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协同育人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9·期年第8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TaiyuanUrbanVocationalCollege总第217期Aug2019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协同育人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陈叶娣,许朝山

(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校企合[摘要]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模具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本文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作,精准对接,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落实“一生一项目”计划;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开展AHK模具机械工职业资格认证本土化实施;工匠引领,组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共同开展课程建反哺教学。模具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为高职设、技术研究与服务;实时转化企业案例与科研成果,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路径范式。育人路径;培养成效[关键词]产教融合;精准对接;[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9)8-0149-02厂”、华威模具“厂中校”、常州科教城大院大所等合作共开发同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现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合作企业定期升级改造参与企业实训设备,校企合作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业务、生产和产品研发,实现学校的日常教学实训与企业生产行业论坛、有效融入。共同举办、组织相关的学术会议、形成协同发科技服务、技术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展长效机制。2.依托平台,研学互融,形成服务协作长效机制提升学校现有的以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为主线,“江苏省模具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和“江苏省中小企业智能装备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内涵,依托科教城内科研院所,校企协同建立“模具技术研究院”,开展模具技专利术研究。以“产”为载体,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逐步孵化和申报等工作,积极引入社会创新创业团体,并将科技服务转化一批创新创业成果,实现集约发展,成果应用到课程资源开发、毕业设计选题及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研学互融,形成服务协作的长效机制。实施(二)“一生一项目”计划,培养模具技术杰出人才选拔组建“模具匠心创新班”,制定模具创新班人才培养方案,项目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一生一项秉承精艺善究”目”训练计划,“重技崇学、的专业文化,探索双导师制,依托江巩固已有的专业教学改革成果,与博赢苏省模具行业协会,“校中厂”、入驻常州科教城的湖南大学机械装备研究院等科教城大院大所成立“江苏模具智造人才培养联盟”,协同开展模具技术杰出人才培养。以以模具行业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博锐特逆向工实行企程社”“先进智造创新学社”等专业社团为载体,教师转换成业、校内双导师制,研学互融,“师傅”,学生转换成“徒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模具集成制造单模具是制造业中重要的工艺装备。元与技术开始普及,商业互联网向模具及其产业链延伸,3D打印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大型级进冲模技术日趋成熟,高速、高可靠性成为精密级进冲模的轻量化新材料给汽重要特征,模具标准件趋于精细化,车覆盖件模具与大型塑料模具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模具产业转型升级亟需一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既要掌握传统的模具技术,又要融入智能化、网络化等技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培养模具技术人才的重要支撑,每年为模具行业输送大批量模具技术人员。但通过深入调查,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模具专主要有课程设业学生与企业需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置、学习内容、实验实训条件等过于陈旧,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少、知识技能更新慢、课堂教学组织与评价形式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一等。当前形势下,只有贯彻落实与企业、科研院施方案》文件精神,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助推模具所等紧密合作,才能培养模具技术杰出人才,产业变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高职模具专业协同育人路径构建精准对接”(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与常州华威、常州博赢依托江苏省模具行业协会,等多家知名模具企业成立“江苏模具智造人才培养联成立盟”,携手常州科教城内大院大所联动,“模具设计协同发展为与制造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以产教融合、深化一主线,对接模具产业发展,“一(专业)群一行业、一生一专项”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产教融合实践模基地共建、信息式。在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人员互聘、校、行、共享、文化融合形成人才共育与服务协作机制,企、所四方协同,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契合度。1.多方合作,资源共享,形成人才共育长效机制依托智能制造产教园,携手常州博赢模具“校中基金项目:1.2017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7JS15);2.2019年度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科研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协同育人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JXHYZD201902)

窑149窑

创新创业能力,逐步形成优良的传帮带机制。一生一项目,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突出个性化培养,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将企业文化融入培养过程,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每学年至少完成一个项目,涵盖竞赛项目、科研项目、创新项目、职业技能项目等,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三)借鉴德国经验,开展AHK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本土化实施围绕常州及周边地区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对模具人才的需求,与中国上海德国工商行会合作,引入德国AHK模具机械工职业标准、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等,依托江苏模具智造人才培养联盟,开展AHK模具机械工师资队伍培训,构建职业素质、职业发展和职业技能三个领域的课程体系,对接模具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德国AHK模具机械工认证项目嵌入《冷冲模制作》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实现教学评价“三互融”:考核评价个性与共性互融;技能比赛、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互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互融,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人才评价标准等,制订国际接轨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展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并根据技术发展动态调整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开发“L形冲孔折弯成型多工位级进模”“方铜片冲孔切边多工位级进模”等全流程教学项目20个以及《模具零件手工制作》《冷冲模设计》等本土化教材5部。(四)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按照“借鉴国际化标准、实行本土化开发、建设精品课程、编写特色教材、开发共享资源、信息化平台管理”的思路开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借鉴德国AHK模具机械工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岗位需求,制定符合国际化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岗位进阶、能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对接境外合作院校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模具专业,引进《LED———简式硅胶口32CAV模具》等50个项目,本土化成适合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项目;以微课、虚拟仿真动画等形式建立《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实现开放共享;依托《模具制造技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依据“模具设计师”“模具机械工(AHK)”职业资格标准,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调等模具核心岗位关键知识点的生产实际案例为体例,开展教学转化,形成便于教学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项目库,提升模具专业教学资源的内涵。(五)项目驱动、成果导向,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塑料模设计》为例,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入“仪表盒”“风叶”等20个企业真实产品的塑料模设计项目,基于设计全过程,每个项目分成“注塑成型工艺分析”“注塑机选择”“成型零件设计”等10个模块任务,全流程贯穿项目,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习内容,渗透每个教学环节,发挥课程网络平台功能,打破空间与时间界限。课前,学生通过课程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课中,教师引导、示范演练,组织学150窑

生汇报交流、问题研讨;课后,学生强化训练、深度拓展,教师组织学习成果展评,形成线上与线下、导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六)工匠引领、专兼结合,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聘请模具行业工匠进团队,成立“模具工匠工作室”,以工作室为窗口,联合模具企业、科研院所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模具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将企业生产应用的典型产品转化成教学案例,共同研究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实现团队成员与企业工程师之间岗位互聘、信息互通,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成效;以开发学生“双创”训练项目为重要抓手,开发开设“双创”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创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双创”活动与产业及应用结合,推进科研成果向实体转化,促进团队成员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共同开展模具技术社会服务,转化科研成果,共同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以带头人”培养为重点,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激发团队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团队成员的遴选、管理和考核制度,按照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团队建设积极性,优化成员结构、形成整体合力,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品牌团队。二、产教融合下模具专业协同育人成效显著近两年,模具专业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省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1项,省大学生课外学术挑战杯一等奖1项,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二等奖两项,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4项,学生以第一作者获授权专利2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篇。模具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就业竞争力指数达91%、就业率达98%、月收入达4950元、企业满意度高达92%,86%以上学生就职于模具行业知名企业。学生专业技能在“上大学网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实力排行榜”名列第二,四方协同,精准对接,模具杰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获国家级教学二等奖。参考文献:[1][2]培养贺卉“邹方.工业互联网”背景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案研究[J].时代产农机,2019培养模,46(2)具:60-61,64.拔尖创新人才[3]的改革与实新斌.专创一许践[J].体机,电教育创教融合”新,2018(12):104-105.新伯,2017(19)勇.模具:设计82-83.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讨[J].科技与创“双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