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孟子试题集锦

孟子试题集锦

来源:爱go旅游网
.'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姓名

学号

(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

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2分)作:恒:

(2分)

“女忘稽之耻邪?”

成绩

18-21题。(共10分)

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其心志,劳.其筋骨

2分)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

“生于忧患,死

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

.'

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D.必先苦.其心志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环而攻之.而不胜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域:区域、地域畔:通“叛”

背叛

举:被选拔,被起用苦:使……受苦

)(2分)

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属予作文以.记之杜少府之.任蜀州曹操比于.袁绍择其善者而.从之

)(2分)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国恒亡。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2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

;得出的结论是

。(3分)

20—23题。(12分)

(9分,每小题3分)

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

.'

(3分)

22.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

3分)

23.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和(

)这两句。(3分)

A. 古业成,皆自忧患始。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四、(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0—15题。(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举.: (2)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3分)

任.:)(2分)

曾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

》。(2分)

五、(20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①故.:

(2分)

②是:.

,回答18—21题。(10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取得的成就)(3分)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

;.

.'

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3分)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

“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

“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

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

“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六、(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分,共10分)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B.池.非不深也

(环:包围)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的意思)

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

;.

/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

.'

战/必胜矣”。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5-7题。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

、“法治”的思想。

七、(2004年山东泰安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甲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

八、(2004年山东威海市中考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5.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①曾.益其所不能(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答:

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答:

九、(2003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

;.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

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译:译:

4分)

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5—9题。

(2分))

)和(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4分)何苦.而不平(愁)斟酌损益.(利益)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一鼓作.气(振作)

(2分)

这一观点。(2分))

6.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

(2分)

12—13题。(6分)

.'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2.解释加点的字。(3分)①衡.(

)于虑

②而后喻.(

③以光.(,

)先帝遗德

。。(3分)

,回答20—24题。(15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

十、(2003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故曰,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池.非不深也( ) A.得道.者多助B.委而去.之C.寡助之至.D.攻亲戚之.所畔

(3分)

②委.而去之( ) 策之不以其道.去.国怀乡比至.陈辍耕之垄上.

(2分) (4分)

译:译:

③故君子有.不战( ) )(2分)

惨无人道.去.留两便无微不至.始龀,跳往助之.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分)

十一、(2003年重庆中考试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B.国恒.亡

;.

( ) (3分)

发.于声,而后喻人恒过,然后能改.

.'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D.入则无法家拂.士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举.大计亦死行拂乱其所为.

(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要

。(用原文回答)(2分)

(不超过20个字)(4分)

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行为上

十二、(2004年天津中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16.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C.然而不胜者.

( )

(2分) B D

16—20题。(14分)

园林池.沼宽畅不以木为之者.

.兵.革非不坚利也.攻亲戚之.所畔(2分)

可汗大点兵.辍耕之.垄上

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①多助之至:

.②失道者寡.助:

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

)(3分)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十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孟子》是

;.

家的经典之一。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请再举三部:

.'

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

十四、(2005年苏州中考模拟练习)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A.正确的道理 B

兵:域:畔:

( )

.施行“仁政” D

.统治的方法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作战的规律 C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B.委而去.之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E.多助之至.5.“得道者”的意思是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得人和”则“战必胜”。

。)

( )

和(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

;.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参

一、18.(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

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

1分。共2分)

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

分)

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

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分)

(共4分)

二、8.A 9.D 10.C 1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

(或:施行

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

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

1

分)

三、20. 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21.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

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分,意思对即可)

2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分)23. A D(共3分,每项1.5分)四、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 11.(1)被选拔(2)责任,使命 12.D 13.(1)

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

.'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 14. (举

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

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

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五、18.①所以

②这种(每个1分) 19.这样人们才会明白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略(所举

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每点1分) 21.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

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

六、11.C 12.B 13.B 14.C 15.D 七、5.①同“弼”,辅佐②边境 6.①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②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

八、5.①zēng ②bì 6.A B 7.人恒过,然后能改。

8.生于

忧患 9.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

人委靡死亡。

九、12.①通“横”,梗塞,不顺;②明白,了解;③发扬光大。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侍卫之臣

忠志之士

开张圣听(或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十、20.①池:护城河。②委:放弃。③有:或,要么。21.B

2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3.①(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呀)!②凭着天下人

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24.观

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

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十一、11.B(3分) 12.(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本题共6分,每小题3分)

13.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本题2分,每空1分) 14.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要有危机意识,

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本题4分,超过20字扣

1分)

十二、16.(2分)C 17.(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18.(4分)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 19.(3

分)D 20.(3

分)让老

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

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每句1分)

十三、1.儒

《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 2.“增加”或“增”。 3.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4.围绕“痛

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

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5.围

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

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十四、1.(1)兵器 (2) (3)通“叛”,背叛 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君子 6.得道

天下顺之 7.秦

王朝施行,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秦

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

了取信于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