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SocietySystemA
圈匿豳豳菡翟鬣鋈i_||-.
竺竺!!坠!
f苎整!圭垒全
新兴媒体1专播过程中常见法律问题探析
木丁丁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挑战公共道德、侵害人们合法权益的行为。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又该采取何种措施予以解决,本文试对此进行了分析。关键词新兴媒体法律问题传统媒体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二、应对措施(一)完善立法
首先,鉴于实践中缺乏操作性较强的单行法,从而对各种网络问题打击不力的问题,国家应考虑尽快制定一部相关法律。《刑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宣频繁改动,而网络信息多样性、变化性、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目前更适宜制定出一部统一的单行法,对目前的网络信息进行规范;其次,在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已经承认了隐私权的今天,我国对隐私权仍然没有采取立法保护,法律只能以间接的方式加以保护,这在实践环节是一个很大的疏漏。为了保障公民更加有效地实现其基本权利,我国立法机关应对公民隐私权予以更加明确的界定。这样,一旦出现相关问题,才有可能做到有法可依。再次,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条文中有一些涉及公民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定,立法机关可通过协调、完善的方式,使之与公民权利保护相关的单一法规相辅相成,从而发挥更大的保护作用。
(二)网民自律
这种自律首先应该体现在网民和手机用户上,要教育他们本着为社会、也为自己负责人的态度,注重道德自律,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基本人身权利;不欺诈,不传播谣言,不干扰到他人正常的工作、学习: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其次,要强化互联网行业和电信运营行业的自律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意识;要自查自纠,采取各种必要的技术手段,严格保护相关人员的个人信息。
(三)政府监管
当然,面对新兴媒体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仅仅依靠个人和相关组织的自律意识是不够的。道德约束之外,制度建设、法律建设必不可少。监管部门可参考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汁划”、德国“信息社会的改革与利用”、13本“超级互联网”等计划,做好行政规划,为互联网建没服务;要积极研究、开发高端的监测、过滤、屏蔽不良信息的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安全认证技术等,对各种不良信息进行有效堵截、过滤;实行网络分级,加强网站管理: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制度,鼓励网民对各种不良信息进行举报,对制造、传播不良信息的相关组织和个人予以严厉打击。
参考文献:
[j]杨骅骁.转述式报道中媒体法律责任的探i寸.新闻记者.2005(10).
[2]韩方文.媒体亩沦权的法律保障.党政干部学刊.2006(II).
[3]罗岂.浅析大众传媒对现代法律意识形成的积极意义.il掣l-tl,qqk教育.2009(2)
文章编号:1009-0592(20lO)ll一192-0l
所谓新兴媒体,指的是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而言,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他们虽由传统媒体发展而来,却具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得到大众尤其是社会中青年群体的追捧,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挑战公共道德、侵害人们合法权益的行为,对人们酮生活造成了很大伤害。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从法律层面予以界定,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涉及新兴媒体的侵权现象(一)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指一些人基于道德起点,纠集起大量网民,曝光当事人隐私,对其进行侮辱、谩骂、围攻、诽滂,并对其进行道德审判的行为。典型者如“人肉搜索”、“网上通缉”之类。虽然类似网络暴力开始时打着道德的幌子,可当余众以起哄、盲动、断章取义开始其攻击性行为时,人们就会抛弃理性思考,到头来,这种所谓的道德审判往往会变成对公民人身权肆无忌惮的践踏,使众多无辜者受到伤害,主流价值观念遭到歪曲。从技术手段角度考虑,目前很难对对网民的所有网上行为进行严格的监控,这也使得这种暴力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恃无恐。
(二)网络恶搞
网络恶搞指的是以文字、图像、雕塑、音乐、动画、线条、色彩等手段,对各个时期的公众人物及知名艺术作品予以颠覆,进行重新解读的一种创作活动。近年来,网络恶搞在网上悄然兴起,一时之间甚至蔚为大观,从图片到视频,从文字到软件,从人物到事件,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典型者如胡戈创作根据电影《无极》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栏目《中国法治报道》改编而成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无厘头的对白、滑稽的视频片段分接以及搞笑另类的穿插广告引发众人热捧,在网络上,该片的下载率甚至远远超过了《无极》。这也直接导致了陈凯歌导演和胡戈那场著名的论战。
(三)网络不艮信息
近年来的网络不良信息呈多元化趋势,并已从最初单纯的“知识型”信息向“谋利型”转变,集中体现在各种情色类的视频、图片、文字以及赌博、作假、诈骗、反动、暴力等内容。根据2009年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研究报告统计的结果,这些信息主要集中在“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破坏信息安全”三个类别,其比例分别为lO%、46%和39%。这些信息非常活跃,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垃圾邮件、MSN、即时通信软件等获得飞速传播,让人防不胜防,列网民们安全、健康的上网造成了很大威胁。
作者简介:宋宁宁,硕士,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助教,从事经济法和民商法教学研究Z-作。
1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