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自由翱翔”的新启示

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自由翱翔”的新启示

来源:爱go旅游网
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自由翱翔”的新启示

作者:钱燕红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3期

上海市普陀区乐怡幼儿园 钱燕红

要真正去获取和了解《指南》的内容,就要去慢慢看,细细品,这样才能真正去更新自己的理念,然后内化为自己的教育实践。暑假里,就充分细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本学期有幸接触到梦寐已久的打击乐活动,开启了我对艺术领域的思考和尝试,让我特别关注了有关音乐领域方面的内容。

阅读后,有关音乐领域的解读中“孩子的感受与欣赏”这几个字深入我心。这是孩子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让我不断思索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做所思。我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有没有重视孩子的“感受与欣赏”,又如何让孩子去表现、表达自己的“内在体验”呢?我结合以下几个音乐活动的片段反思阐述如下:

一、跟孩子一样“高”

音乐活动是情感的艺术,它映射着人类精神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深层心理结构。老师在进行音乐活动时,任务就是调动起孩子情感的力量。情感能激发出孩子的灵感和孩子最深层的潜能,使他们更快地达到眼睛、手和脑的和谐,而进入真正的绘画状态,画面也因此产生巨大的飞跃。

实录:我的骄傲成了我失败的心痛

打击乐器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将新买来的乐器搬到教室里,照着曹老师的样子在需要让幼儿掌握的几个音阶上贴上标记,开始了我对我们班孩子的打击乐培养!

一般来讲,我班的节奏训练一直以来都是我感到骄傲的!于是,在教会了孩子sol,mi两个音阶后,便迫不及待的从大活动室拿来了铝板琴,学起了导学班王老师的样子,让孩子们练习起来了。“哪个聪明的宝贝能告诉我,哪个是sol,哪个是mi?”这时候凌凌老师正好进来,看着孩子异口同声的回答,拉住了凌凌老师的脚步:“这么厉害啊!”我便得意地要孩子们表演听音辨音的游戏,我在铝板琴上敲出了“sol ,sol,sol,sol,sol,sol,sol”孩子们完全按照我的节奏,唱出了音阶,接着又唱了“mi”。然后又用唱音阶来唱《我的家有几个人》,我伴奏,每一个孩子都用好听的声音,骄傲的展示来自于我的音乐!

想到孩子们都会唱音阶了,回到教室,我首先表扬了叫了平时乐感比较好的严思宸来试试,并让EASON边唱边敲音块,EASON为难的走了过来,实践证明,EASON完成的并不好,我有些难受,又叫了几个孩子上来尝试,结果屡试屡败,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刚才不是唱的好好的吗?我也学着导学班王老师的样子在铝板琴上贴上便于幼儿辨认的颜色标签了呀!

我陷入了思考,不得其解的烦恼!

分析与反思:注意教的定位,教师应扮演多种角色。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我急于将演奏技巧教给幼儿,让幼儿能按图谱演奏,活动显得比较急躁,没有给幼儿尝试有创造地为歌曲选择和搭配节奏型。活动中缺乏让幼儿自主探索图谱的过程,以灌输形式,教会了幼儿辨认代表sol的黄色标签和代表mi的红色标签,幼儿主导地位还显得较薄弱。

有了《指南》的参照和指引,这个案例让我明白了,在幼儿的主动学习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应是多元的角色:如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互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儿童发展的支持者、促进者、指导者,幼儿游戏的合作者。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如此定位,幼儿的主动学习才有机会形成。

二、和孩子一起玩,不要一样玩

给予孩子体验的空间,我们要坚信孩子的天赐才能,坚信美是可以依靠情感,任由心灵来发现和感受的。《解读》中写到:忽略幼儿自主的感知与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幼儿只有认同教师极其知识,没有自己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

实录:懵懂中的,体验我的“半”成长

有了上次挫败,我不敢再那么大意了,心里想,出去看的音乐课也不少了,人家王老师,怎么能把孩子教的那么好呢?左思右想,想起了曹老师的一句话:“这个音乐课,更注重常规的培养,看王老师轻松掌握,她不仅把常规要求都放在她的小结语,连每次的评价语言里也有常规的!”

再一次音乐活动中,我拿来了新到的十音琴——俗称“音块”,这比起铝板琴来,是有一些先进之处的,那是可以一块一块分开操作的,就这样,我带领我班的宝贝们,专门玩起了“sol,mi”游戏。先玩音乐门铃,在不断的听辨游戏中,感受音阶的音高,同时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快快慢慢的节奏变化中,感受音乐的神秘。

我先把音块贴上相应的标签,交代了规则后,便请而根据我的音乐提示来拿放小棒。把音块放在盒子上,标签朝外,请了章梓琪上来试一试。她先在带黄色帽子的因快上敲出了这样的节奏:× × ×× ×× ×,同伴们立刻能拍着小手响应:sol sol sol, sol sol, sol sol;接着又唱出了mi音阶,让我惊喜不已,没想到音块的投放,这么快就解决了我的难题,看来我又该更进一步去提升了。

想来想去,那首《我的家有几个人》我们班是唱的滚瓜烂熟了,连音阶都是如此的唱出来的,该让孩子们用音块来伴奏了。欢呼雀跃中,4盒子十音琴请了进来,贴好标签,一切准备就绪,我示范了几次后,请了第一组上来尝试,音乐常规没问题,我暗自窃喜,我伴奏,他们敲音块,断断续续,杂七杂八的音就跑出来了,台上的孩子也显得手足无措!

投放初期,看着孩子们激昂的兴趣,我不忍批评他们,但是音块始终是用来学习的!孩子们明明认识了单个的音阶,为何就是不能组合起来像我一样呢?不是要跟我敲的一样准确,跟上基本的节奏就好了。可是,可是……

分析与反思:注意教的价值,引导幼儿充分倾听,感受音乐。

我分析了我们班级幼儿进行打击乐活动学习时的现状,跟当时几个小朋友交流了一下,发现孩子们的问题出在,不知道sol,sol,是要连续敲2下黄色标签的音块,原因找到了,可是怎么解决呢?汪荔颖带来的一个玩具,打开了我的思路,既然孩子们认识音块标签,为何不干脆做一套颜色打击图谱呢?说干就干,在反复的操练中,掌握的孩子渐渐的多了起来。

可能从成人的眼光来看,这些动作都非常简单、幼稚,可这都是幼儿自己想出来的,是《指南》教会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从他们的年龄、知识经验、动作发展水平等方面去衡量和评价。肯定孩子的创造,那些动作竟那么逼真、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情感,这恐怕还是一些成人所不能及的呢!

《纲要》带给我们新的理念,《指南》教会我们如何去教学,我们将突破原有教学活动模式,尝试从生活中体验感受、在环境熏陶中欣赏和表现,在自主的过程中学会新知,为此我们将不断探索和实践,为音乐教育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