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是政治的产物。
■伤痕文学:
1、出现:
在弥漫的感伤情绪中,作家们作为那场浩劫的亲历者,为历史创伤提供一份份“证言”。
与政治的暧昧关系。
普遍而深重的文革创伤的记忆。兴起的原因是由于政治。
2、代表作品
㈠《班主任》刘心武
张俊石、宋宝琦、谢惠敏
思考“四人帮”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造成的“内伤”——严重的精神遗患。
㈡《伤痕》卢新华
王晓华、母亲
展示了文革中最基本的亲情被破坏的状态。
㈢、《铺花的歧路》(冯骥才)
白慧 《 触电》
从自我反省的角度表现文革。
㈣、《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及“大墙文学”
葛翎
以充满义愤和浪漫主义的笔触,写了“大墙”内令人触目惊心的非人遭遇,和各种被扭曲的人生和人性。
㈤、《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获茅盾文学奖)
许茂,许秀云,郑百如,金东水
展示了文革给农村带来的灾难,以及给农民留下的深重的精神创伤;也反映了合作化运动之后农村生活的艰难进程。
㈥、《将军吟》(莫应丰,获茅盾文学奖)
㈦、《飞天》(刘克);《调动》(徐明旭),等
《新时期争鸣文学丛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3、总结
㈠概念: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而伤痕小说是伤痕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揭露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上留下的创伤、暴露文革所造成的人生悲剧和历史灾难的小说作品。伤痕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小说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㈡意义:
伤痕小说(文学)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恢复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伤痕小说(文学)恢复了“人”在文学中的地位。
㈢局限性:
主要是一种情绪产物;
一体化思想依然浓重;
创作视野狭窄;
艺术上较为粗糙。
4、审美特征:伤感,血泪,控诉
■文学的新时期:
1、“新时期”这一概念,本是一个政治历史概念。文艺界很快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2、因袭与断裂
“伤痕文学”配合了政治上改革派对“凡是派”的斗争。这种文学与政治的“暧昧”关系在“新时期”初期诸文学思潮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3、第四次文代会
新的“二为”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反思文学:
(一) 1、特征
凸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
苦尽甘来的“大团圆”结局
小说形态上的“中篇小说热”
2、代表作
《剪辑错了的故事》《内奸》《李顺大造屋》《小贩世家》、《人到中年》《犯人李铜钟德故事》《天云山传奇》《布礼》《蝴蝶》《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芙蓉镇》。
(二)知青反思小说
1、“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
梁晓声、孔捷生、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韩少功、郑义、铁凝、叶辛、张抗抗、张辛欣
2、特征
叙事的苦难意识与青春无悔的誓言
浪漫主义情怀
潜在的突破:历史记忆的“复杂性”
3、走出“知青题材”。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等等。
具有双重品格,即感情上的依恋回归和理性上的迷惘失落,表现出体验和阐释的多向性。
张抗抗:《隐形伴侣》;老鬼:《血色黄昏》等。
■改革文学:
1、“改革文学”
十七年小说叙述规范的“新变”
2、改革文学的阶段性特征
⑴、对改革呼唤与歌颂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开拓者家族”系列
⑵、对改革进程的繁难、艰辛与社会结构变化的叙述
⑶、历史文化视野中的改革时代
《古船》《浮躁》
3、作为文学思潮和创作现象的“改革文学”的结束。
4、高晓声
⑴、“右派”的人生遭遇。
⑵、1979-1984创作的旺盛时期
⑶、对当代农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和精神变化进行追踪式叙述;对当代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的揭示;在探索当代农民悲剧命运的根源上,提出农民自身责任的问题;“陈奂生系列”。
⑷、惯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擅长概括性叙述。将人物几十年生活压缩在某一生活焦点上,挖掘人物心理。语言简洁明快,幽默犀利。
5、路遥
⑴、《人生》(中篇小说)
“高加林”的人生: 改革初期农村青年在人生道路选择中的矛盾、痛苦心理;体制对人性的制约;与土地和其象征着的传统乡村生活的决裂的“暧昧”意味。
⑵、《平凡的世界》(长篇小说)
通过孙少平的理想主义和孙少安的务实精神,展现作者对改革时代农村青年人生之路的“想象”。
■寻根文学:
1、寻根文学的由来与特征
(1)、80年代中期以“知青作家”为主的一些中、青年作家关于“文学的‘根’”的讨论。
(2)、外来影响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构想。
(3)、“寻根文学”作为文学潮流的“建构”。
(4)、“寻根文学”审美价值趋向的复杂性。
2、“寻根”的文学史意义
从现实层面转向广阔时空的历史、文化层面,从现实描摹转向体验的虚拟,从而使当代小说诸方面发生转移。
3、阿城
⑴、“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遍地风流》等。
⑵、“知青”生活叙述的别样视角:从基本的生存活动上表现“芸芸众生”在“文革”中的生活。
⑶、“寻根”的趋向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想的精神,作为人对世俗生活超越的凭藉;道家思想在当代意义
的诠释;对理想精神境界的渲染所具有的现实的“批判性”。
⑷、略带幽默的白描的叙述方式,语言的自然、朴素。
■风俗文化小说:
1、风俗文化小说的兴起
八十年代初,一些50年代(甚至更早)便开始创作的作家,创作了带有地域色彩、关注风俗本身、体现独特文化精神追求的小说。小说中乡土、风俗不是作为环境描写存在,而是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存在,体现了小说观念的重要变化。
2、汪曾祺
⑴、“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或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
⑵、“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作品大多取材家乡乡村和市镇的旧日生活,更多发现乡镇民间生活的美和健康人性。
⑶、继续40年代“京派作家”质疑“戏剧化小说”的努力,使小说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
⑷、语言简洁、质朴,但不乏幽默和典雅。
3、邓友梅
⑴、“写北京的和写京外的”两套笔墨。
⑵、“写北京的”:京味小说
小说很少从正面展开历史和现实的矛盾冲突,而是从民情风俗、文物工艺、普通市民生活的叙述中表现老北京的市民文化和风俗。
自觉追求运用北京口语写北京人的生活。
《那五》、《烟壶》
4、冯骥才
⑴、与“文革”有关的创作:《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
⑵、“另辟一条新路走走”:津味小说(“怪世奇谈”小说)
“文化遗迹”的叙述;人物命运、生活方式和这些“文化”现象的密切关联,甚至人物就是某种“文化”的化身;常采用章回体,并以天津方言、俗语为小说语言的主体;“文化遗迹”叙述中的价值趋向的“尴尬”;沟通“雅”与“俗”时的矛盾。
《三寸金莲》
■先锋文学:
1、王蒙
2、刘索拉、徐星的“现代派”小说《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奏》。
3、先锋小说
(1)、“文体的自觉”: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方法上的意义和变化。
(2)、小说实验的观念和方法的依据。
(3)、马原的“叙述圈套”。
(4)、“叙述”: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这一故事。
(5)、“迷恋”解构的先锋小说与中国现实语境,与历史记忆的关系。
(6)、先锋小说家
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苏童、 叶兆言、洪峰等。
4、莫言
⑴、“高密东北乡”的叙述。《红高粱》系列、《丰乳肥臀》。伸向“历史”,叙述先人生命的奔放热烈和无所拘束的传奇性经历。
⑵、当代的乡村生活,农民的情感、生存状态,人的本性所受到的压抑和扭曲。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⑶、小说“叙述”对当代小说文体模式的冲击: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写作方式与作者对带有原始野性生命力的向往之间的关系。
5、苏童
⑴、小说大多取材“历史”;对于“意象”的经营极为关注,尤其擅长女性人物的细腻心理的表现;在有关旧时中国家族的叙述中,流露着忧伤、衰败的情调和气息。
⑵、既注重现代叙述技巧的实验,同时不放弃“古典”的故事性,在故事讲述的流畅、可读,与叙事技巧的实验中寻求和谐。
⑶、《罂粟之家》《妻妾成群》《米》等。
■新写实:
1、“新写实小说”,既是对一种写作倾向的概括,也是批评家和文学杂志“操作”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现象。
2、1987年兴起,90年代初走向“衰落”。以方方的《风景》为潮流的标志。
3、新写实小说的“新”是相对于当代小说的状况而言,表现为面对生存,还原“真实”,不作主观预设地呈现生活“原始”状貌。
4、池莉
⑴、“新写实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⑵、以关切、认同的态度,来描述俗世形态的生活,写普通人(主要是武汉市民)的婚姻、家庭等日常生活状况。
⑶、对知识分子常加以嘲弄和揶揄,其笔下的知识分子大多呆板、生硬,甚至虚伪。
⑷、90年代后的现实态度和文体方面的变化。
5、刘震云
⑴、《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官场》《官人》等,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对于“单位”这一当代社会机制的思考;对于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荒诞”和人的异化的持续的揭发。
⑵、90年代的“故乡”系列,展现“历史”中充满血腥味的争权夺利。
⑶、小说中的戏谑、反讽、荒诞,乃是作者绝望感在艺术上的体现。
6、刘恒
⑴、叙述农民、市民和城市知识分子生存的小说:《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
⑵、小说对于生存的基本欲望(食、性、权力等)的关注,流露出人很难摆脱欲望陷阱的宿命情绪。
⑶、小说细致、从容的叙述,和内在的,存在于人物行为和心理中的恐惧和紧张,构成了一种对比。
⑷、探索人性问题时清楚地特定时空特征。
二、女性文学
1、女作家群的简要划分
⑴、五六十年代(或更早时间)以及成名,或已届中年而在“文革”后才表现了创作活力的作家。杨绛、宗璞、张洁、程乃珊、霍达等。
⑵、所谓“知青”作家的一群。王安忆、舒婷、张抗抗、铁凝、张辛欣等。
⑶、出生于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以后的更年轻的作家。方方、池莉、毕淑敏、迟子建、陈染、林白、海男、徐坤等。
2、张洁
⑴、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
⑵、《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⑶、80年代初对“重大题材”的尝试。
⑷、80年代中期以来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走向反抒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
3、王安忆
⑴、小说创作表现出多变的风格,并始终保持很强的创作活力。“雯雯系列”-《本次列车终点》-《小鲍庄》-”三恋“-《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我爱比尔》《香港的情与爱》……
⑵、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表现为男女两性微妙的支配关系的揭示。
⑶、90年代以来,小说中绵密、细致的心理推进,以议论形式展开的对人物命运的思考,铺张、繁复的长句式,构成一种独特的叙述语调。
4、林白
⑴、热带小镇的生活和童年经验成为小说主要内容(或背景)。
⑵八九十年代之交小说叙述风格和女性主题的确立。
以诗化和抒情化的笔调,通过一个认同感极强的女性叙述人之口,描述孤立于平庸、杂乱的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形象。完美的女性形象与男性中心的社会处境之间的对比和悲剧性冲突,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情绪化风格。
⑶、《一个人的战争》引发的争议。
三、朦胧诗派
(一)、朦胧诗的诗学主题与策略
1、思考:朦胧诗的重要品质。在政治专制与文化荒漠中开始对生命、世界的严肃地审视。
2、塑造了一代人的形象。
北岛冷峻、怀疑的自我,舒婷柔情、沉着的自我……
3、发现“生活”。
4、寻找。沉沦的青春、破碎的信仰是一代人的共同经历。
5、现代主义的诗学策略。
象征、通感、隐喻、陌生化。
(二)北岛的诗
1、北岛是朦胧诗的象征,也是“朦胧诗”论争中最具争议的诗人。
2、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
⑴、怀疑、否定的精神,在理想世界的争取中,对虚幻的期许,对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拒绝。
⑵、深沉、冷峻、严肃、悲壮的基调。
《回答》、《宣告》
3、 八十年代末之后的诗
对普遍人性问题的探索;陈述、犹疑、孤独的基调。
(三)舒婷
1、朦胧诗诗人中最先得到“主流诗界”有限度承认的诗人。
2、诗的两种趋向
⑴、对时代“重大主题”的承担。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⑵、对女性命运的审视,犹豫、内省的基调。
《致橡树》《惠安女子》
3、大众视野中的诗人:时代创伤的抚慰者。
四、新生代诗歌(第三代诗歌)(后现代诗歌)
(一)、新生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
1、“朦胧诗”的“经典化”倾向
“打倒北岛”
“断裂”
2、诗歌社团(或诗群)与“民刊”
3、“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大展”
4、命名的“混乱”。
(二)、海子
⑴、抒情短诗
在城市怀想“乡村”。
麦地、麦子、远方的意象。
寓言、纯粹个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
⑵、“《太阳》七部书”
“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
⑶、诗人之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后新诗潮诗歌的各主要倾向与诗美追求
1、“他们”文学社
⑴、核心成员:韩东、于坚、小君、朱文、朱朱等。
⑵、“诗到语言为止”(韩东)
⑶、反崇高、平民化、口语化倾向。
2、“海上诗群”
⑴、主要成员:默默、孟浪、王寅、陆忆敏、陈东东。
⑵、“孤立无援”的大都市体验。
五、最喜欢的八九十年代的作家,原因(贾平凹)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
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贾平凹没有费尽心思地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大都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架构的,但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他通过描绘秦汉文化环境中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风土人情,展现出来自民间的美好人情,以一种清新,淳朴的笔调营造出一个具有诗意美感的艺术世界。农村中存在的愚昧,丑陋,被作者过滤和抛弃后都寄予了理想的色彩。后期的散文也是以此为主线,逐步走向厚重,朴实,雄浑的风格,有一种对社会和自我大有意义的民族精神,如他的代表作《老西安》。贾平凹对佛禅和老庄等人的思想深感兴趣,他的散文也洋溢着佛道的意味。他从容不迫,朴实无华的述说融贯着深情,自由自在,阐发了精辟的议论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佛家那种物我两忘,清静无为的禅宗意识是贾平凹散文的重要特征。他坚持朴素中见真情 、朴素中蕴哲理 、朴素中含幽默 、朴素中出诗画。总体而言,在当代散文名家中也称得上是独具风格的一家,不仅写得多,而且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品位。可以说是一种颇为特异的现象,有人就将此称之为“贾平凹现象”。 他的散文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读起来耐人寻味。
六、剖析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形象分析
“高加林”的人生: 改革初期农村青年在人生道路选择中的矛盾、痛苦心理;体制对人性的制约;与土地和其象征着的传统乡村生活的决裂的“暧昧”意味。高加林是幸运的,他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学校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城市为他打开了另一个更为绚丽多彩的世界的窗口,他曾对现代文明怀着炽热的向往。他不愿庸庸碌碌的生活,极想有所作为;他又是那么不幸运,他毕竟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农民的儿子,理想同现实间存在太大的距离。这些使他在人生的十子路口一直徘徊、郁闷,形成了他复杂的性格。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自尊与自卑;脆弱与勇敢;淳朴与虚荣。使他在人生
道路上不断翻跟头,大起大落。 高加林以上性格形成,与他生活的社会、家庭、自身思想意识是分不开的。 高加林的悲剧不是偶然,大量的偶然性中显示出了生活的某种必然性:传统的生活已经容纳不下这一代青年对人生的追求,而他们又往往不太理解通往新的生活的正确而又艰难的道路。他们理想大于现实,盲目追求实际上不能得到的东西,得到的必然是一种对人生扭曲的认识。
七、王安忆的“三恋”,《小城之恋》
王安忆成名作“三恋”——中篇小说《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这三部小说是她创作的大胆突破,不仅直接细腻地描写了性,而且从女性独特的视角,成功地书写了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处境和心态,把女性的欲望,对爱情的追求,女性在平凡生活中的痛苦与自我超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反映了觉醒的女性逐步深化发展的女性意识。《小城之恋》是无爱的悲剧。在《小城之恋》中王安忆却塑造了一个冲破传统束缚大胆追求性爱的女性,表现了女性性爱意识的觉醒和涌动。两个一同成长于剧团的青年男女,因为练功失败、身体变形,而从艺术中心舞台转到两人纵欲角落。未知想,这一缺乏爱情之基础的个人生命狂欢并未延续下去而各奔东西,小说最后被敷衍成了潦草粗糙然而值得深思的人生故事。《小城之恋》中,这种近乎疯狂的宣泄,仿佛是用身体诉说着女性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承受的压迫以及巨大的创伤,那被压抑的太久了的身体,那被压抑了太久的人性,全都在这场没有爱情的激情中展示了出来。从审美角度来说,这场疯狂的性游戏并不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从象征意义而言,它却有了特殊的价值,它代表着女性冲破,几千年的礼教枷锁,从几千年的生理的痛苦之中解放出来,她已经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着,而是主动地勇敢地去享受这为人的幸福时,她是真正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她已经具有了追求享受性爱的平等意识,她是在体验做一个真正的人,尽管她也曾认为自己是不干净的,可当他们在一起时,那种快乐依然战胜了传统伦理,对生命本性要求的满足代替了传统的道德羞耻感,而这正是女性被压抑几千年的真性情的复活,正是女性意识的初
步觉醒和发展,正是女性发现自我的勇敢实践。
八、《红高粱》
内容简介: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主人公余占鳌是个热血男儿,正义又野蛮。他杀死了一个与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发生关系的和尚,而后母亲也吊死了。他为了女人杀人放火,霸占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戴凤莲。他为了报仇雪耻,苦练枪法,将曾非礼过他妻子的土匪花脖子一伙一网打尽。他为了还一个村姑的清白,不惜将酒后施奸的亲叔枪毙。为了小妾恋儿不惜和妻子闹翻并分居。他为了民族大义,毅然抗日但最终全军覆没。
写作手法:从表面上看, 《红高粱家族》 所写的是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叙述的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实质上,由于穿插了“我爷爷” 和“我奶奶”惊世骇俗的爱情传奇,使得小说更像是一种非官方的“野史杂说”。 莫言更多的是“用民间化的历史场景、‘野史化’的家族叙事,实现了对现代中国历史的原有的权威叙事规则的一个‘颠覆’”。首先是叙述的内容民间化。其次是叙述的方式民间化。第三是叙述语言的民间化。作品意义:一方面,无边无际的红高粱是作为凸显人物性格的特殊氛围,另一方面又是意象象征。作为红色意象,“红高粱” 是生命之火生命之欲的象征,整体而言,是生命强力的象征,是诗一般沉醉、升腾、勃发的生命意志的象征。是先辈们雄强生命的象征。
九、现实主义冲击波,河北的三驾马车
现象:在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现实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指称90年代后期大量出现的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当前乡镇、工厂、城市现实生活和经济生活为核心的社会矛盾
的小说在文学界产生的影响。以全景方式书写90年代以来的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过程及其面临的问题与冲突,另一重要方面是对官场和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腐败\"现象的揭发和抨击并出现\"反腐小说\"的类型概念。代表作家作品:谈歌《大厂》,何申《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关仁山《九月还乡》、《大雪无乡》,刘醒龙《分享艰难》,张继《黄坡秋景》,张宏森《车间主任》,范小青《百日阳光》
十、高行健的戏剧探索
80年代文艺上广泛的创新要求,在戏剧创作和演出上也得到表现,出现了一批探索性的作品。高行健的戏剧探索在这一时期非常突出,他的《绝对信号》、《野人》、《车站》等作品,在当时的大众文化生活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高行健在戏剧创作时努力让戏剧回归到自己的本质,使戏剧重拾它所丢掉的戏剧手段,并注重剧场性,强调假定性,重视戏剧的舞台呈现,让戏剧回归到表演的本质,力图构建“完全的戏剧”。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吸取西方戏剧的营养。他从易卜生、萧伯纳的情节剧、契科夫戏剧尤其是布莱希特的叙事剧中发展了对“戏剧性”这一概念的理解,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和我国传统戏曲表演方式的对比中探寻了戏剧的本质,也追根溯源到了巴厘岛传统的民间戏剧和日本的歌舞伎去定义广义上戏剧的实质。高行健为新的戏剧形式所进行的开拓性尝试,就艺术本身而言是功绩卓著的,也对中国当代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一、余秋雨的学者散文
1、《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
2、寻找“人文山水”,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成为他游历和写作的冲动。
3、不以写景状物见长,而靠丰富的知识和鞭辟入里的思辨取胜。
4、关注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问题。
5、艺术想象的诗性喷发、当代人的生命体验。
6、“二余”论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