.B(②是世称,⑥是明帝的话。而题干问的是“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
6.D(兴没后,帝思其言“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并不是答应了阴兴的请求。)
7.(1)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幸:临,到。辄:就。清:清理,清查。见:受,被。)(5分)
(2)(阴兴)坚决推辞说“我不敢爱惜生命,实在是害怕损伤了皇上的恩德,不能随便冒领高位。”(固:坚决。诚:实在。苟:随便。冒:冒领。)(5分) 参考译文:
阴兴字君陵,光武帝阴皇后的同母兄弟。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代理期门仆射,他率领武骑,随光武征伐,平定许多地方。阴兴每次随从出入,常亲手持伞盖,遮避风雨,脚踩泥涂,率先期门。凡光武亲临之处,他必先进入清宫,很受信赖。他虽然好施舍,爱交结,但门无侠客。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并不相好,但知其有用,同样称其所长而推荐其任官;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华而少实,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给推荐:因此世人都赞扬他的公忠平允。其住处衹求完好,刚好能遮风避雨就行。
建武九年,改任侍中,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请阴兴,准备封赏他,把印绶都摆出来了,阴兴坚决不接受,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都蒙恩受封,令天下人为之倾慕向往,实在是过于满溢了。我蒙皇上及贵人的深恩,富贵已经到头了,不能再加了,我诚恳地请求您不要加封。”光武帝称许他的推让,遂了他的心愿。阴贵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您没有读过书吗?‘亢龙有悔’,越是在高位越易遭灾难,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进退,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妇就盼着得公主,我心下实在不安。富贵总有个头,人应当知足,夸奢更为舆论所反对。”阴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十九年,任卫尉,并辅导皇太子。次年夏季,光武风眩病很重,后就以阴兴为侍中,他在云台的广室裹接受光武临终嘱托。很巧的是光武病好了,召见阴兴,想让他代替吴汉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涕,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生命,衹是实在害怕损伤了圣德,不敢随便冒领高位。”至诚发自肺腑,感动皇帝左右,皇帝就听从了他。
建武二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阴兴和堂兄阴嵩平时不友好,不过敬重阴嵩的严肃有威。他病重了,皇帝亲自看望,问他政治得失及群臣胜任与否,他叩头回答说:“臣下愚笨,不足以知道这一切。不过我看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超过了公卿。”阴兴死后,光武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监领羽林军十多年,以谨慎勤敏受器重。显宗即位,任他为长乐卫尉,后改任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韶书说:“已故侍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管领禁军,随先帝平定天下,应以军功光荣地受到封爵奖赏,同时各位舅父也应按成例蒙受恩泽,都被阴兴推让了,安居于里巷之中。他曾辅导于我,体现丫周昌般的正直,在家仁孝,也具备曾、闵等人的品行,不幸早年去世,朕十分伤悼。贤人子孙,应给予优异的待遇。以汝南郡的鲷阳封给阴兴之子阴庆为鲷阳侯,阴庆之弟阴博为隐
强侯。”阴庆死,子阴琴继承爵位。阴琴死,子阴万全继承爵位。万全死,子阴桂继承爵位。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面是一幅题为“大山里的孩子”的摄影作品。请仔细观察,然后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述。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5分)
参考答案:
8.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六个月的实习刚一结束,小王便来到科长办公室, 地拿出一大堆鉴定材料,小心翼翼递上去,请实习单位的领导签字盖章。
②护士长李牧秋说,文慈医院地处繁华商圈,就诊患者非常多,一旦遇到重大抢救,难
免 ,遇到不体谅的患者,医护人员经常把委屈埋在心底,尽心尽力救治患者。 ③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中大奖”“手续费”等传统诈骗招数依旧猖獗,让不少老年人的血汗钱
________;另一方面,骗子们的诈骗手法也不断花样翻新。 A. 郑重其事 捉襟见肘 荡然无存 B. 郑重其事 顾此失彼 化为乌有 C. 一本正经 捉襟见肘 化为乌有 D. 一本正经 顾此失彼 荡然无存
参考答案:
B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第①句中“小心翼翼递上去,请实习单位的领导签字盖章”可知强调的是严肃认真,所以用“郑重其事”。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多指资金、物质条件,以及能力上的匮乏或欠缺。顾此失彼: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②根据语境“患者非常多”和“重大抢救”选择“顾此失彼”。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语境说的是老年人的血汗钱一下全没了。这组都可以用。通过前两组确定的选项,可确定选B项。故选B项。 【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要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还有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圣人的至道,就是一般人所时时行的道,所以谓之“庸”。朱子注说:“庸,平常也。”又引程子云:“不易之谓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子注说: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这就是恰好,恰好也就是至善。这是极难能的。《中庸》说:“中庸其至矣乎!”
①但又是人所不可须臾离的,所以是不可易 ②圣人亦行此道而又将其行至于极至
③这就是说,将其行至于恰好之处,恰好就是所谓中 ④因其是一般人所本来行的,所以是平常
A. ②③④①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②③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结合③句中“这就是说”可知,是对②句内容的进一步阐述,①中的“但”,结合“平常”“不可易”等内容,可以判断①在④的后面。综合D项衔接恰当。 10. 下列情景中给朋友发的短信,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祝贺生女儿)近日闻尊夫妇喜添千金,弄瓦之庆,遥以致贺。 B. (邀请来吃饭)拟在敝舍准备盛宴,如蒙惠然肯来,荣幸之至。 C. (问候病情)闻君抱恙,不胜垂念,谨致问候,祝早日康复。 D. (拜托帮忙)冒昧唐突干请,所恳之事,务必慨允,不胜感激。
参考答案:
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A项,“瓦”,古代妇女纺织用的纺砖;“弄瓦”,古人把纺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红。祝贺人家生女孩。B项,“准备盛宴”过于夸耀,不合情境。C项,“垂”是敬语,对别人说的话,如“垂爱”“垂青”“垂询”,对逝者也是“永垂不朽”。此处谦敬和主宾错位。D项,“务必”错误,有强迫之意,请托人不能用祈使句。故选A。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解答需要注意,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
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 略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5月14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沈阳市铁西区沈辽路附近永善小区发生一起惨剧:一名年仅23岁的吊装工人被沙袋带到楼下,当场身亡。
令人更加感到心痛的是,有人在事故发生时听到这个小伙子高喊着:“都躲开!” “明知道自己活不成了,还提醒楼下的人别被沙子砸到,这孩子真仁义!”目击者的话,引来附近围观者赞扬跟感叹。
对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
(2)不少于700字。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指向性很强,即对那个死前大喊“都躲开”的小伙子的良心与仁义持赞叹态度。由此联想开去,倡导关爱之风,弘扬人性之美,构建和谐社会,谱写时代新篇。历年感动中国人物是其典型写作素材。可以确立一个明确立意,运用新鲜典型例证,阐述一种雄辩的观点。
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正因如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如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