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轨迹
当1973年河姆渡遗址横空出世,“中华民族又一个文明摇篮”得到确认,“宁波”进入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开篇;当1987年国务院公布宁波戴上“历史文化名城”这顶华冠,至今宁波已在保护和发展之路上摸索前行了20余载。我们骄傲,生活在一个人文渊薮之地。
这份骄傲,我们一次次见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了22处,总量跻身110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第10位,2处遗址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它们正不断放大着宁波的文化力和辐射力;梁祝传说、奉化布龙、宁海平调、宁波朱金漆木雕、徐福东渡传说、甬剧、姚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14个,它们凝结、保留和传递着这个地域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以建设宁波博物馆为龙头,十大专题博物馆和十大行业博物馆为两翼,民办、私人博物馆等收藏展示场所为补充的宁波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它们以厚重、丰富和精彩,传递着宁波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历史村镇的发现和保护,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城乡统筹与和谐……
当一出甬剧《典妻》拿遍戏剧大奖,实现了“小剧种,大转型”的奋然一跃,当一批打着“宁波制造”印记的精品力作厚积薄发相继闪亮在中国的文艺舞台。我们骄傲,生活在一个枝繁叶茂的季节。
这份骄傲,我们一次次分享: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广播影视大奖、鲁迅文学奖、群星奖、梅花奖等领域,我们不断突破,屡有收获。“文艺甬军”正在脱颖而出。
当宁波大剧院、宁波美术馆、宁波音乐厅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宁波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幢幢文化设施拔地而起,我们亲眼目睹宁波的“文化地标”不断被刷新,以及建筑背后不断拓展的城市文化活动品牌;当村落文化宫、社区阅览室等构建起“十五分钟文化圈”,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我们骄傲,生活在一个人人共享的时代。
当七艺节的“南腔北调”聆听过了,群星奖晚会的璀璨“星光”目睹过了,一年一度的国际服装节、茶文化节、爱情节、开渔节、开游节参与过了……各类艺术盛会,推动着我们奔向文化的前沿,推动着我们创新市场运作的能力。我们骄傲,生活在一个融合互动的世界。
如今,我们习惯了中央芭蕾舞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高雅艺术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习惯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主义”,习惯了看首映电影、听公益讲座的新都市时尚,习惯了“既种地头,又种文化”的新农村生活……许许多多的变化发生着,我们与梦想一起飞。
翻看前页,宁波的“文化引擎”启动于新世纪的开元之年——2000年8月,全市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构建都市文化新格局的主要任务。随后,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等相继实施,宁波人文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今天的经济,明天的文化。去年,按户籍人口计算,宁波人均GDP达到6.1万元。有这个“硬实力”作支撑,我们坚信,宁波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诉求将不断从自发走向自觉。
2
动力
现代城市总是由一个个“过去”构成,也总是由一个个“现在”构成。
纵观改革开放30年,宁波之所以从一个很不起眼的沿海商埠小城,蜕变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很大程度源自“文化的力量”。
今天,环顾周遭,我们挥洒着前人未敢想像的大手笔:文化的强强联合不断,宁波大剧院、艺术剧院等从文化产品的制造到营销,正全面融入整个长三角演艺联盟;机制的推陈出新不断,借助“国助民办”方式,发展起包括十里红妆在内的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博产业;实行公益性文化产品政府采购,把“万场电影千场戏剧”送进农村;创意产业为宁波发展增添后劲,培育起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精品项目,“走出去”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
现代城市总是由一项项“经济硬实力”构成,也总是由一项项“文化软实力”构成。
如果说宁波的“经济硬实力”是由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GDP跻身“3000亿元俱乐部”这些可摸可感的建筑、确切无误的数字来建构的话,那么,宁波的“文化软实力”则需要在细水长流中慢慢体会,它包含了秩序、精神、文化等许许多多“无形胜有形”的内核部分。
如果你是初次来到宁波,那么,你感受到的宁波软实力,也许就是眼中所见的一次志愿者行动,也许就是耳畔想起的一句富有深意的宁波老话,也许就是商界巨子和两院院士的传奇故事,也许就是高教园区里的桃李芳华,也许就是一件漂亮的文具的设计,也许就是一杯茶的清香,也许就是邻居家小孩每晚准时弹响的一串音符,也许就是每月在本地体育馆内与CBA、WCBA等品牌赛事的“不见不散”……当然,它更是面对大灾时宁波人共
同演绎的大爱,到目前为止,我市捐赠四川灾区的物资、资金已达到8.26亿元,占全省捐赠总数的22.1%。勇敢、坚强、责任等词汇,无法尽述我们的行动,一场山崩地陷的灾难让积淀在宁波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空前迸发。
文化的力量深而韧。往历史的深处探寻,我们拥有底气。自古至今,宁波具有“工商皆本”的传统,以商成市,不拘泥于一乡一隅,具有放眼世界的胆魄和精神,“宁波帮”经久不衰,享誉海内外,这些锻造了宁波人诚信务实的价值取向;浙东文化、商帮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塑造了宁波人开放创新的个性特点。什么是宁波精神?这些构成宁波精神。先人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秉承文化传统,发扬创造精神,又在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创造力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从创造的角度来定义文化大市,那么所有具有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人,都是文化大市建设的主体。
这种文化基因使得宁波人“一见阳光就灿烂,一遇雨露就滋润”,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成为推动宁波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动力。
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反哺文化繁荣。
3
加速
大路改变了远方。回顾过往,8年的实践,宁波在文化发展路上,走出了坚实铿锵的足音。
远方召唤着我们。展望未来,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整个浙江在行动,宁波需要属于自己的证明。
与建设一幢楼、一座桥相比,城市“软实力”的建设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恒心。市委、市政府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锻造需要与时俱进。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宁波的经济结构日益趋好,去年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7.5%,宁波已经率先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最显著特征是: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要素秉赋为主向科技教育秉赋为主转变,文化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知识因素和人才因素将成为一个地方发展的主要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从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入手,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基因。
因此,一个深邃的理论命题,一项重大的实践任务,摆在了宁波人的面前:如何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进一步审视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更加注重发展繁荣文化,更加注重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宁波实现现代化建设新跨越提供坚实支撑。
宁波在学习、思考;
宁波在探索、实践。
考察国内外先进城市,伦敦从2003年起就推出《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提出了将城市建设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计划;新加坡在新千年伊始就提出《文艺复兴城市》的文化战略,目标是成为“一个充满动感与魅力的世界级艺术城市、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和世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深圳于2006年研究制定了《深
圳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规划纲要》,将城市精神根植于生产生活实践……与这些先进城市相比,宁波亟待一次属于自己的提速。
今天——2008年8月15日,市委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提速”鸣笛,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增强宁波的“软实力”作出了重要部署。
今天,我们怀揣着刚刚出炉的蓝图,豪情万丈,一个明确的目标、崭新的使命等待着全体宁波人:经过5年努力,实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集文化名城、和美之城、文明之城、创意之城、现代港城于一体的文化大市,增强文化软实力,使宁波文化综合实力在全省领先、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并为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奠定扎实基础。
宁波文化“加速度”将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未来宁波文化将在六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惠民能力明显提升;文化品牌效应明显加大;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文化人才支撑环境明显改善;文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与此相配套的是,宁波将全面推进六大战略建设,即“先进文化引领”战略、“公共文化惠民”战略、“文化品牌提升”战略、“文化产业升级”战略、“文化人才支撑”战略及“文化创新推动”战略。
今天,当重点文化设施、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等被一一规划的同时,更为可喜的是,支持文化发展的政治、政策、投入、机制等四方面保障措施也将一一得到落实。
今天起,我们将展开一段新的文化勃兴之旅。这次鸣笛,是时代的要求,是对机遇的把握,也是对自我的挑战。
世界名城,无一不是文化名城,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更是如此。
在即将掀起的文化大市建设新高潮中,宁波准备好了。
“网络图书馆”24小时免费为读者服务;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实现一卡“通借通还”,实行“零门槛”免费开放;市民出门15分钟之内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每个周末都能听到免费的各类公益性讲座;广大农村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这些在宁波不是愿景,而是现实。
如今的甬城,公共文化设施完备齐全、公共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公益文化服务便民亲民,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万户千家。
完备齐全的公共文化设施
漫步甬城街头,气势恢宏的大剧院、新颖别致的音乐厅、充满乡土特色的美术馆、富有现代气息的市游泳健身中心、融入自然和历史的博物馆……这是市政府打造的“三江文化长廊”和“八大文化设施”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十五”期间,市财政共投入近45亿元打造公共文化设施,全市已逐步建立起市、县(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三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05年年底,全市投入资
金2098.8万元,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有线广播电视联网率达到100%,到去年底,市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已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通有线电视。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从2003年开始实施,累计投入5700余万元,至2007年年底,累计建成4513个基层服务点,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教育与科研网、文化网已经延伸到户,基本实现了对农村、城市社区和中小学校的全面覆盖。
截至2007年底,全市所有的县(市)、区都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全市92%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
多姿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
从2003年起,市政府开始探索对高雅艺术演出实行政府补贴,前三年,市财政投入高雅艺术的补贴资金近2000万元,积极鼓励和引导专业剧场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确保各剧院实行低票价运作,满足广大群众对高雅艺术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
去年,公共财政补贴600余万元,宁波逸夫剧院、宁波大剧院和宁波音乐厅3个市级主要剧场的高雅艺术演出达到300多场次,接待观众达数十万人次;凤凰百花剧场等市区其他剧场演出150场次,全年共接待观众34.5万人次。
宁波美术馆自2005年10月开馆以来,有20余万人次群众走进这座艺术的殿堂,欣赏各类展览80余场,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和普及性讲座近30场,美术馆真正成了一个“亲民”的美术馆。
每年各类公共文化活动达2000多场,参与人数达百万人次。同时,企业文化节、社
区文化艺术节、商贸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各类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此外,还有国际茶文化节、浙洽会、开渔节、服装节、出口商品交易会、旅洽会、食博会、消博会等一年一度的重大节庆展会等,一系列内容各异的公共文化活动令市民目不暇接。
近几年来,我市相继举办、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第九届中国戏剧节暨第12届中韩日三国戏剧节,第九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连续五年的“春天送你一首诗”全国主会场活动等,精彩纷呈的国家级大型文艺活动,逐步形成了具有宁波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
在广大农村地区,“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从2005年开始实施,市、县(区)两级政府财政补助1500多万元,截至2007年年底,在农村放映电影达4.39万场,演出戏剧3000多场,提前三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便民亲民的公益文化服务
近年来,宁波市公益文化服务不断开拓服务新领域,推出服务新模式,开展“群众文化需求点点点——你点我讲、你点我演、你点我购”,并以“零门槛”的方式向全国招标公益文化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公益文化服务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居民小区、企业车间、建设工地、乡镇村落,一系列便民亲民的举措深受群众的好评。
今年1月10日,图书馆实行全面免费开放。7月14日,市图书馆又开通网络图书馆,全市11个公共图书馆的读者都可以在网上免费阅览百万计的报纸期刊、电子图书等,这标志着我市“24小时图书馆”时代来临。而一些特色服务,如人性化的“你点书,我买单”
服务使读者成为图书馆真正的主人;“一卡通”服务让持有一张借书卡的读者能共享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300万册藏书的资源;“流动图书馆”等服务,主动把图书送到重点工程工地、农民工子弟学校、敬老院、部队、农村等地。全市文艺界也通过结对、资金或图书帮助等形式,帮助全市山区、海岛和经济文化相对薄弱地区的农村,建设农村文化书库,为农民提供精神食粮。
免费的公益性讲座成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亮点。去年,公益性讲座“天一讲坛”举办了30多场,今年,又新增了“市民大课堂”、“群星课堂”等。每个周末的下午,各类主题系列讲座雅俗共赏,理趣兼具,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的舞台。此外,2005年启动的公益性文艺讲座“三江艺谭”,免费向广大群众推出名家名作赏析讲座,已累计举办各类讲座132场次,受众达3万余人次。
民办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也发挥了良好的作用。2007年,全市兴建民办博物馆8家,宁海的十里红妆博物馆、象山的张德和根艺美术馆等已渐成规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此外,全市联合院线、万达院线等4条电影院线“百舸争流”,为群众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我市文艺精品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20集电视剧《天地粮人》获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越剧《阿育王》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首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越剧《藜斋残梦》、姚剧《母亲》获中国第九届戏剧节优秀入选剧目;广播剧《它山堰的儿女》获中国广播剧专家奖和政府奖一等奖;《静静的胡杨》、《淘气包马小跳》获中国广播剧专家奖一等奖;青瓷瓯乐《越·瓷风》、表演唱《老墙门》、广场舞蹈《象山渔鼓》获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甬剧演员王锦文、越剧演员张小君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辛雪莉获中国广播电视金话筒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刷新了我市文艺精品创作史上的获奖记录。
2007年在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广播剧《静静的胡杨》、《淘气包马小跳》获优秀作品奖,电视剧《天地粮人》、图书《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歌曲《江南青青竹》获入选作品奖,实现了我市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史上的新突破。
文化润泽生活,文化丰富心灵。
2006年,“浙江百村农民文化生活调查”课题组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农民对“文化生活满意度”和对“文化下乡的满意度”均居全省最高;2007年,市城调队组织的“城市居民生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位居所有项目的首位。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群众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认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如春风化雨,在滋润着百姓生活、滋养出城市的文明同时,也在日益推动我们这座城市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