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推进教育和谐》子课题——
汉铁高中传统文化实验班推行实施方案(草案)
一、课题背景:
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上世纪指出,
人类要想彻底解决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必须回到两千多年前,到中国的孔孟学说那里去寻找智慧。现在世界各个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孔子学院(如美国全国已经有100多所)正好说明了这一回归的趋势。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其实孔老夫子本身就是杰出的教育家,是他首先提出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寓教于乐”、“有教无类”等著名的教育主张,这些观念放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不但丝毫没有过时,而且依然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课题指导思想:
中国古人认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社会规律,人们的实践活动只有尊重、顺应事物内在发展规律,事物才能健康、良好发展;反之,只能导致规律对人的反作用——各种烦恼、问题的产生,甚至导致事物走向消亡。这是中国古人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纵观现在教育界居多问题:学生厌学、网瘾、早恋,甚至自杀、青少年犯罪等,无不是教育工作违背了教育规律的结果;让我们再看看那些教改取得成功的教师,包括魏书生、孙维刚、李镇西等,还有那些教改成功学校,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无不是尊重、顺应了教育教学规律,才取得了令人瞻目的成就。所以有人将教育孩子比喻成种庄稼,只有尊重庄稼的成长规律,庄稼才会有好收成,否则只会歉收甚至颗粒无收。
规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体现在关系的和谐之中,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关系的“和谐”,这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宇宙、天地万物、社会大众的关系,概括而言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其中又以人和为最重要,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具体到学生而言,他要面临的主要有以下一些关系: 与父母、老师的关系;
与同学的关系(包括同性、异性同学); 与青春期情感的关系;
学习书本知识与学习做人的关系; 文化知识学习与课外兴趣、特长的关系; 与优势学科和劣势学科的关系; 学习与健身的关系;
1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等等。
这些关系是否能够处理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影响学习动力和学习
效率。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关系处理好,身心将是愉悦、和谐的,也必然会有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不提高恐怕都很难。所以,帮助学生处理好这些关系,有一个和谐的身心状态是本次教改实验总体指导思想。
那么怎样处理好以上这些关系,特别是与师长、同学的关系呢?古人非常有智慧,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孝敬自己的父母,自然就容易将这份对父母的爱心和恭敬心延伸到其他人身上,自然就处理好了其他各种人际关系,正如《孝经》里所说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反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没有敬爱之心,是不可能发至内心里尊重、关心他人的,正如《孝经》里所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现代西方心理学也认为,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是他走出家庭、步入社会之后与他人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一个人一生中家庭幸福与事业成功的前提,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基础,还是一个人德行的出发点,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所以“孝”是教育的源头,正如孔老夫子在《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基于此,本实验通过各种形式来唤醒、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孝心、恭敬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尊重父母、关心父母的习惯,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尊重、关心老师、同学等,是本次实验的核心和重点。
《弟子规》是根据孔老夫子《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作为整篇的纲目来进行开解的,是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本书,《弟子规》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现在很多公司和学校(如北京的汇通汇利公司、深圳的浩威电子公司、吉林松花江中学等)将《弟子规》运用到公司、学校管理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也将《弟子规》作为培养学生美德的载体,取得了令全区瞩目的效果。
有人调查发现,那些问题孩子的背后,一般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孩子陷入网瘾,首先是家庭里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反之,那些家庭和睦、幸福,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孩子极少出现厌学、网瘾、早恋等问题。所以,帮助家长成长,让学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本实验的另一指导思想。
希望学生对人有礼貌,老师自己首先要做出表率,对人处处彬彬有礼;希望学生孝敬父母、尊重老师,老师自己要孝敬好自己的父母,尊重学校领导和同事,包括尊重学生;希望学生快乐,老师自己脸上要有微笑;希望学生有好的身心状态,老师自己要有好的生命状态,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希望学生能热爱学习,教师
2
自己要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并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教学技巧吸引学生。离开了这个前提,教育一定是苍白、乏力的。所以我认为,本实验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教师队伍自身的成长。
三、预期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
具体标准可参照《弟子规》的“入则孝”部分,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2、帮助学生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
尊重老师包括尊重老师的人格和尊重老师的劳动,具体习惯表现在:见面时主动3、帮助学生养成团结同学的习惯。
要能把同学都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弟子规》里说,“兄道友,弟道恭;兄
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
跟老师打招呼,上课时认真听讲,当面不顶撞老师,背后不议论老师等。
弟睦,孝在中。”在外面跟同学、朋友相处好关系,其实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团结同学具体表现在:1)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2)同学有难处时,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尽心尽力帮助同学。3)不计前嫌,以往同学有对不起自己的地方时,能宽容他人。4)在学习上不搞恶性竞争。5)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等等。
4、形成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
氛围是由人创造的,又能够影响人。一个好的集体氛围,不管是对学生的身心健
康还是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好氛围应体现在:当同学、老师走进教室时,能感觉到舒适、愉悦,让人不自觉地快乐起来。
5、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习惯。
具体表现在:学生脸上常常有笑容,哪怕是学习、生活中遇到了挫折,也不悲观、6、帮助学生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有教育者认为:对一个学生来说,厌学是万恶之源。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很
气馁。
多孩子出问题都是从厌学开始的。爱学习的习惯体现在:1)喜欢读书;2)有自己非常喜欢的学科;3)不厌恶某一个学科;4)珍惜时间。等等。
7、帮助学生养成健身的习惯。
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是学习状态的基本保证。教育家魏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
提出“8-1>8”的结论,即学生如果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锻炼身体,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最后超过不健身的同学。其实健身的习惯也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事。健身的习惯体现在:1)有自己喜欢的某一项体育运动;2)班上有相应的兴趣小组;3)每天能坚持做这项运动至少半小时。为了保证这一点,就必须要求任课
3
教师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
8、半年之内初见成效,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并且影响其他非实验班的9、通过本实验,带动老师队伍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形式、方法: 1、主题班会
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时间,开展以“孝亲尊师”为主题,以《弟子规》为依学生,学习成绩在平行班中脱颖而出。
托的系列班会,主题要严肃,但是形式要生动活泼,如组织学生用小品等方式表演出怎样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2、家访
很多优秀教师体会到,一次成功家访可以有效融洽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师长
关系,比在学校里找学生谈话要管用得多,在于家长的沟通上也胜过很多的电话交流,特别是对于那些“问题”学生,家访更是效果极好的教育方式。
3、家长会
改变那种只关心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考试分数,以比较、批评为主的家长会形式,
将重点放在关心学生的品行和行为习惯(包括待人、生活、学习等习惯)上,以肯定、鼓励为主,同时,可以在家长会上教育家长朋友以身作则,孝敬父母,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给孩子做出榜样;
4、课堂教学改革
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育人的文化,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所
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习惯,落实育人的目标才是关键。那么怎样判断一节课是不是好课呢?我认为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学习状态也就是学生学习时的情绪状态,学习效果只是良好的学习状态的副产品。所以,老师的教学方式、一言一行,是不是能够唤醒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为此,教师就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尊重、爱护学生,换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热爱,通过赏识、激励学生,换来学生的自信与热情,通过营造人性化的课堂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高涨的学习状态。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些,那么学生的德行、能力、知识的增长也自在其中,课堂教学效果又怎么会不好呢?为此,我建议学校经常组织教师(特别是实验班教师)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学习那些课改成功学校(如杜郎口中学等)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期待一个人能自己改变持续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模式是很难的,很多时候还需要外力的推动。这方面,年轻教师有优势,所以,课堂模式的改革可以从年轻老师那里找到突破口。
5、公开课
4
公开课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快速帮助老师成长。 6、音乐熏陶
古人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对人性情的熏陶作用是巨大的,可以充分
课间,中饭后、午休前的这一段时间让学生欣赏那些经典音乐、善乐,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释放压力,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情操。
7、德育故事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孩子更是如此。有人曾说,一个好的故事可以胜过长篇大
论的说教。中国文明几千年,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德育(包括孝、悌、忠、信等各方面)故事,已经有公司将这些故事拍成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可以利用中午午休之前和下午第二节课之后、第三节课之前的半小时时间播放这些德育故事,经过上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8、经典学习、读诵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等经典的诵读可以开启孩子的智
慧,这一点已经被以的王财贵教授等经典教育的倡导者无数的实例所证实。如果每天早上能够安排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读一读这些经典,也许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9、师资培训
派实验班任课教师参加外面的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如黄冈市女子中专学校国学中
心经常开办这样的论坛),也可以请外面的专家(如华师一附中的尹邓安、蔡群等)来给实验班的师生作报告,帮助大家成长。
10、向走在前面的兄弟学校学习
如吉林松花江中学,他们在全校推广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已经有近十
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这方面也开展的不错,可以安排老师去这些学校学习、取经。
11、定期和不定期开总结会,收集来自各方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12、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指导
因为实验涉及到的人员包括实验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全班学生及其家长,还涉
及到各种活动的安排、费用支持等,所以本实验离开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是寸步难行的。
五、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时间跨度为一年半,自2011年9月——2013年3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这一阶段主要是做准备工作,包括
1、实验班级的确定,实验课题组领导、成员的确定及分工;
2、通过开会、个别交流等方式,让学校领导、教导处、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
5
老师、家长、学生等各方尽量对实验取得共识; 3、主题班会的准备;
4、《弟子规》等经典读本的配备;
5、实验教学具(如碟机、碟片等)的配备;
6、实验班课堂教学标准的确定及上公开课人员、时间等相关安排(制定出表格); 7、家访的人员、时间安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1月)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开始有序展开各项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对实验认真总结,为以后的推广工作奠定基础。 六、后勤支持:
1、课题研究所需教学具:碟机2台,碟片若干,《弟子规》学生人手一册; 2、课题研究经费:约6000元,包括 1)购买以上教学具; 2)请专家讲学; 3)去外地学习取经; 4)其他。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