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心理学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两方面: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特征是人的个性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心理学对于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教育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实践形态,因而,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教育是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中产生的.人类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自身的需要这两个尺度,在头脑中观念地建构现实社会里尚未存在的实践,追求理想的社会实践形态,能动地去改造世界.正是由于要将生产生活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帮助他们形成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能力,才产生了教育活动。教育是系统的培养下一代的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学是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而教育的发展需要许多学科的支持,其中,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尤为密切。
人所进行的一切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心理活动,因为行为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尤其在21世纪里,是人类心理学的世界。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就需要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针对学生心理活动特点,采取适合一定学科结构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使教学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同样需要遵循心理学原理,根据音乐教育发展过程,结合音乐结构的心理学特征,将音乐教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我认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懂得音乐学习的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运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下面我将进一步阐述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代,人们就已意识到音乐与人类心理的关系。历代哲学家、思想家、美学家及音乐
理论家们在解释音乐如何对人类产生影响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但多限于对表面想象的描述。19世纪中叶后,科学的进步为研究心理学提供了技术手段,许多音响物理和生理实验的科学仪器的研制发明,为音乐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音乐心理学的形成是以直接探索音乐的音响本质和人对声音感觉的“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为前导的。黑姆尔霍茨用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关系,其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音感觉论》(1863)是最先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音乐的著作.他认为人类的听觉生理条件决定了音乐实践中的某些共同特征;并以此证明了世界不同地区和风格的音乐何以在音律、音阶的选择上存在同样特点。
近代欧美心理学有不同的学派,都影响着音乐心理学,不过一般学者大都持折衷的观点.主要学派有: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美国学者蒂奇纳(E。B。Titchener,1867~1927)为代表,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意识经验可分为一些元素(感觉、意象、情感),各元素混合而成知觉、情绪等心理过程。构造主义者在感觉如何反映客观现实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如音高、响度、音色依存于物质刺激因素。西肖尔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behaviorism).美国学者沃森(J.B。Watson,1878~1958)为代表,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都是行为,行为总是“刺激—反应\"的反射。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I。P.Pavlov,1849~1936)的条件反射原理充实了这一理论。伦丁(R。Lundin)在其著作《客观音乐心理学》(An Objective Psychology of Music)(1953)一书中,发表了人对乐章的各个要素——音高、音强、音色等方面反应的测试结果,并对各种反应做了综合性研究.行为主义者对音乐学习做了论证,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但过于绝对化,忽视了人的自我组织性、目的性和创造性。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意指“完型\"。德国学者韦泰默(M。Wertheimer,1880~1943)等创始。它既研究直接经验,也研究行为,但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构造主义中的元素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局部过程决定与整体的内在特性。例如,一个和弦是作为整体感知的,而不是个别音的集合。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如邻近原则,不仅适用于空间、图形,同样适用于时间、音乐。
格式塔理论认为节奏感是先天的(西肖尔称之为“主观节奏”),它与人体的对称活动有关。只是由于人的听觉记忆的局限,对节奏的扩大形式和对大型音乐结构的控制需要后天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格式塔理论对音乐教育心理研究有一定的影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Freudian psychoanalytic school).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创始。认为除意识之外,人还有潜意识,它包含许多原始冲动,决定人的行为和性格。弗洛伊德对音乐几无论及,但他的观点对于音乐治疗具有价值。有的学者认为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创作的萌芽过程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意识的功能,后者属于潜意识的作用。格拉夫在其著作《从贝多芬到肖斯塔科维奇—-作曲心理过程》中,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音乐的想象力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音乐想象源自“原始的力量”,情欲的“非理性的激情”;创造的力量都通过潜意识、通过本能和情感的渠道,引向意识、引向清晰、引向思想和逻辑的形式;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使潜意识意识化\".
当代有关学习的理论亦适用于学习音乐。音乐学习同样包括从简单的感知性学习到复杂的概念性学习过程。音乐学习中感知性学习是概念性学习的准备和基础,适当的学习可以使人学会如何去学习。早期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婴幼儿时期是音乐才能迅速发展的阶段,掌握住幼儿音乐教育对音乐才能的发展极为有利.除了社会意义外,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
心理过程与音乐学习的关系。
(一)音乐活动的心理过程 1、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等过程。音乐的形式是在时间流动中展开的,因此,记忆对于音乐活动来说显行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听觉记忆音乐就没有节奏、旋律、重复、对比,不是有这些因素,就失去了音乐的形式。
2、注意。是感知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人脑对于某些输入的刺激的反映得到加强。这样心理活动就集中到一定的对象上使得感知记忆等心理过程处于积极的状态,保证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注意可以是不随意的,也可以是随意的。除了主观因素外,刺激物,如音乐声响的强度,对比度以及新异程度都影响到注意,刺激物是符合人的需要,以及个人的经验、兴趣等对注意也有很大的影响。
3、表象或称意象.人在感受客观事物的时候,刺激物就在头脑里留下了印象。当刺激物消失后,头脑里再现出客观李物的形象,着就是表象.表象是来自感知,是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表象有着多种类型,人们头脑里出现的听觉表象,也就是音响的表象。有着良好听觉表象能力的人,它们听过的音乐随时随意地出现在身边,并且以此进行音乐的评价和鉴赏。因此,个人参与音乐活动的水平与音乐表象能力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
4、想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进行探索和表现的心理过程.既可凭借语言作为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又可以通过表象来加工改造为新的形象,前者称为思维,后者就是想象,听觉想象和听觉表象一样,是重要的音乐心理过程.
5,情感。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体验,他取决于人的需要。一般来说,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特肯定的态度,产生喜爱满意,愉快等体验,反之则相反,灵感也是一种情感,他是对人们对事物的美的态度,是对事物评价时产生的体验,是审美需要等到满足的情
感。人对于音乐刺激的情感反应,一方面取决于人对音乐的敏感性,另一方面与心理调节稳定性有关,此外,个人的表现态度也会影响对音乐的情感反应。
6,意志.意志是实现预定目的活动的心理过程。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根据需要确定目的,并在行动中不断调节心理状态来达到预期的目标。意志活动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优兴奋性。它使人具有清醒的意识,有效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坚定不移地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人们对音乐学习中,交总要明确音乐学习的日标,必须不断克难,这增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培养意志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提高对学生刘音乐的兴趣,加强学习动机和诱导,帮助学生去掉妨碍音乐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不畏困难;让他们多参加一些表演活动以鼓励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和毅力.
(二)音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1、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李物的某种倾向。其基础是生活的需要,兴趣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发展密切相关。音乐兴趣的发展,每个人的情况并不一致。培养音乐兴趣,需要的是创造一个有力的音乐环境,以及提供良好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教材要有趣多变,力一式要活拨灵活.另外,还应该注意尽量多用鼓励的办法作为促进学习的手段。
2、气质。气质是人固有的心理特征。它决定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气质反映在人的各种不同活动中,其心理过程的稳定性,速率,强度和指向性等方面都有同样的表现。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的人敏感性低,情绪性和反应性高;胆汁质的人与多血质的特征相似,但反映性占优势;翁液质的人敏感性,反映性和情绪性都低。从事音乐活动既需要反应灵敏,又要求精确细致,因而对于各种气质类型的人来说,都要发押自己有利的心理特征,克服不利的心理特征的影响。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教学对象的气质特征,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都能学好音乐,对于多血质的人,要严格要求并培养思考能力,对于胆汁质的人,在加强灵活性训练的同时还要在培养冷静稳重方面下功夫;对于乳液质的人要多加关心体贴并鼓励他们投入集体及大自然怀抱。
3、性格、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表现在对于现实比较稳定态度及习惯中,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格分为不同的类型.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还是外部分为两个类型。外倾型的人常客观在对待事物,开朗活跃,善于交往:内倾型的人常主观地对待事物,孤寂沉静,焦虑多疑.性格的形成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应关心学生性格类型。要培养对自己和集体的正确态皮,在音乐活动中形成优良的性格品质。了解了音乐教育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以及音乐心理学的重要性,我们就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应用,以提高达到教学质量目的。
我认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懂得音乐学习的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运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下面我将进一步阐述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懂得音乐心理学知识 人们进行音乐活动时,无论是欣赏、表演还是创作基本过程都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人们在音乐活动中,首先涉及的是听觉和动觉,接着便是发展丰富的想象不对音乐作出情感反应。人们由感知客观影响到对音乐作出主观的反应,都是心理学的原理己被发现并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了解音乐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将会使音乐教学更加符合人对音乐的认知和情感过程,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应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懂得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和方法。这样的音乐教学才一能为教学对象所接受,教学的效果才更为有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了解每个教学对象的音乐水平,根据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进行恰当的指导以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提高,进而充分发挥。
下面简单介绍中小学阶段不同的音乐心理特征
小学阶段 又称学龄初期,已有观察音乐现象的能力,注意观看别人的音乐演奏,演唱,也能听辨较难的和弦音。音乐记忆内容与篇幅增大,音乐想象开始自由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意志力,并能产生美好音乐前程的理想.
初中阶段 这时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进步迅猛,记忆 思维能力 意志力 兴趣都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 这时已经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自觉的进行学习,音乐听觉敏锐,能分辨各种音程和弦,是音乐记忆表现最良好的阶段,思维方法逐渐科学化。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上的发育期,各年龄段间及同年龄段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一律 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 序渐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由于每个学生在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方面都有一定的 差异。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作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音乐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其中,有关心理学原理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学习是最基本的。因为教要以学为基础.教的理论依赖于学的需要.因而,懂得音乐学习的规律。掌握音乐学习的理论,是成功进行音乐教学的必要条件。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面对这种改变,心理学家提出来了许多理论.例如顿悟、发现学习、强化学习理论等等,因此,懂得当代有关学习的理论并将之与音乐教学实际相连,对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