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注中等生,重视对中等生的培养

关注中等生,重视对中等生的培养

来源:爱go旅游网
蕊 霭娅 ≯ 薯 i 。 I ji I女 i蠹 |l | 1 毒摹 、 关注中等生,重视对中等生的培养 张海宁 (东海县白塔初级中学,江苏 东海222300) 在教学中.教师对两类学生比较关注:一是“优秀生”,因 为这些学生是教师教学成果的最直接也是最好的体现:二是 “学困生”,这些学生要么成绩不好,甚至很差;要么上课不能 断发展变化的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给中等生同样的爱。 心里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追求 “安分守己”.调皮捣蛋。甚至挑战教师的权威。而中等生是班 级中最大的群体。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在此,我结合自己 的教育教学经历。谈谈有关中等生教育的一点拙见。 一、教育现状的分析 根据我的调查,这种情况在现实中非常普遍。在我十几 年教育教学经历中也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庞大的中等 生群体真是忽略了太多。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的原因: 1.学校、教师教育理念方面。 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了很多年.“一个都不能少”的 口号也深人人心。但是学校、教师教育过程中“惟成绩”的观 念不是弱化了。而是大大的强化了。教师在压力下,在具体教 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当然也就更多的关注优等生了.庞大的 中等生群体也就被忽略了。“有多少学生升人省示范高中”已 成了社会对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好坏评判的唯一标准。家 长和社会是要投票的,你考不了几个省示范高中。他就转学 了。这个压力对现在的学校和教师是最大的压力。另外“抓两 头,促中间”的管理思维模式。也直接导致了学校和老师对于 中等生的忽略。你只关注两头,就能够促中间了吗?你对他们 没有足够的关注研究和关心鼓励,就想提高他们的成绩,那 不是痴人说梦吗? 2.家庭教育方面。 一个学生成绩平平,也不犯什么事情。既得不到教师的 溢美之辞,也挨不着教师的批评。这样的学生可能会被教师 忽略。也更容易被家长忽略。家长大多有着“比上不足比下有 余”的心理。也不给自己的孩子确定什么目标。更有甚者认 为。这样的孩子真让人省心。他们也很少去学校和教师沟通. 对待自己的孩子是“无为而治”.有顺其自然的甚至是放弃的 态度。 二、给中等生的策略方法 1.转变观念,重视对中等生的管理。 我认为,学生的素质结构是呈橄榄型的,即中间大。两头 小,舍大而求小显然有违“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教育原则。也 不利于建设高质量的班集体。以为中等生“稳定”而放松对他 们的教育是不足取的。任何事物都在变化发展中。况且中学 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波动性和可塑性很大,优秀生 可能渐变为中等生,甚至差生,中等生经过努力也可能发展 为优秀生。但若重视不够,方法不当,措施不得力,中等生很 可能会变成差生,所以,优、中、差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 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每个人都有被重视的心里要求。中等生 尤其如此。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也是一个人保 持愉悦心境和旺盛工作热情的需要。我们要夸大师生的范 围,调整视线投向,让中等生也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教 师要改变教育态度,密切关注,深入了解中等生,主动找他们 谈知心话。让自己的爱与关怀,慢慢滋润他们的心田。 3.培养中等生学习的兴趣。 (1)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最重要的是,不要把 学英语看作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个不断学到新知识、新技 能,天天有新发现、天天有新进步、天天有新乐趣的过程。 (2)精心备课。多设计一些适合中等生回答或参与的问 题与环节,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上课时,时时向他们投去鼓励的目光,只要他们举手,就 把机会留给他们。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抱怨那些中 等生老不发言。课堂成了老师和优等生对话的场所。中等生 和差生成了优等生的“伴读”。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造成的. 为了改变这些,教师应把答题的机会多给中等生。让他们追 逐养成参与课堂的习惯。能让中等生回答的问题。绝不请优 等生回答。在课堂上,帮他们找回失去的优越感。让中等生成 为课堂的主角.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 赏识。赏识可以激发人的灵感。 4.家长要对自已的孩子有耐心。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家长不能有短视、急功近利的心理.不能指望一两天就会出 效果。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不够耐心,缺乏长期的规划,方法 简单,态度粗暴。我觉得家长要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耐心。要 赋予他们更长的时间,要学会“润物细无声”,因为“罗马不是 一天建成的” 因此。面对中等生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面对中等生的 教育现状,学校、教师、家长要携起手来,更新理念。共同努 力。给中等生更好地的成长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积极进取的 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G】.教育研究,1999第 8期.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1985. 【3张春兴.3]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