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次数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首倡和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2)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 (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发生时间 1924--1927 1937--1947 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与人民大众的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中华民社会背景 矛盾是主要矛盾。 族处于亡国灭种生死关头。 斗争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合作对象 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 孙中山先生提出新三民主义,确立政治基础 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基础 阶级和农民阶级。 1、打倒列强,除军阀共同愿望。 2、中共在二七惨案中的认识。 合作条件 3、国民党民主派与孙中山的转变。 4、共产国际的促进。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共同抗日,赢得民族解放。 不 同 点 党内合作,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合作方式 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独立。 对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缺乏理论修的态度和 养,对领导权不重视甚至放弃,以斗争策略 退让求团结。(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 争胜利进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作用、结果 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后国民党右派叛变导致合作中途破裂,最终使大革命的彻底失败。
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1.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2.“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3.民族矛盾的激化是推动国共合作的主要动力。 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政治纲领。 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力争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 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近代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屡败的局面,为取得民主革命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