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来源:爱go旅游网
 -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考情分析:新中国经济建设。主要考查了“大跃进”运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成就等。

复习建议:改革开放前重点把握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的调整等。改革开放新时期,重点把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一、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基础知识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①经济条件: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 ,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1949年 ,规定党的任务之一是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②理论条件: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的主张。 ③外部条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 2)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成就:在此期间 长期第一汽车制造厂 先后建成投产。(分析:我国首先把东北建成重工业基地的原因)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 ,初步形成了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 。

例1、2009年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腾讯网发起《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其中,1953年当选的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网友选此事件的理由应包括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有力配合“三大改造”的进行 ③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

1)目的: 。

2)内容:①农业a初级社: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社b高级社:1955年,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总体特征是: 。

②手工业: 。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a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采用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

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B公私合营:1953年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特点:

方法: 。

3)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 和 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 ,为社会主义 开辟了道路。

例2、根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

年代大致范围 所有制 土地经营 1949年以前 地主土地所有制 租佃个体经营 1950年—1952年 农民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个体经营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进行改造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

3、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a人民对于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 之间的

矛盾。b人民对于 需要同当前的 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 变为先进的 。

2)意义: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

-

4、“左”倾错误的初步发展

1)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 和 。 2)表现:①总路线:“ ”

②“大跃进”:以 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 ”为特点。

3)影响:①“大跃进”使 和 遭到破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 的实际发展水平,挫伤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造成了 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

例3、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计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例4、 1958年—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粮料产量 1958 20000 1959 17000 1960 14350 1961 14750 影响上表中主要农产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要求过急,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

B、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生产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D、 “文革”中的“左”倾错误严重干扰农业生产

5、民国经济的调整:1960年,党中央提出“ ”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轨道,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二)重点难点突破:综合分析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及经验与教训

1、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对国情有一个认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

②主观原因:a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照搬苏联模式;b对经济文化落后的

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c忽视了经济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d没有正确认识“左”的错误,“左”的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2、教训: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

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级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主义

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例5、(2010年山东文综 )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

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结果 影响 2)提出:“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3)发展:全国人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我国宪法。 4)创新:“十五大”指出“ ”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 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A B C D

例6、“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 ) A、1950年 B、1956年 C、1958年 D、1979的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一)经济体制改革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含义 家庭联产集中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承包责任以 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制(1978意义 得 和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年安徽四性。 川实行) 乡镇企业 有利于 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代企业中心环节 目标 制度(城市经济体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的 和 制改革)所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984年以分配方式 , 后 意义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社会主义背景 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市场经济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体制 确立过程 1)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3

例7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

A、劳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例8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开放过程

①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特”在实行特殊的 和 1)经济特区 ②目的:吸收和利用 、 和 ,促进经济发展。

③概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 ”,

1980年将深、珠、汕、厦定名为“ ”,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经济特区。

3)沿海开放区:闽南三角区、 、 、 ,1992年形成了沿海开放地带。

4)进一步开放:1990年 ,天津滨海新区

2、开放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3、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 。 (三)重难点突破 原因 内容 结果 -

土地改革 封建地主土地所废除地主土地所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制严重阻碍生有制;实行农民土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产发展 地所有制 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农业合作化 小农经济难以满主要生产资料从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足国民经济发展私有制变为公有产力 的需要 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人民公社化 党的主要领导人“一大二公”。合超越农村生产力水的主观认识 作社的规模大,公平,严重挫伤生产者有化程度高 积极性 总结了合作化和坚持土地公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家庭联产承人民公社化的经改革经营管理方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包责任制 验教训,做出正确式,实行分户经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决策 营,自负盈亏 展 巩固练习 1、2008年10月6日新华网载文称:现在的广交会,已经从推销库存商品到应对世界贸易风暴,从以往的“出口商品交易会”变成“进出品交易会”。广交会的变化折射出( )

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 ②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全面展开 ③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说:“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3、(模拟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196—64653 9137—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1 — 1978——1984 96259—103475 15230—19686 — 1985——2006 104532—129315 21054—4207l —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

4

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方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

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材料三 日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材料四 2010年春节刚过,珠三角企业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着“民工荒”的困扰:3月10日上午9点30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集体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音提问:观在很多媒体有这样一个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在我们的报道中,很多农民工也向我们反映,他们到城里找不到工作,您认为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

——人民网

材料五 日本工业经济腾飞过程中一段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观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方面。同时计划由国家补贴利息,向农户提供低息贷款,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使40%的农村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摘自《农民日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

移的历史背景。(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

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不足。(9分)

(3) 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民工荒”

的问题。(3分)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