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水性’’及审美意义 薛会会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朝阳100024) 【摘要】高邮水乡经常是汪曾祺小说的背景以及故事发生地,一定程度上,地域特征参与塑造了个体的价值观念及性格。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以 及小说人物的温润温和个性,也都沾染着“水气”,同时也给读者以空灵和谐的阅读感受。本文试图从汪曾祺小说中的水性以及这种水性带来的审美 意义两方面来探讨其小说魅力。 【关键词】水性;情节;语言;审美意义 范培松说汪曾祺的小说像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来的,具 有鲜明的水性。他的很多小说,尤其是以故乡为背景的小说,直 接写的水边的故事。《鸡鸭名家》中炕鸡炕鸭的余老五的炕房就 在大淖中,陆长庚在白莲湖施展本领,找回人生自信;《大淖记 事》中巧云和十一子美丽温婉的爱情故事也发生在大淖里;《受 戒》中小明子小英子的情窦初开在一片芦苇荡中;《钓鱼的医生》 王淡人闲暇时在河边垂钓,遇到大水泅水送药救人等。这些平凡 人物在河边、池塘边、湖边或是芦苇边演绎着种种人生悲欢。《大 淖记事》中开篇用了800多字介绍大淖的风景绝佳,生活在这里 的人们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那些穿长衫、念过子日的 人完全不同,大淖的姑娘不用媒人,生私生子,媳妇对男人不满 意还可以投靠别人。当巧云被玷污后,十一子依然坚定地选择和 巧云一起生活,是大淖里自然的人生态度成全了巧云和十一子的 美丽爱情。《受戒》中小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像风送来的小溪 流水的声音,若有如无,不可捉摸”,这种爱浸透着水的灵气, 清澈透明、纯净不俗。加上美丽的芦花荡、门前小河流淌的荸荠 庵、三面环水的赵家庄这些水乡泽国的外部环境的衬托,使得人 和景水溶交融,流溢着水的光彩。 汪曾祺在《我的故乡》中坦言水对他的影响:“我的家乡是 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 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风格。”探讨汪曾祺小说中的“水 性”以及水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笔者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 释: 一、情节散文化 汪曾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像山,而散文化的小说则像 水。散文化的小说一般不写重大题材,故事性也不强。他写小说 是在写真实的生活,所以小说中没有太多波澜壮阔的大事,也没 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故事情节往往被一些信手拈来的生活画面、 风味小吃、古玩字画、花鸟虫鱼等带有地方性、知识性的介绍稀 释、冲淡。汪曾祺坦言自己欣赏不了泰山的高达,他与一些伟大、 崇高的事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反而对市井小人物有着无限的同 情与热忱。汪曾祺的故乡地处苏北平原,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 加上自然湖泊与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丰富的水系,凝聚成弥漫着 泱泱水汽的水乡世界。不同于山间溪流的峻急险要,平静流淌的 河水流漫出平和温润。所以他关注的是小镇上平常人的真实生 活,他笔下的乡村少女小英子和巧云浸着泱泱水汽、玲珑剔透而 又充满人间烟火味。还有一些鞋匠、瓦匠、锡匠、挑夫、更夫、 渔夫、开绒线店的、爆竹店的、米店、茶馆的、卖画的、教书的 等等,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二、结构的随意化 汪曾祺曾用苦心经营的随便来概括自己小说的结构特色。他 的小说不讲究结构,信马由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 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异秉》中先写王二在保全 堂药店摆一个熏烧摊子,生意兴旺了又把摊子移到隔壁源昌烟 店,接着宕开一笔写烟店的一些情况,接着又回到王二,讲王二 的发达,讲他喜欢每晚“端了一杯茶到保全堂来坐个把钟头”, 于是顺其自然地又将保全堂的“先生”、相公、推到前台,最后 归结到保全堂高朋满座,谈论异秉。这种随物赋形的写法随处可 见,摒弃了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形态,着意于情绪的抒发和氛围 的营造,以深层次的内在意蕴将生活中的片段、简单的故事情节 以及复杂的情感思绪贯穿起来,正如周作人对废名的评价“行文 好比一溪流水,遇到一片草叶,都要去抚摸一下,然后又汪汪地 向前流去”。… 三、语言的流动性 汪曾祺认为语言是小说的本体,是活的、滚动的,语言像水, 是不能切割的。他的语言文白相间,长短句错落有致,尤其发挥 了文言在描写人物时的凝练、传神,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整体 的感觉。像受戒中描写小英子姐妹俩“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 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 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和古 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女子是一脉的:“指如削根葱,口若含朱丹”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等,自然流畅,抑 扬顿挫,有内在的音乐感。湖南评论家凌宇说汪曾祺的小说语言 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语言的 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水之用可谓大矣,水之理可谓无穷矣,中国文学中以水为审 美对象的很多,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温婉阴柔到“大江 东去浪淘尽,数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阳刚;从“逝者如斯夫” 的感伤低徊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气势磅礴,不同的水意 象呈现出不同的美学意义。汪曾祺小说中的水性,也蕴含着水的 审美意义。 首先是纯净清澈的水给人以清凉滋润的感觉。汪曾祺早期曾 提出过“滋润”散文批评理论,在《蒲桥集》后记中他说“喧嚣 扰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民亦劳 止,岂可休止,他们需要休息,需要一点清凉,一点宁静,需要 滋润。” 他的小说同样让人在阅读享受中得到文化休息。 以《受戒》为例,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旧梦。 在那个梦里,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下转第31页) 5《 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其统治上的新特点,詹明信批判资本 詹明信诉诸一种可贵的文化政治构想来反对资本主义,在 整个世界范围内看不到无产阶级革命希望的年代,希望借助大 众文化具有的民本性、革命性及广泛传播性,来实现无产阶级 的认知构图,形成全球性劳工组织,最终实现社会革命。这种 主义发展到后工业阶段,其腐朽与罪恶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 度:“这股(文化)全球性的发展倾向,直接因美国的军事与经 济力量的不断扩张而形成,它导致一种霸权的成立,笼罩着世界 上的所有文化。在文化的背后,尽是血腥、杀戮和死亡:一个弱 肉强食的恐怖世界。”詹明信的理论帮我们认清了资本主义文化 全球化的本质。 詹明信还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给文化造成的异化及对人精神 世界的压抑。在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下,资本扩张到了一切领域, 必然产生社会高远理想缺失、意识形态无主,人们得过且过、信 仰迷茫的精神状况。詹明信指出大众文化是一幅幅堕落的风景 画,批判这个“疯狂的纽约”和“反文化的加利福尼亚”的时代, 愿望虽然听起来非常渺茫,但却是一种可贵的乌托邦理想,乌 托邦的意义并不在于其现实可能性,而在于一种激情和一种抗 争的姿态。诚然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有了批判 的声音,最终才能唤起革命的行动。身处霸权的国家(美国) 却反对霸权,詹明信是勇敢的,他说:“美国是当代资本主义最 发达,但也是最凶残的形式。我不知道作为美国人我们对此应该 做些什么。”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寄予厚望,认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创造良好的大众文化。 继法兰克福学派之后又弹唱了一首人文精神的挽歌。大众文化取 消主体性,取消深度,让人们沉迷于陕感,各种粗糙、怪异、变 态的文化对象不断出现,人的心理越来越阴暗、麻木,竞相追求 各种放纵、死亡、自虐的体验,人们处于精神危机中不能自拔。 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建设文化,是应该并且能够避免这些 大众文化的负面性的,毕竟文化反映制度,并受制于制度,要避 免西方式的大众文化综合症,就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们 总之,詹明信的大众文化理论是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 论的一部分,其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观点和方法,反映 了他对资本主义现实和内部矛盾的新认识。詹明信基于西方后工 业社会背景的大众文化理论与我国的文化建设语境有很大的差 异,社会制度不同,使我国的文化建设完全可能沿着不同于西方 大众文化模式的方向进行。只要我们不断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 用、精英文化的示范作用,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我们完全有可能建设充满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富含人文精神、 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精神信仰体系建构中的主导地位,发挥传统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 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高远社会理想和高雅精神追求,不断在实 践中创造发达的社会主义文化。 (上接第05页)人之间是融洽的。“古朴的寺庙或乡镇、宽敞 的农舍田园、栽种嫣草的忙碌、打场赛歌的欢乐、一派清丽恬静 的水乡风光。”在极富诗意的生活场景中,道出了一个少男少女 的初恋故事。情景相生,人境相融,读者在这样清新明丽的风情 画中获得了“美”的滋润。对于刚刚从政治运动中摆脱出来的人 们来说,这样一种“美”的体验实在难得,男女主人公朴实自然、 纯洁明净的爱情更令读者心动。作者笔下的这种爱情顺“自然之 章,在腊月三十这天,三人同到如意楼共饮痛醉。这里没有尔虞 我诈、幸灾乐祸;也没有铤而走险、为非作歹。他们忍耐着把13 子过下去,即使苦中作乐也痛快淋漓。他们活得并不悠闲,温饱 尚不能得,但他们的心是平静的、明澈的。时运的济与不济并不 能引起他们精神的大起大落,人生苦涩而真诚长存,就如同水一 般极容易就范而又无比坚韧。除此之外,还有颇具道风的王淡人, 闲来河边垂钓,活得有情有致。化字纸的老白,关门独坐,自在 理”,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和谐和优美,读者于这份纯情和自 然中得到美好的感受。汪曾祺的作品如同一场小小的春雨,对人 的灵魂起到了滋润的作用。 其次,水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水的另外一个审美含义是与人 的性格特征联系起来的。水作为五行之一,是阴的象征,所以水 自得。身怀绝技的余老五,知恩图报,面对高薪聘请亦不动心, 穿街走巷,潇洒自在。这些人与世无争,知足常乐,不苛求、不 强求。如水之流动,自然流畅。汪曾祺在《菰蒲深处》自序中云 “人物性格多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水。”由是观之。 通常与女性的阴柔婉丽结合起来。苏北下河地区的风情人物在汪 曾祺笔下显得清新亮丽,小英子、巧云等农村少女形象也无不浸 透着股灵气。汪曾祺说:“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儿的 【参考文献】 [11 ̄Y-增祺,汪曾祺散文精选——京华心影[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 [2】范培松,徐卓人,汪曾祺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3]iY-曾祺,旧人旧事[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 水表现出来的兼 容并蓄的德行养育了一批追求“中和之美”的人,因此他笔下的 人物大都表现出与世无争的豁达大度和知足常乐的潇洒。《岁寒 三友》三人落泊中平淡见真诚,靳彝甫卖掉珍藏着的三块田黄石 作者简介:薛会会,女,现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及思潮流派。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