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篇:
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就是保证词汇量,这点对口译员来说尤为重要,毕竟不能临时查字典,所以再难、再生僻、再专业的单词,需要的时候都必须做到脱口而出,即时翻译。那么如何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呢?持之以恒固然是一个方面,但仍然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然就是枉费精力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都有哪些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
英文报刊如Chinadaily:基本上一些必须掌握的时事类、经济类、政治类词语都可以从Chinadaily上学到。当然,刚开始看的时候很有挑战性,密密麻麻几大张。不过我们可以只挑几篇主要文章看,然后整理一下生词就行了。等发现自己看报纸的时候已经不需要频繁地查单词,那就说明可以不用继续一份份看下去了。
国外主要新闻媒体网站:看新闻的时候不要只限于时事,其他文化、娱乐、社会、科技方面的新闻都多少看一点,使得自己从中积累的词汇能跨越更广的范围。可能一开始两篇看下来会积累一堆单词,但是这个看的过程,这样理解一篇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无形中加深的自己对生词的印象,很可能一段时间之后,再复习到这个词,你还记得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文章里面看到它的。这种感觉就像见到老熟人一样。词汇量积累够了之后,注意看文章中的遣词用句,很多只有native speaker才写得出来的好句子是我们自己创造不出来的,这样的句子最好摘抄下来,记住之后可以想想,能应用到什么样的句型翻译中去,好让自己的翻译更加出彩。
同理,看原版英文小说也是很好的积累单词方法。举个例子,如丹布朗《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等书,大家如果看过中文版的,可以去看看英文原版,这样一来了解了情节,看起来会很快;而来可以积累不少科学、宗教、历史方面的专业名词。这种词如果光在词汇手册里看到,背起来会很头疼。但给你一个故事,再去记忆其中出现的单词,会更加容易。另外,原版小说中会有很多很独特的遣词造句的例子,比如《天使与魔鬼》中有一个spider做动词的用法:A crack spidered out across the glass.很生动的一个句子,可以记下来,留着在翻译中也许能用得上。因为如果给大家这样一个中文句子:玻璃上绽开数道裂纹。大家可能根本想不到用spider out这个词组吧。 而当下大行其道的看美剧看电影学单词,如果想行之有效,记住要一边看一边随时按下pause,记下其中的生词和一些很地道的表达方法。一些相当专业的单词都是可以从美剧中学来的,比如《越狱》《Lie to me》《生活大爆炸》,这样记得更容易。小编自己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compromise这个单词做动词,意为“破坏”,就是从《越狱》中看来的。破坏一堵墙的承重结构,这个表达中运用的动词就是compromise。
总结:千万不要孤立地背单词,尽量给自己一个句子,一个语境,把单词放在其中记忆。因为有些专业词汇真的是平时碰不上也用不着的,如果没有一个语言环境配合着它,就那么硬生生记下来,过不了多久肯定忘光。所以,尽量避免手捧一本词汇手册狂背,又累又没什么效果。
翻译篇: 首先,要重视老师的讲解。老师会跟你讲一些特定句型的处理方法,比如定语从句怎么翻译,怎么处理语序之类,这个很有用。其次要多做题的,做多了自己也能找到翻译的感觉。一些不错的翻译类书籍要看一看,例如《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不一定要看完,但看过两篇之后,
对大家做文学类的翻译很有帮助,在如何遣词造句、揣摩语义语气方面之类都会很有启发。 还有就是上面说过的,平时多积累,一些地道的表达法、短语,乃至英文中的俗语谚语之类,都能用来建立一个为翻译做参考的资料库。比如说,给出一句“我看人很准的。”怎么翻译?这句话相当口语化,而口语化的句子可能比文学语句、专业语句更难翻译。其实我们就可以借用《绝望主妇》中的一句台词:I'm a good judge of character.翻译材料处处都是,但是只有自己一点点搜集起来才能为我所用。更不用提文学类的翻译,如果平时没有读过一些英语作品,怎么写出优美的句子?
最后,做英译中的练习,更要注意磨练自己的中文功底,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调整好译文的语序,锤炼出传神简练的语言。以傅雷先生翻译的一句诗为例:I'll undo the world by dying.傅雷先生的译本是:我愿一死以了尘缘。优美隽永,足可作为典范
听译篇:
听力听力,自然是要从听力起步。大家其实完全可以跳过慢速,直接向标准新闻发起进攻。一开始可能完全听不懂,半是词汇量限制,半是耳朵不适应那样的语速。但是,耳朵在一段时间后就能适应这种语速了,不给它适应期,永远也没法听懂标准语速的新闻。所以不要因为害怕听不懂而永远只听慢速,这样不会有进步。刺激一下自己的耳朵,看看效果怎么样。高口笔试听力部分其实语速不快,能拿下标准新闻就能拿下听力题。不过注意,高口听力是美式口音和英式口音各占一半的。刚开始听英音可能非常不习惯,没关系,给自己时间,听力是没有速成法可言的,就是一个习惯问题。想培养自己对英音的适应,可以先从英剧和英国电影入手,因为真正英国人的口音,比BBC的标准英伦腔还要重得多。听过很浓重的伦敦音、苏格兰音之后,再听BBC,会感觉好很多。
总之,能找到的一切听力材料,新闻、访谈、歌曲、电影,都可以拿来练听力。短的新闻做精听,力求字字听懂;长的新闻做泛听,保证听懂大意;访谈类可以训练对各种口音的熟悉,比如小编自己作为Westlife的歌迷,看了不少他们的电视采访,对爱尔兰人的口音才渐渐适应过来。歌曲其实也可以拿来练听力哦,尤其是对英式发音还不适应的,可以先从听歌开始。 至于中高口中的听译题,练习的时候可以从强化短时记忆起步。自己选五个句子,读一遍,立即背下来。反复练习后再开始做听译句子的题目,效果会更好,这时听到的句子基本上不用记下来了,心中就能立刻记住,除了可能有数字、日期之类需要笔记辅助。段落听译也是一样,不过对笔记的要求稍多一点,但是保证了听力和短时记忆的基础上,一个段落的大致意思我们听过一遍就可以复述了,这时笔记也主要用来记录数字、日期之类的小细节。 中高口考试其实不算非常专业的考试,所以真正口试的时候,不用太紧张。笔记到位,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短时记忆帮助把听到的那段话记住一个大概,起码大意记住,就能顺利口译出来。速记符号,如果不是自己已经很熟悉、用得很多的,最好不要用了,记住几个基本的符号就够了。我们不是专业的口译员,考试之前也不大可能有很多次机会做实践或练习,所以笔记方面不必苛求,做到清晰有条理,自己能看懂,数字日期能迅速记下,剩下的可以靠心里默记。重点可能在于诸如“上海是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于一体的什么什么什么”这种句子,其中分类列举的那些要点一定要尽量全部记下。尤其注意数字,绝对是拿分点。平时就要加强对数字敏感度的训练,还要牢记英文数字表达法和中文数字表达法的差异,不要听到什么three thousand five hundred forty seven million这种就卡住了。
那么,考试前怎么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呢?可以自己去找,比如说,政府工作报告这种有口译员翻译的视频或音频资料,也可以边看电视新闻边练速记,都是很有效果的。中高口口试评分的标准不是很严,80% 到90%的部分能翻出来,没有数字这方面的错误,没有逻辑错误,没有意义理解错误之类,就可以通过了。
总之,学英语、致力于翻译事业的道路是漫长的,中高口只是第一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