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涛1 鲁妍妍2
(1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2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重庆 400715)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本文通过探究疫情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产生的影响及原因,就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出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019-02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让全体国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总亲自指挥、亲自部署,集结力量出征战“疫”,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
[1]
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坚定信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新时代的大学生上了一堂永生难忘的“防疫思政课”。
二、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笔者所在工作室于2020年2月20日通过金数据平台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年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研究”的网络调查问卷,调研分析了全国45所高校19850名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思想认识与行为表达情况。
(一)思想认识总体积极向上,个别消极悲观调查显示,青年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思想认识总体积极向上。97.2%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98.8%的大学生认为“经过此次疫情应对,中国人民将更加坚强团结”,99.6%的大学生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如期实现”。
(二)行为表达总体规范科学,个别失范越轨
表1 大学生行为表达情况
疫情防控期间,您通过网络参与了哪些社会治理活动?
疫情信息的报送和搜集获取登记、注册、审批等政务服务通过官方渠道进行社会监督获取公开的学习资源和服务获取社会医疗资源和服务
以上都不符合
比例67.6%23.6%
疫情防控期间,您关于疫情的信息主要来源?
26.4%76.5%26.4%6.8%
电视台网络媒体平台报纸、杂志家人朋友的社交账号
75.6%95.7%12.2%85.3%比例
积极开展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93.2%以上的大学生
通过网络参与了社会治理活动,说明新时代的大学生有着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公识,60.4%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8小时以上,其中大部分时间在社交类APP上,说明大学生对于网络社会人与人交往交流的依赖,但调查中还是发现有20.6%的大学生未查证官方媒体就将谣言信以为真,说明大学生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重大疫情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产生影响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在疫情防控期间接受了严峻考验,疫情期间“宅”生活更是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几乎整天“泡”在网络中,重大疫情带来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内容和真假难辨的媒体新闻让大学生应接不暇。(一)网络社会管控相对松散
网络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应运而生,存在匿名、开放、自治等内在特点,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的管理成本更加高昂、管理要求更加复杂。在重大疫情下,特别是人们自我隔离的特殊情况下,网络社会环境更加纷繁复杂,成为关于疫情的各类信息交
[2]
流分享的“主战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95.7%的大学生表示获取疫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互联网上的各类媒体平台,其中更是有76%的大学生表示并未注意这些媒体平台是否为官方媒体。疫情防控期间,“畅所欲言”的非官方媒体平台、“暗藏祸心”的西方媒体等都让网络社会中的信息流中充斥着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让青年大学生很难不受其影响。
表2 大学生网络信息来源情况
调查显示,青年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总体行为
表达规范科学。96.7%的大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积极配合防控工作,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们通过网络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西南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项目“中国党精神在高校的网络传播途
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SWUDJJD19
1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基金课题
(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相对缺位
网络媒介素养主要指人们面对网络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融媒体视域下,作为受众的青年大学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
[3]
才能够不断适应伴随重大疫情产生的“信息疫情”。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仅有22.1%表示接受过相对聚焦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其中更多是在相关讲座中获取到和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相关的内容,仅有少部分高校有针对性地、相对集中地开设了青年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相关课程。
表3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情况
您在学校是否接受过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相关课程培训?
是,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是,开展讲座有涉及过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不清楚
比例9.8%12.3%67.8%10.1%
(三)自我约束意识相对薄弱
自我约束是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主要包括自制力、自控力和自律力。广大青年大学生线下自我约束相对得当,可以遵照社区、学校相关要求做好居家隔离、信息申报、不出门聚会、不提前返校等,而线上自我
[4]
约束意识则相对薄弱,很多大学生成为“键盘侠”,未经核实随意转发网络谣言或是匿名发布一些带有负面情绪的言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12.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转发过不实疫情信息,8.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发布过不当疫情言论,更有9.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使用过“”类软件查阅境外非法网站信息。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都说明了疫情防控期间“畅游网络”的大学生们自我约束意识相对薄弱。
表4 大学生自我约束情况
疫情防控期间,您或您身边的同学是否有以下情况?
转发不实疫情信息发布不当疫情言论使用“”类软件
不清楚
比例12.8%8.3%9.5%68.9%
四、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在重大疫情过后,我们必须深刻剖析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原因,并思考未来如何持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切实有力的举措来重点关切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问题,指导青年大学生更加积极健康地使用互联网开展学习和生活。
20
(一)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自身修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强化自身修为是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的内生动力。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有88.5%的大学生都在疫情期间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积极主动学习,其中有87.8%的大学生观看学习了抗疫类网络文化作品。广大青年大学生必须不断加强自主学习,在网络社会中积极主动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党的精神,传递中国力量,以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在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参与正能量网络宣传活动,主动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在火热的网络社会实践中锤炼自
[5]
身的意志品质,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二)注重深层次交流,家庭培育优良家风家是避风的港湾,家庭培育优良家风是大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的土壤。疫情期间,家人“被动”居家隔离提供了家人间难得的相处时间,参与调研的大学生几乎全部表示会与家人交流与分享自己在网络平台上看到的信息内容,并就其中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讨论,甚至升级为“家庭辩论赛”。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重深层次交流,父母要给孩子传递积极向上的网络使用观,孩子分享与时俱进的网络“新玩法”给父母,乐观健康的家风家教可以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
[6]
网络媒介素养。
(三)纳入度教学,学校注重素质教育教育教学需反思,学校注重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环节。参与调研的大学生大部分对学校开设网络媒介素养类的通识选修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更希望有机会可以相对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相关技能。高校应从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角度,积极适应当前网络媒介环境,将提升青年大学生网络
[7]
分层分类通过专业媒介素养纳入教学重点内容中,
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团课、讲座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再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深入媒体行业走访交流、实地考察,让媒介素养能力进入每一个青年大学生应知应会清单,让青年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网络媒介环境。(四)加强自媒体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自媒体数量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平台都成为广大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渠道。**总谈到网上宣传时指出:“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
[8]
在目前“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凝聚亿万网民。”
是自媒体”的时代,相关部门要持续加强自媒体的监管,出台更多细化的法规来规范媒体行业,让良好
[9]
健康的网络环境滋养青年,让美好正能量洋溢在网络社会中。
五、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带来了诸多影响。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达状况,并探究原因、思考对策,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未来更加精准地引导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下转第23页)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第11卷第7期2020年04月Vol.11 No.7April 2020主义文化,改变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仅仅停留在讲述故事的层面,而远没有达到讲好故事的局面。(三)线上线下、有效结合,拓宽传播渠道和载体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利用课堂教学、请专家进校作报告、开展专题讲座、举办社团活动、开展民族文化节等方式打造亲身体验环境,让师生现场感受民族文化的奥秘,是高职院校进行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如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教室、开设特色文化体验课程,当地的饮食、服饰、乐器等都可作为线下直观教学的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发展,线上教学、线上直播等也逐渐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微博,以不同文化内容为切入点,定期推送相关文章和视频,挖掘文化内涵;同时,提高各类直播平台的投放率,如抖音小视频APP,以加强文化传播的身临其境效果。**总也曾指出:“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四)因地制宜、细分受众,形成个性化传播
地缘政治因素使外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产生差异,比如欧美留学生,因其对中华文化兴趣浓厚,更愿主动沉浸于中华文化当中,切身体验,书法、武术等都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种自发性对中华文化传播有促进作用。但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因本国文化与中华文化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存在相似性,这些国家的留学生便很难以虚心的态度去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有研究证明,留学生中女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行为高于男生,初级汉语水平学生对中国人的好感度高于中高级水平学生。因此,要根据留学生国别差异、汉语水平、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等多方面来细分受众,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例如,女生对厨艺等较感兴趣,可适当专门开设饮食文化体验课程;而男生对武术等项目较为感兴趣,则可开设传统体育体验课程。当然,除此之外,对受众的信息反馈进行及时跟踪,可以加强传播效果监测,强化受众间的口碑传播。(五)综合考虑认知、态度、行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目前,我国国际传播效果研究已经从受众规模、构成等基础性量化统计向受众态度、行为等质化分析
[7,2]
延伸,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评估体系。”因此,
(上接第20页)
构建有效的系统性评估体系迫在眉睫,构建民族文化
“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应当坚持从认知、态度与行为3个方面着手,综合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认知作为评估的初级阶段,主要从民族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媒体等在国际上的占有率为依据。态度作为评估的中级阶段,则是受众对中华民族文化产品的喜好、偏向等方面的接受程度。而行为作为效果评估的最高层次,是效果评估的终极目标。受众是否乐于接受中国民族文化蕴含的深层次理念,如儒家的处世之道、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和而不同”等文化理念。
四、结语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要认清现状,多角度、全方位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参考文献:
[1] 黄露,居靖雯.“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盟的区域民
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以壮族布洛陀文化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8(08):53-56.[2] 许海龙.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对外传播研究——以回
族传统文化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7):82-85.[3] 杨玉.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以东南亚
留学生为对象[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1):121-124.[4] 蒋海军,童兵.基于5W传播模式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
研究[J].出版广角,2019(14):14-17.[5] 李怀亮.浅析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
[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68-75.[6] 吴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对5国16所孔
子学院的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12(04):144-151+160.[7] 周赟,赵晖.以辩证思维驾驭对外文化交流——**
对外文化交流思想的显著特征[J].理论探索,2017(06):-72.作者简介:全玉珍(1992—),女,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教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教学、二语习得等。 湛贵玲(1991—),女,河南兰考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新闻学。[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01):78-84.[7] 张薇,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官方媒体报道的隐喻架构
分析——基于SARS和H7N9疫情报道语料[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00-108[8]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
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9] 苗国厚.网络意识形态生成机理探究[J].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18(8):29-31.作者简介:于涛(1986—),男,辽宁鞍山人,研究生,工学硕士,西南大学团委副,研究方向:青年工作、网络思政教育等。 鲁妍妍(19—),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文学学士,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美术分社编辑,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媒介传播、出版发行等。
23
参考文献:
[1] 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
情形势研究加强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13(01).[2] 李思辉.抗击疫情需要筑牢每个人的“心墙”[N].湖
北日报,2020-01-27(005).[3] 赵智.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正确应对危机信息[N].湖
南日报,2020-02-27(007).[4] 嵇娟娟.“精准思政”提升网络新媒体专业大学生政治
媒介素养[J].教育现代化,2019(12):5-6.[5] 唐卓.以新媒体助力乡村疫情防控[N].吉林日报,
2020-03-02(005).[6] 张雪黎.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