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高三)语文说理文言文阅读训练

高考(高三)语文说理文言文阅读训练

来源:爱go旅游网


说理文言文阅读训练

——分析论证思路

【知识点复习】

1. 如何筛选提取论点?

阅读下面两个片段,筛选或概况出论点。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找论点的目的何在?

例: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并分别写出它们在文中的喻意o(4分)

①玉不琢,不成器

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 分析论据

例2: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作答。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

问:链接材料中的子路是否是个“善问者”?请根据上文一段相关内容加以分析。(5分)

链接材料: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 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知识点】——分析论证思路

1. 分析段落论证思路:

【典例3】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简要分析一下,这一段的论证思路。

2. 分析全文论证思路

【典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9分)

①。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

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②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③,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旷:荒废,耽误。 ②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 ③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郑国。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①智者之举事必因.

时 因: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全.

也 全:完备。 ③晋文公欲合.

诸侯 合:迎合。 ④君奚.

不纳之 奚:为何。 ⑤吾其.

能乎 其:大概。 ⑥勤.

天子之难 勤:为……尽力。⑦成教垂.

名 垂: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致.

苦者 致:表达。 A.①⑦ B.②⑧ C.③⑤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D. ④⑥

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

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定下来

C.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D.卒为齐国良工

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2分)

②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2分)

10.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6分)

参:

例1:①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1分);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1分)。

②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1分);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1分)。

例2:(3)(5分)评分要点:观点明确(1分),有理有据(2分),分析合理(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