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

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

来源:爱go旅游网


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

栖霞市翠屏中学 慕文华

课 题 溶解度曲线专题课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溶解度曲线一直是中考试题中的热点知识,溶解度曲线题涵盖面广,综合性强。将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定义、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命题,可见溶解度曲线的中考试题增加了考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提高了能力考察的要求,是中考化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失分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有关溶液、溶解度、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基础知识,数学上也接触过有关图像的知识,本节课是利用图像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晶等基本概念进一步理解并掌握。 2. 通过练习,使学生会使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正确的比较事物的方法 2.学会用坐标曲线表示有关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内外因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及其涵义 根据曲线判断“温度变化后析出晶体质量多少和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变化” 启发式、诱导法、教师讲解 1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既巩固所学的重点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善于分析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将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习一、 复习引入 1.溶解度的概念,强调其四要素 2.通过表格,说出“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的涵义 【过渡】在不同温度下,某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它可以快速的找出物质在特定的温度下的溶解度。但是,如果我想知道2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怎么办呢? 二、导入新课 1.介绍溶解度曲线及其制作方法。 【过渡】溶解度曲线较为直观,在曲线上可读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不仅如此,在同一坐标系中还可画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获取更多的信息。所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溶解度曲线的使用频率会更高。 2.通过观察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情况分析”(分三种情况) 【过渡】除此以外,溶解度曲线还能提供哪些信息? 3.据图理解“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得的信息” (1)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对大小。 (3)物质的溶解性 例1. 如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图示信息题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学生 2

理解巩固基础知识。 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20℃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 B. M、N都不是易溶物质 C. P点表示M、N的溶解度相等 D. 阴影处M、N均为饱和溶液 从不同的层面分【过渡】上一题中的D选项是否正确?要想判断出来,仅仅掌握以析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巩固加上三条信息是不够的,那么,我们根据溶解度曲线还能获得哪些信息?深学生的理解。 我们主要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4) 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5)线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 影响较小。可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6)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 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 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将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习(7) 交点 题的形式,更能激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积极性,加深学生例2. 如图是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对溶解度曲线的( ) 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方法。

3

A. ℃时,x的溶解度大于y的溶解度 B. ℃时,x的溶解度等于y的溶解度 C. ℃时x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D. ℃时y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时变为饱和溶液 (8) 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及比较不同物质析出晶体的多少,以此确定从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挑战自我】 (2011哈市中考)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面问题: (1)在t2 ℃时,A、B、C、三种物质 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 (2)O点表示 (3)P点表示 。 (4)Q点为t3 ℃时,A的 溶液, P点为t3 ℃时,A的 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5)欲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 、 。 (6)欲从B溶液中结晶B,采用的方法是 。 (7)t3 ℃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最多 通过对这个中考试题的练习,让学生接触中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在教师的点拨下,请学生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4

的是 ,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8)t1 ℃时,A、B、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谈谈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下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20℃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35℃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 g,均冷却至20℃时,析出晶体最的是 ,最少的是 ,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 ((3)30℃时,a点表示100g水中溶解A物质的质量,要使其变为30℃的和溶液,需要加入A物质的质量是 。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借助溶解度概念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复习课一贯的“炒旧饭”而引起的枯燥乏味,巩固了学生的基础。同时通过最近几年的中考题作为例题和学生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溶解度知识比较抽象,本节课利用典型例题和课堂巩固练习可以加强学生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5

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习题讲解过程只需对学生适当引导,尽可能的将分析讲解的机会留给学生,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培养。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