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教学中我逐渐认识到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性的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被教师“一言堂”夺走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一项“民心工程”。它需要教师的耐心细致和高度责任感,让学生活泼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和谐充分的发展。
主体性 参与意识 情感因素 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冲击下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想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由原来的教师机械问答式转变为活泼生动式,由教师的自顾自讲转变到教师能够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去,使教师能够和学生达到和谐共振,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教学模式。这样下来使语文教师上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够上的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本文仅就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一是要善于创设唤起学生情感的环境。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要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二是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人胜的语境。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带动着他们情感的发展。教师的情感成了联系文章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了。三是注重让学生体味、感受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谓“个性化行为”指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原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新的、独特的内心体验。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投人情感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将对文章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以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进而升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二、倡导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初步养成,心理发展逐渐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增强;他们具有强而敏感的自尊心,更为强烈的自主需要和更强的自律能力;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交
往愿望,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强。因而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例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把景物和美感,通过栩栩如生的描摹,把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写得生动可感,读着文章体验生活,有着身临其境之感。本课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美。基于文章特点,我运用了小组创意式拓展学习的方式。首先布置任务“四人合作,每人先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片断,组内交流;其次每组再推选一位代表上台交流,形式自选”,结果很多组形式多样:有的一人唱,一人朗读,一人阐述选取该片断欣赏的理由;有的四人充满感情地齐声朗读;有一组一人朗读时,一人快速画雨中景,一人点评。最后,同学自由点评各组的表现,本来很难学的一篇文章,同学们却很感兴趣。
三、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讨论中,有师生之分,无尊卑之别,给学生创设一种完成某项任务的感受。语文教学中,尤其教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现象。创造成功机会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我还发现语文活动课是给学生提供成功机遇之一。 “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语文活动课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上课的形式,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学习方案,如辩论会、知识竞赛,可以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知识,可以采用“茶馆”式的讨论方法……这样,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活动课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因为活动课中没有失败的概念,加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
总之,教师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极富人情、人性、人文精神的文化活动,而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也应是生动的、鲜活的、充满自由气息与个性色彩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凭借自己高超的业务水平和不断变化的教学手段巧妙地解示出语言文字其中的无穷韵味,引领学生挖掘出“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愿我们老师都有一种顽强的钻研精神,努力挖掘,不断创新,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让新课改的推行落到实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