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来源:爱go旅游网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王维刚 (喀左县教师进修学校,辽宁喀左 122300)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选自高中人教B版必修2第二章, 通过例1。师生归纳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一 是学生在学习直线与圆的方程之后.在已获得一定探究方法 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既是对直线与圆的方程应用的延 续和拓展,又是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为后续研究直 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 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做的设计. 一、复习巩固 为探究新知识做铺垫复习以下几个问题. 1.直线方程的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零). 2.圆的标准方程:(x—a)‘+(y_b)‘=r . 3.圆的一般方程:】【‘+y‘+Dx+Ey+F=O(其中D‘+E'-4F>0). 4.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IAxo+BYo+CI—. 、/A +B 二、创设情境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太阳从海平面升起过程的 画面,问:这幅美丽的图片带你进入怎样的意境。能否用一句 古诗句形容你看到的画面?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思维和兴趣的开始,通过美丽 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学生表达不 同的诗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结论会有所不同,鼓励 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师:如果从数学角度出发,你又联想到什么呢? 师:如果我们把明月看成一个圆.海平面看成一条直线.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你是如何判断的呢?揭示本节课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 关系》. 学生:初中是通过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判断的。直 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叫做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有一个公 共点叫做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叫做直线与圆 相离. 师:现在直线和圆都可以用方程表示,那能不能通过方程 研究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问题,从而判断直线与圆的位 置关系?小组讨论给出结论. 学生:可将直线和圆的方程联立求解,有两个解就有两个 公共点,有两个相等的解就有一个公共点,无解就没有公共 点,从而得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这样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的角度转化为 “数”的角度思考,激发学生运用旧知探求新知. 三、探究新知 师:通过具体的例题,小组合作学习用代数方法研究直线 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选出一位小组代表进行板演. 例1:已知圆的方程是x‘+y‘=2,直线的方程是Y=x+b。当b 为何值时,圆与直线有两个公共点?只有一个公共点?没有公 共点? 学生:解{ty=x+b  Y ,gSy--x+M ̄Ax‘+v‘=2,得:2x‘+2bx+b ̄-2= 0,贝0△=—4(b+2)(b一2). 当A>O时,即一2<b<2,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 当A=0时,I!Pb=一2或b=2,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当A<0时,即b<一2或b>2。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 代数法; f【 (x-a +Ly—b ? 、J : 消去y(或 )得到px2+qx+t=O: △>O甘相交:△=0铮相切:△<O骨相离. 同时学生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维方式,真正 把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师: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刚刚所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再次观看动画,思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发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比 较也能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大于 半径时,直线与圆相离;等于半径时,直线与圆相切;小于半径 时.直线与圆相交. 通过动态演示师生归纳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另一 种判断方法——几何法: 圆心(a.b)到直线Ax+By+C=0的距离为d: d<r§相交;d=r 相切:d>r甘相离. 这样学生会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教师渗透数形 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用几何法继续研究例1.(学生板演) 学生:解:圆的半径r=、/ ,圆心(0,0)到直线y--x+b的距 离为: l0—0+bl Ibl — 当d<r时,即一2<b<2,有两个公共点; 当d=r时, ̄llb=一2或b=2,有一个公共点; 当d>r时.I ̄llb<一2或b>2,没有公共点. 四、巩固练习 师:通过两种方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练习、已知直线h3x+y一6=0和圆C:x'+y'-2y-4=O,判断直线 l与圆的位置关系. 解法一:联立方程{【 x+冀:V— V一4斗:= 消U 去y +z-。, 因为A=I>O.所以直线1与圆相交. 解法二:圆标准方程为x +(y一1)2=5,圆一g,c(o,1),半径r= 、/了, d: : <、/了,所以直线l与圆相交. 、/,面 2 师:比较两种方法,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几何法比代数法更快,代数法计算量大. 此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新知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 过解题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并为学生规范表达数学过程做 出示范. 五、典例讲解 例2、已知圆的方程是x。+y‘=10,求过圆上一点M(2,、/6) 的切线方程. 师:结合所给图形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并给出解决办法. 学生:由已知得点M在直线上,所以只要(下转第10页) 61 示元件等。可以搭建教材中的一些电路,输出仿真结果,在课 堂上给学生演示;还可以方便地修改电路的参数,对一些问题 进行分析。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为主。以教为辅 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笔 者认为在高等教学中,老师的作用应该只是辅助性的,重要的 是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 主动自学思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产生思维的火花。老师 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上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体 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而老师的辅助作用,我认为应体现在这 样几个方面:①注重对学生加以引导;②适时的解答学生的疑 惑;③提纲挈领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辅助手段可 以多样化.辅助方式要有针对性。既可结合课本加强理论指 导,又可在实践中加以点拨,如组织各种学习兴趣小组,通过 这些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达到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四、根据课程的特点。做到课前集中练习。加强与学生间 的“互动” “高电压技术”课程的特点是“三新三多”,即新概念多、新 名词多和新物理现象多。不少概念是学生前所未闻的所谓“反 常”概念.但在高电压技术领域中却是经常运用的基本概念 [3_新概念、新名词在一定程度上可激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但容易让部分学生因概念冷僻、难懂、难记而产生听觉疲劳并 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系列的新概念、新 名词已成为学生在学习新课程时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如何 帮助学生迈过这道坎?笔者采用课前集中练习,所谓课前集中 练习,其具体做法是每次上课,老师提前到达课堂,利用开课 前几分钟的时间将前一次课所讲的基本概念、重要名词、定义 和公式等整理成4至6个小题目,以最简洁的形式书写到黑板 上。然后请同学上台作答,一人一题。做完后由学生自己请其 他同学上台批改、补充、完善,最后由老师讲评,前后过程大约 花费5至8分钟。通过这个环节的师生互动及学生间的互动,让 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做题、批改和听讲评上,不经意间将 上一次课的核心内容,在互动中被牢牢掌握。以这种方式坚持 个学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配电网仿真实操训练中的考核平台对学生的实际操作 进行考核,同时每做完一次仿真实操训练,都要作一次课堂 教学总结。 六、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该门课的掌握情况。它可以督 促学生学习,巩固这门课的有关知识,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笔 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考核。第一,文献查阅。设 有多个项目任务,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成员分任务查 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制定项目的可行性方案,成绩占 20%。第二,学生平时学习态度的考核,成绩占20%。平时成绩 包括是否按时上课、是否按要求完成课外作业、实验态度是否 严谨等。第三,课前集中练习和小组答辩。在每一个项目完成 后,教师随机点派小组成员运用多媒体技术对项目完成情况 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可以对该项目组 成员提出一些问题,可以点名让某个学生回答。也可以由小组 成员派代表回答,成绩占25%。第四,项目文档及试验报告的 制作。对每一个完成的项目及试验,要求制作成文本文档,书 写规范,以便于存档,成绩占25%。第五。其他。对于积极参加 创新实验、工程实践、专题报告、调研的学生,进行适当加分, 成绩占10%。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有益 探索。 七、结语 针对“高电压技术”课程特点,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况 和实验室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该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 革与实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 习,使学生学出自信和成效,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到教学改 革的乐趣和收获,为电气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有 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赵霞,陈永利,栗彦辉.提高“机电控制”课程授课质量 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9):131—132. [2]杨泽斌,孙玉坤,谭伦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 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 (1):69—71. 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配电网仿真实操训练。现场做 课程总结 针对“高电压技术”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利用 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为该课程专门安排3D配电网仿真实操训 练,利用3D虚拟仿真实操系统可以弥补实际现实的不足,并 [3]张鸿博.提高“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索 [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41—42.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2014031 o (上接第61页)找到直线的斜率即可,因为OM与直线垂直, 根据已知条件可先求出0M的斜率,从而得到切线的斜率,利 用点斜式得到切线的方程. 解:直线OM的斜率为 = 2 , 该一变式是对例2的归纳总结。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过 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师:上述方法和结论有什么不妥吗? 学生:没有讨论x ,y 是否为零.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x =O或yn=O特殊情况也成立,从 而完善解题过程,总结结论及应用的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细心 规范做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直线l的斜率为:一丁V-#, 练习:求过点M(1,V了)与圆x‘+y‘_4相切的直线方程. ,’~ I 厂 .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x+、/3 y-4=O. 变式:求过点M(1,3)与圆x‘+v‘=4 ̄3J的直线方程. 学生小组交流后作答x+3v-4=O. 师: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检验你的结论,看 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变式题中所求直线与圆不相切,点M(1,3)在圆外, 不符合公式的应用条件. 师: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为下次课做好铺垫. 六、课堂小结 则直线l的方程为:y一、/百一 j (x一2),即:、/百x+3y— 5、/百=0. 通过这样设计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分析问题再转化到代 数方法求解. 师:若把条件变成一般式,你又有什么结论呢? 变式:已知圆的方程是x +y -r2求过圆上一点M(X0 Y。)的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形式完成课堂小结,充 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七、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这样设计使学生温故 切线方程. 学生用例2的方法求得切线方程为: 0】【+y0y=f. 10 知新、查漏补缺、强化技能,通过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层次 学生均有所收获。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