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际技术转移的产业技术建构性原理

国际技术转移的产业技术建构性原理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7月 中州学刊 July.2006 第4期(总第154期)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4 国际技术转移的产业技术建构 性原 理 包 羽 曹东溟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产业技术具有多样性特征。在国际技术转移中,并不存在对于技术输出方的产业技术的完全照搬,任何技 术转移的实现都是一项新的产业技术的建构,因此,对于技术}I进方而言,技术引进的目标应是产业技术的合理建 构。 关键词:产业技术的多样性;国际技术转移;产业技术建构 中图分类号:B0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Oo6)04—o071—o3 产业技术论是一种技术哲学,也是一种技术社会学。它 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技术转移”加以理解的:1.技术 直接起源于远德玉、陈昌曙两位先生的开创性工作。“它的 在不同地域之间的转移。2.技术运动各环节之间的转移。 核心是远德玉先生提出的技术过程论和技术形态论,主张技 可以理解为技术在不同研究部门、领域间的扩散。3.现有技 术作为一个动态的展现过程,是从观念形态的技术发明和技 术的一种新形式的运用,即技术在不同应用部门、领域间的 术构想向实体形态的产业技术的形态转化的过程,以及相应 转移。这类理解中最为著名的实例是美国战后军用技术向 的技术的价值负荷与实现过程。”由于这一理论刚刚起步,研 民用领域的扩散。4.技术扩散。指某项技术为越来越多的 究重点尚基本局限于以技术产业化为线索探讨技术创新方 技术主体所采用的过程,或者说是技术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 面,对国际技术转移探讨较少。本文将以产业技术的多样性 播采用的过程。国际技术转移符合有关技术转移的第一项 特征为基础,对国际技术转移的建构性原理加以论证,从而 理解。它是技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移动,或者说是技术 试图将国际技术转移纳入到产业技术论的研究框架之内,以 跨越国界的转移。其具体内容包括:技术专利、专有知识与 丰富产业技术论。这对国际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 商标使用权的许可贸易;设备器材的买卖;技术、经济情报的 要意义。 交流;技术专利的交换;互派专家或互为培训人员;共同研究 完成设计;进行共同勘查等。跨越国界正是国际技术转移与 一、产业技术的多样性与国际技术转移 其他意义上的技术转移的区别所在。这种跨越国界的技术 由于技术转移的复杂性和技术转移理论的理论倾向性, 转移内含技术引进与技术输出两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作为 学术界对于技术转移的理解存在着众多的分歧。国际上的 技术引进与技术输出活动的实施者——技术引进方和技术 一般看法认为,技术转移是基于某种技术类型、代表着某种 输出方分属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可以用 技术水平的一个知识群的扩散过程;联合国国际转让会议将 跨越国界来对国际技术转移和其他意义上的技术转移加以 “技术转移”定义为:转移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成果 区分,但国际技术转移并非仅仅是某个特定技术所处地理区 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则认为技 域的变更,地理区域的变更所带来的最为重要的结果是,技 术转移是一国做出的发明(包括新产品和新技术)转移到另 术所处环境——社会、自然乃至技术体系的变更。这一点对 于国际技术转移的研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它与下述产业 一国的过程等。由有关技术转移的各种定义可知,学术界主 收稿日期:2oo5—12—10 作者简介:包羽,男,蒙古族,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生。 曹东溟,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 7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州学刊2006年第4期 技术多样性的研究共同构成了我们研究的基础。 的整体发生变化。由此,可以概括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在国 产业技术是“生产特定产品或提供特定服务的技术”,作 际技术转移中,并不存在对于产业技术的完全照搬,任何目 为技术形态演化过程中的终极形态,它具有直接生产力功 的或形式的技术转移,究其实质都是一个建构过程,是一个 能,从而也是社会化的技术。从某一特定产业技术的内在构 新的产业技术的建构过程。这一重要结论,我们可以称之为 成而言,它又是体系化的技术,或者说“产业技术必然是一个 “国际技术转移的产业技术建构性原理”。 技术系统,即产业技术是以核心生产技术为中心,多种生产 、所谓“产业技术的建构”从共时态的角度可以大致认为 技术与之匹配,具有特定结构的技术体系”。这表明:产业技 是,将各种不同的生产技术加以组合,使其体系化的过程。 术是由一定生产技术组成的,但它并不是生产技术的简单的 不过,这种共时态的考察尚不足以概括产业技术建构的全部 集合,而是一个由若干生产技术组成的系统,是由一定范围 内涵。因为它仅仅涉及了生产技术形态的技术。产业技术 的、确定的、可区分的事物组成的整体,它的元素间可以是无 的建构还应包括预期成为产业技术体系组成部分的各种不 序的不同,系统则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的关 同形态的技术向产业技术形态的技术转化的过程,即技术的 系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 产业化的过程。远德玉先生曾根据他本人提出的技术形态 境的细微的不同都将导致系统的不同。仅从系统的功能方 论指出:科技成果要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必须按图l 面而言,具有不同功能的产业技术(表现为生产不同产品或 所示路径,逐步转化自己的形态、转变为产业技术形态的技 提供不同服务)必定是不相同的——如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 术,从而实现生产力功能。这一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既是技 的产业技术并不相同。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产业技术的一 术产业化的过程。其中技术构想的转化构成了技术产业化 个重要特性——唯一性:“一旦把多种生产技术组合起来.形 的完整的技术形态转化链条。 成为一种产业技术系统,这一系统就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而 国际技术转移中任何形态的技术——这里不包括产业 且是唯一的。世界上有相同的生产技术,但没有相同的产业 技术形态的技术,基于上述讨论可知,由于产业技术在国际 技术。”产业技术的唯一性,揭示了产业技术之间的差异性, 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变异,因此可以认为产业技术 从而也使产业技术表现为多样性的存在。 形态的技术是不可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转移的——都面临 二、国际技术转移的产业技术建构性原理 着与一般科研成果相类似的问题:所转移的技术必须经过产 业化才能实现生产力功能,才能达到社会实现的状态。不 产业技术的多样性揭示了产业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并 过,与一般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同的是,国际技术转移 且为国际技术转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产 却可以打破上述技术形态转化的完整链条,可以从除产业技 业技术的多样性是由社会、自然、技术体系的状态和技术选 术之外的技术的任何一种形态切入,然后按顺序向后一形态 择的灵活性所决定的。这些条件的细微变化,都将导致特定 逐步转化,最终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我们可以依据国际技 产业技术的变化,使整个产业技术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在国 术转移在技术形态转化链条中的切入点的不同将技术转移 际技术转移中,由于特定生产技术所处的社会、自然与技术 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型:I.技术构想转移;Ⅱ.技术发明转 体系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必然导致国际技术转移中的 移;llI.设计技术转移;Ⅳ.试制技术转移;V.生产技术转移。 产业技术发生变异。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国际技术转移必 各种不同类型的技术转移中技术产业化的内在机制如图l 然导致作为系统的产业技术的外在环境的变化,而系统外在 所示。这正是我们所谓“国际技术转移的产业技术建构性原 环境的变化必定要求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使产业技术 理”的真正内涵。 一肝n_it二m V一 图1 国际技术转移的产业技术建构原理示意图 (其中的罗马数字所标示的路径代表了不同类型技术转移中技术产业化的具体路径。路径I同时是一般科技成果转化 路径) 三、对国际转移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薯 国际技术转移的产业技术建构性原理表明,对于技术引 这要求在技术选择和技术转移的其他环节中充分重视所转 7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国际技术转移的产业技术建构性原理 移技术的产业化问题。首先在技术选择中应以技术产业化 为目的,进行机动灵活的技术选择。陈昌曙、远德玉先生在 概括技术选择的方法时指出:“技术选择的方法基本上就是 依据合理价值标准进行取舍,通过系统分析和综合进行取 舍,适应技术生长发育的规律性进行取舍。”这已从总体上概 括了技术选择的总的原则与方法。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是: 在技术转移中应力求避免完全照搬技术输出方产业技术这 的建构与整合,是技术产业化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最后,观念物化与社会整合以知识的获得I亏合理整合为 前提的。为使观念的物化与社会的整合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获得与整合的知识对象不仅应包括通过转移而得以获得的 知识而且还应包括本土知识——即与特定技术相关的技术 引进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技术体系与产业结构等 方面的知识。本土知识的获得与整合是产业技术适应性变 一误区,代之以建构产业技术为目标的机动灵活的技术选 择。这里所谓的机动灵活是指不拘泥于某一技术输出方产 业技术的现状,放宽眼界、多方参照,选取适合本身特点、能 够为我所用的各种形态的技术。当然,这种机动灵活的选择 并不是漫无边界的选择,它应以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即以大 规模生产为目标。 在正确选择技术的基础上,国际技术转移的具体实施应 以技术产业化为目标。技术产业化是一个观念物化的过程、 知识整合过程、社会的建构与整合的过程。因此,国际技术 转移必须注重这三个过程的合理实施。 首先,技术产业化是一个观念物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通过制作与设计而得以实现的。以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技 术转移,不仅应注重产品化设计和商品化设计,以满足业已 改变的社会情境中的消费者的需求,更应注重技术的产业化 设计,使所转移的技术良好地嵌入本土技术体系之中,在合 理地建构产业技术的同时,有效促进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 其次,技术的产业化又是一个社会建构与整合的过程。 由于国际技术转移所导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 更,使所转移技术的再社会化成为了必然。所转移技术再社 会化过程中的社会建构与整合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应包括理 性的制度建构,还应包括感性的社会情感调节等。而最终目 的在于使所转移技术的产业化得以顺利实施。良好的社会 异的必然要求,它是技术转移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过程之 一O 合理建构产业技术是国际技术转移得以顺利进行的必 然要求。对产业技术的合理建构必然是在充分消化、吸收所 转移技术的基础上得以进行的,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对技术 引进方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技术引进 方技术开发能力得以形成与提高的标志。因此,以技术产业 化为目标的技术转移是真正以技术引进方技术开发能力的 提高为指向的技术转移。作为消除技术引进方在技术转移 具体实践中等距离追赶技术发达国家的困境的具体战略,它 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强.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D].沈阳:东北大学文法学院,2004, (8). [2]陈孝先.技术特性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初探[M].科技管理研究, 2004,(3):32—34. [3]远德玉.产业技术界说[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1). [4]陈昌曙,远德玉.技术选择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5]]r云龙.产业技术范式的演化分析[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o2. 责任编辑:伊人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