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人才
旅游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赵晓瑜
校企合作是实现实践教育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方式,借助于高校理论教学以及企业的实践经验培养,全面提升我国现有高职院校摘 要:
旅游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满足当下企业发展需求。本文针对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与研究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办学优化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当下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性。
电子商务 校企合作办学 实践经验 对策关键词:
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4)07(c)-216-02中图分类号:
电子商务人才缺乏,因此各大高校针对社会需求,创办电子商务专业,但是事实证明,效果并不理想。但是,电子商务其自身涉及到诸多专业知识,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教学,同时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而这也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所不具备和缺乏的。这就需要当下我国高职院校探索一条理论结合实践的人才培养路径,而校企合作无疑是最佳选择。由此,本文针对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力求找到一条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的新途径。
由于当下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不够成熟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造成了现有课程设置较为简单,各个高职院校之间更多是相互之间的借鉴以及参考,由此使得教材单一,无法真正与时俱进。同时,现有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实践培养以及实训条件,从而造成了学生自身头重脚轻,在掌握了一大通理论的同时,却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经验,由此无法切实有效地实现学生自身的综合全面发展。2.3 教学方式教条化
现有的高职院校旅游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方式依然秉持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独角戏”的教学为主,同时因为主要是理论教学,并且评价模式单一化,主要是以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而这无疑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2.4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比较复杂,必须结合实际,由此对于现有学校的师资力量有巨大的要求。但是,在当下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许多电子商务老师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没有真正科班出生的或是由电子商务企业中所走出来的人才。与此同时,现有的高校管理者他们也没有重视对于教师自身的进修以及后续的培养,从而造成了教师本身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但是却缺乏良好的实践操作经验,许多的教师更多是纸上谈兵。可以说双师型教师的数量的不足,直接造成了现有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效果的下降,学生没有办法真正从学习中获得想要的知识。2.5 严重缺乏实践教学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校外实习,主要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与现有企业签订用工合同或是实习合同的方式,将学生送出去,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不过由于此类合同对于学生的保障程度较低,一旦出现了纠纷或是工作中的受伤等问题,学生往往得不到保障。并且往往实习主要是在寒暑假,其时间较短,从而造成了学生刚刚上手学会如何去做就又要回归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在学校内部使用模拟教学软件,通过模拟软件的操作,这些一方面是软件硬件投入较大,而许多的高职院校并不愿意花费太多的资金进行投入,从而导致了其软硬件没有切实有效地与时代发展以及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要求相契合。另一方面,现有我国国内的模拟软件功能较为单一,尚不成熟,其许多的内容与实际的电子商务环境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单纯地依赖于这一实践教学显然难以满足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仅靠这种方式学生难以实现“零距离”就业。
1 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其是实现实践教育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方式,它既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又能为企业获得更为实用和合适的人力资源基础。我国当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由于高校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其在教学中更多是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而校企合作模式无疑为当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传教过程中能够充分与一线职工进行直接交流,通过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用理论推动实践,同时借助于实践让学生对于理论有更加深刻的领会。
从国内外的经验而言,校企合作最好的形式就是,学生在毕业前一年,直接进入企业。一方面学生对于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迅速应用到工作中,另一方面也为日后学生的工作奠定基础。对于企业而言,也节省了学生毕业之后的“二次培训”的成本支出。
2 高职院校旅游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 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其电子商务专业的开设更多是一种跟风,他们并没有真正就现有的电子商务自身的运营发展模式以及对于相关不同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进行过专业化、针对性的调查和了解。可以说大部分的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他们因为缺乏良好的实践经验,造成了对于电子商务理解的不够透彻。同时,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论体系以及概念界定较为模糊,由此就造成了他们在实际的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上较为宽泛,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往往以“万能”为应用目标的电子商务人才,这本身造成了学生毕业之后无法第一时间被企业所应用,还需要经过二次培训才能够实现上岗。
2.2 教材单一,课程设置简单
216
2014年7月 www.chinabt.net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商贸人才
3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办学优化策略
3.1 创新校企合作下人才的培养模式
首先,企业可以在学校建立培养基地。企业借助于自身雄厚的资金优势,结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实训空间以及电子商务实训室。由此,一方面既满足了学校的实践教学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直接对现有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一毕业就可以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能够更好地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的方式加大人才培养。电子商务是一门具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复合性的崭新的学科。与高职院校企业的专业相比较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不仅仅是强调理论知识,同时也强调实践经验。无疑校企合作就为其开拓了实践领域,真正实现了高职院校自身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当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3.2 教材多元化设置
正如之前所述,由于教材自身的单一性,使得现有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无法充分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因此,未来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组建教材编写队伍,从各自层面融入自己的观点以及想法,从而实现现有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的并重,能够有效避免过去教材本身的头重脚轻,从而更好地为现有的教学需求服务。
3.3 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
学校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要结合现有实训空间的建设以及企业的介入,构建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仅是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通过边讲边练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自主学习,提升其自身的课堂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不再是被动的学习,无疑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3.4 引入企业管理人才作为教师
校企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硬件之间的交换,同时也是软件之间的交换。对于企业而言,他们拥有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资金以及实训基地,同时也在于其自身的专业性的人才,他们都是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了解未来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人员。因此,学校可以将这些人才通过定期讲座或是授课的方式引入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通过他们亲身经历以及工作经验的交流,让学生真正可以对现有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其本身的人才需求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企业日常的运营、操作以及管理有直观的认识。
3.5 利用企业资源,加强教师实践技能培训
人才的流动是双向的。所以对于现有高职院校也可以定期将高校教师送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日常运营,同时借助于他们的丰富经验与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与发展。让教师可以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学习到他们所想要的实践经验,将原有的理论和企业运营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可以让教师能够充分了解现有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让其在后续的上课过程中不再仅仅是单纯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更好地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升课堂有效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可以说借助于
Business and Trade Talent
这样人才的双向流动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仅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现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师积累一定的经验,提升他们日后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平衡,真正完善与优化当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 结语
现今我国的企业对商务人才需求逐年增加,但是与人才需求旺盛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下我国高职院校其在电子商务教学方面经营的匮乏,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式和教材编写等诸多方面都没有与时俱进,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现有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极度匮乏,难以满足电子商务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校企合作解决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方面的问题,从教材多元化设置、创新校企合作下人才的培养模式、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引入企业管理人才作为教师和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实践技能培训五方面提升现有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升现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以及改善我国现有电子商务人才供需矛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程培堽,顾金峰.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
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2012(05).
[2] 兰小云.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刍议[J].现代教育管
理,2012(06).
[3] 易新河,李岚,成亚玲,等.长株潭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
[4] 段素菊,庄曼丽,董新稳,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与
对策——基于对北京部分大型企业的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3).
[5] 贺丰年.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研究[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3).
[6] 王清强.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基
于企业主动性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18).
www.chinabt.net 2014年7月
217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