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3期 f2009年第3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o.3 Vo1.27 NO.3 20o9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恩施州建立生态文明特区的可行性分析 张新平,曹骞 (湖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在2l世纪生态文明时代到来之际,面对生态安全与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恩施州必须破解环境保护与经 济发展的“现代困境”,对生态文明特区进行新的定位,从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两个方面深入探讨恩施州建立生态文 明特区的可行性,提出建设“恩施生态文明特区”的具体构想,实现恩施州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恩施生态文明特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9)03—0109—07 一、引言 政策。“恩施生态文明特区”模式以促进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为重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 结构调整这一关键环节,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 化,其主导战略措施包括对外争取可持续的生态补 偿,对内实行生态资本运营机制,变分散投资为集中 投资,部分治理为综合规划,改变区域发展方向和衡 量指标,实施生态战略,走特区发展模式,寓环境建 设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最终实现州域内社 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理论基础 恩施州地处渝、鄂、湘、黔交叉结合地带,是全国 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地区。在2l世纪生态文明 时代到来之际,面对生态安全与环境恶化的严峻挑 战,恩施州如何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代 困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冲击之下,面临周边 四大国家级“经济特区”的迅速崛起与四面合围,恩 施州如何走出“顺向塌陷”的经济“锅底”,避免落入 “工业文明发展陷阱”,这既是恩施州当前实现经济 转型和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又是国家区域统筹协 调发展战略层面的重大课题。立足人类文明转型的 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可 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 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维 护、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 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系统观。可持续 时代背景,根据国家新时期发展战略,结合恩施地区 的发展目标,在深入分析恩施州生态一经济一社会 复合系统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创建“恩施生态文 明特区”,开拓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在欠发达地 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率先迈进生态文明社会的战 略构想。 二、建立生态文明特区的理论基础 发展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和区域环境,看 做是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 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其二是效益观。可持续 发展要求要处理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关 系,既要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不能超出自然 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和永续利用能力;其三是资源观。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资源不仅是为 了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 (一)“恩施生态文明特区”的内涵 所谓“恩施生态文明特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 的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以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遵 循可持续发展理论,根据“经济一社会一生态”和谐 发展的原则,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对恩施地区的生态 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进行重建并制定和实施特殊 收稿日期:2009—04—28 作者简介:张新平(1968一),男,土家族,湖北鹤峰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循环经济;曹骞(1983一),男,湖北荆门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少数民族经济学。 109 和发展。‘1】 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 2.生态资本理论。生态资本又称自然资本,是 2O世纪8O年代末正式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资本概 念,1987年布伦特兰委员会提出把环境当成资本来 看待,认为环境和生物圈是一种最基本的资本。R. Costanza(1989年)认为“自然资本”是在一个时间点 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好生 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环境保护 的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 三、建立生态文明特区的历史背景 (一)背景分析 1.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 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 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 上存在的物资或信息的存量,每一种资本存量形式 自主地或与其它资本存量形式一起产生一种服务 流,这种服务流可以增进人类的福利,自然资本的价 格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服务来衡量。生态资本的价 值体现在生态环境的功能上,表现为生态功能、环境 功能与资源价值,生态环境一旦成为人们获取利益 的条件,它就成为可以带来更大价值的价值从而被 资本化。 3.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 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 原则概括为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 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减量化原则 要求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进人 生产和消费流程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减少对自然 资源的消耗,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上节约资源和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要求在产品设计和 生产时就考虑到延长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时间,尽量 延长产品使用周期,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产 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 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的废弃物最大限度地 转化为新的可再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同 时在生产中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 资源。 。 4.生态补偿理论。2O世纪6o年代以来,随着 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 临巨大的压力。环境保护运动随之兴起,然而,生态 环境的保护必然会以牺牲部分地区或群体的利益为 代价,只要某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就必然出 现其他地区或群体同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生态效 益,而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地区或群体并没 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其他受益地区或群体也未付出 相应的成本,从而导致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经营者 的生态效益权利得不到实现,为了维持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态补偿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法律手段实行生态保 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产品的消费者支付相应 费用,生态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者获得相应报酬;通过 110 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 排放物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 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且在党的十七大报告 中还确立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两型社会”的发展方略,提供了在生态文明时代实 现经济一社会一生态协调发展的必然途径和最佳模 式;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义义新农村建设、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决策,明确了在生态文明时 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任务和具体措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直接推动了生 态文明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十七大生态 文明观念的确立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作为一个划时 代的转折标志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 经迈人生态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中国生态文明时 代已经到来。 2.避免陷人“恩施塌陷”的经济锅底。恩施州 地处渝、鄂、湘、黔交叉结合地带,继2000年贵州省 贵阳市设立国家级循环经济实验区以来,2008年国 家又先后批准设立了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 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两 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渝(重庆)城 乡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恩施州周边 四大国家级新一轮“经济特区”迅速崛起,正在朝着 建设发达的工业文明,发展道路前进,东有武汉城市 圈,南有长株潭城市群,西北有成渝试验区,西南有 贵阳市循环经济实验区,前后夹击、四面合围,相对 于四大国家级新一轮“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恩施 州工业文明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的差距呈“裂变” 状态急速拉大,客观上形成了恩施“顺向塌陷”的态 势(见图1),由原本的武陵山区自然地理高地急速 蜕变为中西部结合地带的经济“锅底”,而作为我国 中西部过渡地带的核心地区,如何体现承东启西功 能?又怎样衔接中西部协调发展?突破“顺向塌 陷”的困境,快速走出经济“锅底”,避免工业文明发 展陷阱,已经成为当前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 之急和头等大事。 追求包括经济高速度增长在内的工业文明发展水平 的极大提高,最大限度地追求建设高度发达的新型 工业文明社会,沿着这种道理前进就必然会走上物 质生产力发展是以牺牲精神生产力为代价、以牺牲 生态生产力(即生态环境)为代价、以牺牲社会生产 力(即人的生命与健康等)为代价的发展道路。从 而使得那些具有生态优势而工业文明落后的欠发达 地区就会落人“工业文明发展陷阱”,使其工业文明 图1“恩施塌陷”的经济地图 发展水平总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所以,创建 (二)实践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模式的实践探索。党的十 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目标,这标 志着我国正处于文明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即由工 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更为高 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其建设实践既无成功的经验可 以借鉴,也无成熟的模式提供参考。因此,创建“恩 施生态文明特区”,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实 践对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和模式进行探索的一种有益 举措。 2.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示范。从国 内来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实践形态主要有 “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省以及经济特区向生态特 区转型三种。对于前两种,即“两型社会”试验区和 生态省建设,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工业文明观,在本 质上只不过是一种新型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其目的 在于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和缺陷,实现高度发达的 工业文明发展目标,不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本质上 不属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路径模式。对于第三种 形态,如珠海重新谋划了发展蓝图,提出了建设“生 态文明新特区”的目标,在发达地区率先探索生态 文明的发展道路,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综合成为走 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内在环节,把新型工业文明提 升纳人到生态文明之中,对我国发达地区建设生态 文明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然而,对于欠发达地区, 即工业文明程度不高的地区,如何超越工业文明形 态,直接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生成与发展,以 上三种实践形态并不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创建 “恩施生态文明特区”,有利于对我国欠发达地区, 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生态文明起到典型示范作 用。 3.欠发达地区避免“工业文明发展陷阱”的有 益实践。所谓“工业文明发展陷阱”,是指工业文明 欠发达地区,在发展道路上仍走同工业文明发达地 区相同的传统发展道路,即走建设高度发达的新型 工业文明道路,这种道路的核心内涵就是无限制地 “恩施生态文明特区”,正是探索欠发达地区如何避 免“工业文明发展陷阱”,为破解不能实现“生态与 经济双赢发展目标”难题而进行的一种有益实践。 四、建立生态文明特区的基础条件 (一)区位条件优越 恩施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西毗重庆市,南邻湖 南省,西南与贵州接壤,坐落于武陵山区中心腹地, 是我国典型的中西部结合部,具有明显的复合区位 优势,承东启西,交汇性强,辐射面广,以此为支点构 建“恩施生态文明特区”,在横向上突破了狭小的鄂 西地带和湖北省域,成为武陵山区及中西部结合地 带新的经济增长极,“生态文明特区”先行先试的带 动作用迅速波及渝、鄂、湘、黔,在纵向上“恩施生态 文明特区”以特殊的制度和政策优势迅速集聚武陵 山区资源能量,通过实施生态化发展战略迅速崛起 从而成为中西部结合地带的绿色经济高地,增长极 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必然促进“恩施生态文明特 区”立足恩施依托武陵走向全国,在引领鄂西生态 文化旅游圈持续发展、助推湖北“中部崛起”的同 时,顺利承接全国性产业梯度转移的“摆渡”任务, 有效衔接周边四大国家级“经济特区”的协调互动 从而促进中西部协调发展战略的真正实现。 (二)生态资源丰富 恩施州生态资源门类多样,种类齐全,分布广 泛,地处北纬3O度地质奇观带和中国南方典型喀斯 特地貌区域,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境 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河流密布,地表切割深,高程 落差大,形成地形奇特、风光旖旎、气候宜人、自然景 观多样、水能蕴藏巨大、矿产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 保存完好的得天独厚的特殊地区。全州森林覆盖率 高达67%,动物资源146科500多种,列人国家级 珍稀保护的野生动物16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6 种。植物资源215科900余属3000余种,共有树种 171科645属1264种,约占全国树种的1/6,地处华 中植物区系、西南植物区系和华南植物区系交汇地 带,保存了大量第三、第四纪冰期残留物种,其中属 1 1 1 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珙桐(中国鸽子树)、西南 台湾杉,素有“鄂西林海”,“中华植物基因库”“华中 药库”的美誉,是湖北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 生态屏障和三峡库区核心腹地,具有创建“生态文 明特区”的生态基础。 (三)文化底蕴深厚 调控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五、建立生态文明特区的构想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 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为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实施生 态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根据生态一经济一社会协调 恩施州境内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9个 民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深,具备创建 “生态文明特区”的文化基础。她不仅是巴文化的 发祥地,还是各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交汇融合区域,更 是巴渝文化,巴楚文化交汇传承繁荣共生地带,是中 华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和“民族文化走廊”, 具有一体多元的文化特征,文化类型多样。境内民 族特色民居、古迹、遗址、建筑群落广泛分布,各具特 色,具有代表性的有:堪称人类始祖——距今120万 年至250万年的建始直立人遗址;始建于元代,全国 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城遗址——咸丰唐崖土司城;中 国南方最早的摩崖石窟,川I、鄂、湘边区佛教活动中 心的千年古刹——来凤仙佛寺;目前世界上保存最 完好,堪称“世外桃源”的土家古寨——利川鱼木 寨。土家族、苗族、侗族各民族歌舞戏曲、工艺美术、 民风民俗神韵悠长,绚丽多彩,龙船调、六口茶传唱 世界;哭嫁歌、女儿会情迷东方;摆手舞、铜铃舞舞动 山岳;纤夫号子、恩施扬琴古朴传神;傩戏、南剧、灯 戏奇葩竞放,全州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9项, 省级23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8处,省级57 处。E ] (四)政策优势明显 恩施州作为湖北省惟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享 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促进中部崛 起政策,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是全国独特的政策富 集区域,政策优势明显,如何整合各项政策,发挥制 度集聚效应和扩散放大效应,大胆探索政策创新试 验,通过制度创新,实施政策重组,降低制度成本,提 高制度效益,优化政策结构,改善经济绩效,不仅关 系到恩施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更 涉及到国家宏观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的真实性和准确 性,进而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决策机制。选择恩施 州创建“生态文明特区”,通过构建国家政策试验创 新平台,探索老、少、边、穷、山、库区“生态文明特 区”发展模式,在促进恩施州及武陵山区可持续发 展的同时,为国家评估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促进中部 崛起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实证基地,探索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的演替变迁规律,进而探 索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五个统筹”目标的政策 112 发展的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贯彻“生态立卅l、产业 兴州、开放活州”的发展方针,走“特色开发、绿色繁 荣”的发展道路,从本质上讲就是探索少数民族地 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道路,经过lO一2O年的 努力,把恩施州建设成为湖北省中部崛起宏图中新 的一极、武陵山民族地区的绿色经济高地、中西部民 族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先行示范区,为探索中 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提供经验与范式。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有机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有机整体和谐协调发展就 是以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为根本 特征,它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向可持续发展领 域的渗透与融合,其基本要求是使人们经济活动与 发展行为在不危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当代经济 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途径,主要解决自然 资源和环境质量能够保障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长 期地保持自然生态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统一,使生 态资本存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至于下降或大量损 失,保证后一代至少能获的与前一代人同样的生态 资本与经济福利。具体表现为在经济社会发展道路 选择上坚持生态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相统一;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创新、经 济创新、科技创新相统一,从而形成生态化的生态关 系与经济体制及其经济政策适应科学技术生态化、 生产力生态化、国民经济体系生态化的新格局 。 2.生态目标一经济目标一社会目标协调统一原 则。当今人类正进入生态时代,生态经济成为社会 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和必由之路,生态经济不仅应 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经济目标,还应追求社会公平与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更要追求生态安全与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目标,必须把保护与改善生态环 境放在三大目标的首位,高度自觉地履行应尽的生 态环境责任与义务,实现生态目标、经济目标、社会 目标相协调统一。 3.生态效益一经济效益一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原 则。所谓生态利益,就是指以一定的人为主体的生 态系统中满足人们生态需要的一定数量的自然生态 成果,它是为整个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生态消 费资料的,因而具有全民性和公用性。所以,生态利 益的实质,就是保持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的、 长远的利益。从本质上说,发展经济,社会的共同利 益,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它所关心的根本问题。这就 决定了政府直至每个企业都应理所当然地把国家的 化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功能, 与此同时,还要考虑生态文明特区的本质属性、基本 特征及其遵循的原则。因此,构建“恩施生态文明 特区”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到特区经济 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开发与利用以及社会活动 四个方面(见图5)。 绿色资源制度 绿色市场制度 绿色产权制度 绿色制度环境 绿色产业制度 整体利益,人民的长远利益,放在首要地位。积极地 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建设自然,克服物质 生产所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消极作用,实现经 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有机结合与协调统 一[8] 4.生态创新一制度创新一科技创新协调统一原 则。生态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相统一原则要 求,在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技术发展进程中,引 入新的要素,实现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促进生态生 产力、制度生产力、科技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生态 创新是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制度创 新是生态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科技创新是 生态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三大创新的有 机结合是创新型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有机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基本J生态目标一经济目标一社会目标协调统一原则 原则1生态效益一经济效益一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原则 【生态创新一制度创新一科技创新协调统一原则 图2建立生态文明特区应遵循的原则 (三)制度构建 生态文明特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从根源上解 决、消除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故应根据生态文明特区 建设的目标和本质要求,从生态环境资源外部性内 部化措施着手,进行生态特区建设的制度创新和安 排,构建生态特区绿色经济制度体系,实现区域生态 环境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决 策一体化,保障区域生态经济的和谐、持续发展(见 图3)。 (四)“恩施生态文明特区”运营机制设计 恩施生态文明特区建设与运营的核心是以人为 主体的社会力量对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关系和 生态过程进行生态调控和管理。因此,社会体系中 的政府、企业、市场、科技、民众等也就成为影响生态 特区顺利建设与高效运营的关键因素,各种因素相 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生态特区建设与运营的基本 动力机制(见图4)。 (五)“恩施生态文明特区”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1.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恩施生态 文明特区”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应该着眼于 生态文明特区对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社会、文 绿色技术制度 绿色产品制度 绿色生产制度 绿色消费制度 绿色贸易制度 绿色规范制度 绿色营销制度 绿色经济 绿色包装制度 制度体系 绿色标志制度 绿色管理制度 绿色激励制度{r绿色会计制度 至蓁萋 差 绿色考核制度{绿色审计制度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图3“恩施生态文明特区”绿色经济制度体系 f l I 化l fm ]厂 业 _办]厂 ]厂 i ] 』 J—厂一厂——厂——厂 综台决簟JI 鑫莱鑫 I虢 I』豢受:嚣刮藩墨: 盎咎锌窑 II II I l l l 科学 铺 系H完吾的 卷拽耙管理体系H ——_r_一-_f——]一 l l l l 自 ±态系统H高教 济系统 l一]一——厂 l 生志,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肯序,协i坶、稳定、持续发展I 图4“恩施生态文明特区”建设与运营机制 2.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1)生态特区经济发展。生态特区经济发展主 要取决于特区内旅游、生态、特色经济效益的充分发 挥,而要实现特区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然要 考虑到:①特区生态旅游经济收入增长比率、占国民 收入的比重及生态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情 况;②特区自然生态资本存量、产生的经济价值与社 会价值状况;③特区特色经济发展规模、类别、收入 l1 3 增长比率以及特色经济产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情 况。 生态特区地面水质达标率 根据以上阐述,设计出“恩施生态文明特区”经 济发展领域子评估指标体系(见图6): ,生态 特区 生态特区旅游经济效益 生态特区经济发展{生态特区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特区特色经效益 ‘生态特区生态产品的合格率 环境 生态特区环境税收占整个税收的比重 保护 生态特区I生态特区环保投资占区域财政总支出比重 .誓 {耋 董羹奏流’蓁蓁霎耄 率 环境保护1生态特区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增长率 生态特区居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 图7“恩施生态文明特区”环境保护子评估指标体系 生态特区环境保护{箜 蒋 毳震摹 价值评估指 ,.生态特区文化开发规模 标体系框架 生态特区文化开发{生态特区文化开发质量 生态特区文化开发结构 生态特区就业状况 (3)生态特区文化开发与利用。随着人们文化 素质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旅游文化品位与内涵的要 求也在与日俱增,亦即人们在进行旅游消费更加注 重旅游内容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评价特区内各区 经济的带动作用,关注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情况。根据生态文化旅游的特征及旅游文化产品的 开发状况,设计“恩施生态文明特区”文化开发与利 生态特区社会活动{耋 筹 曩 水平 域生态文化旅游的价值时,应注重文化价值对旅游 生态特区商务交流 图5 “恩施生态文明特区”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曩 旅游{耋 鋈 塞 曩 馨 生态特区 经济发展 效益 r用子评估指标体系(见图8)。 等 譬f曩 荽 享 霁曩鉴金数量变化 1旅游文化产品收入占GDP的比得 生态 特区 文化 开发 生态特区 I特 经 入学长比警 特色经济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得 特色经济效益1特色经济发展规模增长比率 椿囱 溶产 溶柿糟缤会括斯 旅游文化产品收入占旅游收入比重 等 冀譬『 妻 霉蠡奁夫害蓦 鉴 茎 1旅游文化产品的合格率 旅游文化产品服务的综合评价 生态特区,旅游文化产品企业的数量、结构比 图6“恩施生态文明特区”经济发展领域子评估指标体系 (2)生态特区环境保护。当前,生态环境问题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 文化开发{区域内各旅游文化产业收入结构比 结构 区域各旅游文化产业支出与收入变化率 与利用子评估指标体系 图8“恩施生态文明特区”文化开发 康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主要表 现在:①水资源供应出现危机,土地质量急剧下降, 生态破坏严重;②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③自然灾害频 繁,损失巨大;④生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El益 突出等等,因此,构建“恩施生态文明特区”必须协 调好生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所以在 (4)生态特区社会活动评价。生态特区社会活 动与生态旅游是相互联系、衔接配套的。生态特区 社会活动主要以生态旅游为中心,生态旅游有利于 带动生态特区的就业,有利于提升特区人民的生活 水平,让特区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促进社会经济 的发展进步。根据特区生态旅游的特点,结合特区 构建生态文明特区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将生 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来加以衡量,关于 “恩施生态文明特区”环境保护子评估指标体系(见 图7): 社会活动的实践,提出“恩施生态文明特区”社会活 动子评估指标体系(见图9): 生态特区就业状况{差 羹 蓑 全导喜蓑茎 金 警篷萎数 ,生态特区社会恩格尔系数 旅游收支相对特区人们收支变化的弹性系数 生态特区人民生活水平{旅游收支变化相对恩格尔系数变化弹性系数 生态特区社会活动评价 生态特区旅游脱贫状况{冀 墓 暴衰 昙 羹脱贫的贡献率 ,特区所接待的设备活动频率 招商引资项目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贡献率 生态特区商务交流{特区招商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得 图9 “恩施生态文明特区”社会活动子评估指标体系 l14 六、结束语 2007:196. 客观上讲,恩施州是一个聚战略地位重要、生态 环境脆弱(恶化)及贫困连片集中于一体的区域。 弱小的生态工程及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改变恩施州生 态与发展的两难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来解决生态 与经济发展的困局,即构建“恩施生态文明特区”, 走生态化发展道路。确立并实施“恩施生态文明特 [2]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88—191. [3]吴季松.循环经济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9. [4] 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390—395. [5]胡荫安.恩施,阔步迈向新世纪[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O2—2O3. 区”发展模式,不仅对中西部“四位一体”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且能够为维护国 家生态安全和民族团结进步奠定生态基础、经济基 础与社会基础,进而为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 设“两型”社会和率先探索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提供 试验基地和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思华.可持续经济文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 何起群.恩施州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 报,2007(4):79—83. [7] 袁用道.恩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 (1):176—177. [8] 张亚民.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 出版社,2004:16—20. 责任编辑:王飞霞 A Feasibility Study of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AR in Enshi Autonomous Prefecture ZHANG Xin—ping,CAO Qin a(Ecological Economy Research Center of Ethnic Minorities,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Enshi 445000,China) Abstract:In the 21 st century,with the dawn of ecology civilization,faced with the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Enshi is forced to crack the“modern plight’’of environmentl pra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d make a new defaeini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AR,and then make an in—depth nalaysis of he tfeasibiliy of testablish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AR in Enshi Au ̄nomous Prefecture from the histori— cal background and realistic basis,and propose the speciifc concept of constructing“Enshi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AR”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hy develtopment for Enshi ecology.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ecology civiliatzion;Enshi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A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