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仅供内部使用)
拟制: 审核:
杨科
日期: 2004-12-14 日期:
邓爱林、赵新春、杨科、 郭士奎、张冬、郝应涛、甘斌、庞中华、陈林、姜瑛
批准:
日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1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修订记录
日期 2006.07.12 2006.08.23 2006.11.10 2006.11.15 2006.12.14 修订版本 V1.0 V1.1 V1.2 V1.3 V1.4 初稿完成 补充了尼日利亚的统计数据 补充了V2R2的话务模型分析方法 补充了扩容标准 根据评审意见修改了部分内容 描述 作者 杨科 杨科 杨科 杨科 杨科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2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目 录
1 2 3 4 5 6 7 8
概述.................................................................................................................................................. 5 PDSN 9600话务指标的话务模型分析 ......................................................................................... 5 BSC V2R1话务指标的话务模型分析 .......................................................................................... 7 BSC V2R2话务指标的话务模型分析 ........................................................................................ 13 BTS V2R1/V2R2的话务指标的话务模型分析 .......................................................................... 16 基于话统的话务模型计算 ............................................................................................................ 23 EVDO的容量规划 ....................................................................................................................... 24 EVDO的扩容标准 ....................................................................................................................... 26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3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关键词:CDMA,数据业务,话务模型,话统数据
摘 要:本文从PDSN和BSC的话务统计项出发,尝试对CDMA1x EVDO数据业务的模型进行分析,分别针对不同的BSC版本中涉及的不同的统计指标进行分析计算,提出面临的问题和开发的需求,同时参照调研数据提出扩容的标准. 缩略语清单: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4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1 概述
目前的EVDO的网络规划中应用的话务模型是基于1X的经验,和EVDO特性的做的假设.实际运营的网络会因为资费和运营策略的差别跟原始设计的话务模型有差别.本文针对目前运行的EVDO版本,从话统指标出发,从中提炼可操作的话务模型计算方法.并用Nastar性能分析工具对现网数据进行话务模型的分析.
2 PDSN 9600话务指标的话务模型分析
PDSN 9600 V8.22版中和话务模型相关的参数包括:
M2000指标ID Bam指标ID 指标结果类型 整数 整数 整数 整数 整数 时间维统计方式 SUM SUM SUM SUM SUM 对象维统计方式 SUM SUM SUM SUM SUM 指标英文名称 指标中文名称 指标单位 1124083574 10102 1124083576 10104 1124083578 10106 1124083673 10201 1124083674 10202 PDSN uplink bytes(MB) PDSN throughput(Mbytes/s) PDSN downlink bytes(MB) Current user num Current active user PDSN 上行字节数(MB) PDSN吞吐量(Mbytes/s) PDSN 下行字节数(MB) 当前用户数 当前激活用户数 Mbytes Mbps Mbytes Numbers Numbers 各个指标的说明:
含义:PDSN上行报文字节数 PDSN上行字节数(MB) 测量点:内部定时器触发,每秒钟上报一次 含义:每秒钟PDSN发送和接收数据比特数 PDSN吞吐量(Mbytes/s) 测量点:内部定时器触发,定时计算 含义:PDSN下行数据报文个数 PDSN下行字节数(MB) 测量点:内部定时器触发,每秒上报一次 含义:采样点实时的在线用户数 当前用户数 测量点:业务层在A10链路建立成功时统计实时的在线用户数 当前激活用户数 含义:采样点实时的激活用户数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5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测量点:业务层在A10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统计实时的激活用户数
话务模型
话务模型的计算可以通过如下计算得到:
下行单用户平均吞吐量=PDSN下行字节数*106*8/(3600*EVDO数据业务开户用户数) 上行单用户平均吞吐量=PDSN上行字节数*106*8/(3600*EVDO数据业务开户用户数) 这个计算公式是简洁和准确的计算方法,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PDSN连接的网络是一个纯粹的EVDO网络.因为PDSN的字节统计的对象是所有跟其连接的PCF数据,不区分不同设备商的设备,也不单独统计各个PCF的流量.对于同一个网络的PCF数据也不区分1X和EVDO数据.
如果需要单独统计EVDO的吞吐量,需要在用户签约时做好规划.因为PDSN可以根据不同的域账号进行统计,所以可以把不同的业务类型1X和DO,不同的设备商网络在拨号接入的时候规划不同的域账号.例如用user@serviceA和user@serviceB进行区分.但是这种做法不符合用户的习惯和数据业务惯例. 数据用户使用比例
数据用户使用比例=PDSN当前用户数(忙时)/ EVDO数据业务开户用户数 用户激活比例
用户激活比例=PDSN当前激活用户数/PDSN当前用户数
注: PDSN当前激活用户数的统计为在统计周期内,对于单个用户有多次connection的统计为多次.这个用户激活比例不等同于数据业务的占空比. 前反向吞吐量比例
从PDSN的角度可以测量整个网络数据业务前反向吞吐量的比例=PDSN下行字节数/PDSN上行字节数 话务模型层说明
从EVDO的协议栈可以看出PDSN的最高层是IP层,所以话务模型得到的吞吐量数据是IP层的流量,在IP层以上的TCP和应用层的指标统计不到.换句话说,网络侧无法统计到应用层的吞吐量.因为Internet服务器散布在全球.虽然AT侧可以统计到,但是对于某一特定网络的海量用户不可能统计到.只有对于单个扇区的少量AT测量扇区容量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的累加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6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各个AT的应用层吞吐量得到.
注:EVDO的数据业务开户用户数从AN AAA获取,在现场由AN AAA的维护人员查询获取.
开发需求
PDSN的话统区分不同的厂家,区分不同的PCF的流量,区分1X和EVDO的流量,统计忙时的激活Session数目(单个用户的多次Connection连接计算为一个)
3 BSC V2R1话务指标的话务模型分析
BSC V2.12版本中和和话务模型统计相关的BSC统计指标包括:
指标号
指标名称 PCF上行总字数
PCF上行数据2
的
平均数据流量 3
PCF上行吞吐量
指标含义 PCF收到BS/AN发送的上行数据的总字节数.
PCF收到BS/AN发送的上行数据平均数据流量 PCF在统计周期内收到的BS/AN发送上行吞吐量 PCF收到PDSN发送的下行数据的总字节数
PCF收到的PDSN发送的下行数据平均数据流量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指标单位
指标类型
指标统计方法
统计点说明 当PCF收到BSC/AN发送的报文时统计,每收到一个报文统计一次.
PCF上行 数据性能测量 备注
1 KB 原始指标 累加
Kbps 计算指标 计算
8×[PCF上行总字节数/(60×统计周期)
KB 计算指标 计算 PCF上行总字节数 当PCF收到PDSN
4
PCF下行总字节数
KB 原始指标 累加
发送的报文时统计,每收到一个报文统计一次
PCF下行 数据性能测量
5
PCF下行数据平均数据流量
Kbps 计算指标 计算
8×[PCF下行总字节数]/(60×统计周期)
2013-3-28
第7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6
PCF下行吞吐量
PCF在统计周期内收到的PDSN的下行吞吐量
无线资源管理模块在以下3种情况下都会
载频上处于Active状态的连接总数的最大值
个
计算指标
最大值
统计该载频上当前存在的分支数: l 增加一个呼叫分支 l 删除一个呼叫分支 l 分钟定时器超时 无线资源管理模块在以下3种情况下都会
载频上处于Active状态的连接总数的最小值
个
计算指标
最小值
统计该载频上当前存在的分支数: l 增加一个呼叫分支 l 删除一个呼叫分支 l 分钟定时器超时 BSC在RLP子层接
kB
原始指标
累加
收到PCF前向数据时统计
BSC在RLP子层往
kB
原始指标
累加
PCF发送数据时统计
BSC在RLP子层往
BSC在RLP子层往AT发送的数据量
kB
原始指标
累加
AT发送的前向数据不是重传的数据时统计
BSC在RLP子层重传给AT的数据量 AT发送NAK消息请求AN重传的数据量 BSC在RLP子层收
BSC在RLP子层往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AT发送的前向数据BSC在RLP子层收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到AT的NAK消息时统计
BSC在RLP子层收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到上层的数据后,缓存失败进行丢弃时统计
BSC在RLP子层处
BSC在RLP子层接
理接收到的反向数据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时,如果无法识别数据帧(不包括丢弃的重复数据)则进行统计
EVDO业务数量测量FRAME EVDO连接性能测量-载频
KB
计算指标
计算
PCF下行总字节数
7
载频最大激活连接数 EV-DO
8
载频最小激活连接数 EV-DO
9
PCF和BSC之BSC从PCF接收的
间的前向数据量 数据量 PCF和BSC之
BSC发送到PCF的
10
间的反向数据量 数据量 RLP在前向信
11 道中发送的数据量
RLP在前向信
12 道中重传的数据量
是重传的数据时统计 据吞吐
13
AT请求重传的数据量
14
RLP前向丢弃数据量
到上层的数据后,因为无法缓存而丢弃的数据量
15
RLP反向丢弃数据量
收到反向数据时,因数据错误而丢弃的数据量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8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RLP在反向信16
道中接收的数据量
BSC在RLP子层接收的数据总量
BSC在 RLP子层收
kB
原始指标
累加
到反向RLP数据(包括重传数据)时统计 AN通过BSC在RLP子层发送NAK消息,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请求AT重传,NAK消息会携带请求重传的数据量.在往AT发送NAK消息时统计 BSC在RLP子层收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到AT发送的反向业务数据包后,无法识别AT时统计
17
AN请求重传的数据量
AN发送NAK消息请求AT重传的数据量
BSC在RLP子层统
18
AT未知而丢弃的数据
计收到反向RLP数据时,因无法识别AT而丢弃的数据量 BSC在RLP子层为每个用户分配固定
19
缓存满而丢弃的数据
的缓冲区以缓存PCF过来的数据,该指标统计因前向缓冲区满而丢弃的上层数据
统计SDU接收到的
20
反向接收速率为1的总帧数
反向业务信道上速率为1(9.6 kbit/s)的帧数
统计SDU接收到的
21
反向接收速率为2的总帧数
反向业务信道上速率为2(19.2 kbit/s)的帧数
统计SDU接收到的
22
反向接收速率为3的总帧数
反向业务信道上速率为3(38.4 kbit/s)的帧数
统计SDU接收到的
23
反向接收速率为4的总帧数
反向业务信道上速率为4(76.8 kbit/s)的帧数
统计SDU接收到的
24
反向接收速率为5的总帧数
反向业务信道上速率为5(153.6 kbit/s)的帧数
统计SDU接收到反
25
反向的总错帧数 向业务信道上的错
帧数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BSC在RLP子层收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到PCF数据,因为前向缓冲区满而丢弃时统计
SDU收到速率为
个
原始指标
累加
9.6kbit/s的反向业务信道帧时统计
EVDO
SDU收到速率为
个
原始指标
累加
19.2kbit/s的反向业务信道帧时统计 SDU收到速率为
个
原始指标
累加
38.4kbit/s的反向业务信道帧时统计 SDU收到速率为
个
原始指标
累加
76.8kbit/s的反向业务信道帧时统计 SDU收到速率为
个
原始指标
累加
153.6kbit/s的反向业务信道帧时统计 SDU收到反向的业
个
原始指标
累加
务帧,经过判断是错帧时统计
第9页, 共27页
业务数据吞吐量测量-BSC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RLP在前向信26
道中发送的数据量(不含重传) RLP在前向信27
道中重传的数据量
RLP在反向信28
道中接收的数据量
RLP在前向信29
道中发送的数据量(含重传)
BSC在RLP子层往AT发送的数据量 BSC在RLP子层重传给AT的数据量 BSC在RLP子层接收的数据总量 RLP在前向信道中往AT发送的数据总量(包含重传的数据)
BSC在RLP子层往
KB
原始指标
累加
AT发送前向数据,不是重传的数据时统计 BSC在RLP子层往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AT发送前向数据,是重传的数据时统计 BSC在 RLP子层收
KB
原始指标
累加
到反向RLP数据(包括重传数据)时统计 [RLP在前向信道中发送的数据量(不含
KB
计算指标
计算
重传)[KB]] + [RLP在前向信道中重传的数据量[字节]]/1024
指标统计方法说明:
指标统计方法 累加 平均 最大 最小 设置 计算 30分钟内的所有值累加. 30分钟内,所有值累加/累加次数. 30分钟内的最大值. 30分钟内的最小值. 30分钟内最后一次的设置值. 对原始指标按照一定公式计算的结果. 解释
在BSC的话统中,V2.12版本针对EVDO Rel 0吞吐量设计的话统以PCF/FRAME/BSC整体三个纬度对吞吐量相关参数进行采集.
对上述话统指标分析如下:
PCF上行数据性能测量:此测量集下包含的指标项目有PCF上行总字数/ PCF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流量/ PCF上行吞吐量,这3个指标不区分1X和DO数据,不作为DO话务模型分析的参数;
PCF下行数据性能测量:此测量集下包含的指标项目有PCF下行总字数/ PCF下行数据的平均数据流量/ PCF下行吞吐量,这3个指标不区分1X和DO数据,不作为DO话务模型分析的参数;
EVDO连接性能测量-载频:此测量集中的载频最大激活连接数 EV-DO可以用来估算最大信道占用情况和放号余量;
EVDO业务数据吞吐量测量FRAME: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10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PCF和BSC之间的前向数据量统计的是BSC在RLP子层接收到PCF前向数据; RLP在前向信道中发送的数据量统计的是BSC在RLP子层往AT发送的前向数据不含重传的数据;该指标为话务模型的计算参数.
注:上述两个指标的差别在于前者发送的数据缓存在RLP的缓存区时,如果链路异常断链,这些数据将不会被RLP层发往AT,所以理论上前者的值大于后者.在实际的话统数据中,可以发现少量的数据前者小于后者,主要是因为单项指标的采样和统计上报的时间点的误差所致.产品开发需要改进其准确性.
PCF和BSC之间的反向数据量统计的是BSC在RLP子层往PCF发送数据;
RLP在反向信道中接收的数据量 统计的是BSC在 RLP子层收到反向RLP数据(包括重传数据);该指标为话务模型的计算参数.
注:上述两个指标,区别在于缓存与RLP的数据因为用于异常断链或者接收错误,这些数据将不在传送到BSC.所以,后者应该大于前者统计的数据量.在实际的话统中,经常看到的是前者大于后者,主要是因为单项指标的采样和统计上报的时间点的误差所致.产品开发需改进其准确性.把后者作为话务模型的计算参数是因为它反映了空口的占用量.
RLP在前向信道中重传的数据量统计的是BSC在RLP子层往AT发送前向重传数据;该指标为话务模型的计算参数.
AT请求重传的数据量统计的是BSC在RLP子层收到AT的NAK消息时的数据量;系统在RLP层对于要求重传的数据只做一次申请,如果继续错误,则由上层来进行纠错;
AN请求重传的数据量统计的是AN通过BSC在RLP子层发送NAK消息,请求AT重传,NAK消息会携带请求重传的数据量,系统在RLP层对于要求重传的数据只做一次申请,如果继续错误,则由上层来进行纠错;
注:上述两个指标,差别在于如果BSC因流控和信令异常和因重传或者接收错误而遗漏数据,RLP层就无法重传这些数据,所以后者应该大于前者.在实际的话统中极少数的数据显示后者小于前者,主要是因为单项指标的采样和统计上报的时间点的误差所致.产品开发需改进其准确性.前者作为话务模型的计算参数是因为它反映了空口占用的量.AT请求重传的数据量只能表示理论上要求重传的数据量而不是实际传送的.
在话统中并没有设置和RLP在前向信道中重传的数据量相对应的RLP在反向信道中重传的数据量,这是因为AT在发送反向数据的时候不对正常数据和重传数据进行区分.话统中用AN请求重传的数据量来表征需要在反向RLP重传的数据量,但是因为可能AN要求的重传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11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AT没于收到,或者收到了没有相应,这两个指标仍然有一定的差别.正因为RLP反向不区分正常发送的数据和重传的数据,所以在RLP在反向信道中接收的数据量已经包含了重传的数据里,而这个参数也正好表征了实际对口空的影响,所以对于话务模型的计算来说,也不需要将RLP反向重传的数据量考虑进去.
RLP前向丢弃数据量统计的是BSC在RLP子层收到上层的数据后,缓存失败丢弃的数据量;
RLP反向丢弃数据量统计的是BSC在RLP子层接收到反向数据时,因数据错误而丢弃的数据量.该指标为话务模型的计算参数.
上述两个指标中,RLP前向丢弃数据量,因为在BSC的RLP子层被丢弃,这些数据量不会产生对空口的占用.而RLP反向的丢弃的数据量,这些数据已经通过空口传送到BSC的RLP子层,是在RLP层被丢弃,仍然占用了空口的资源,所以作为话务模型的计算参数.
通过EVDO业务数据吞吐量测量FRAME计算的话务模型
从上述的参数意义可以分别计算出各个FRAME的RLP层的吞吐量数据,进而计算出话务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F_Ti=前向吞吐量FRAMEi=RLP在前向信道中发送的数据量*8*1024+RLP在前向信道中重传的数据量*8
R_Ti=反向吞吐量FRAMEi= RLP在反向信道中接收的数据量*8*1024+RLP反向丢弃数据量*8
M=AN AAA统计的开户用户数
F_T 下行单用户平均吞吐量=
i1ni3600*M
R_T 上行单用户平均吞吐量=
话务模型层说明
i1ni3600*M
上述话务模型是通过EVDO业务数据吞吐量测量FRAME测量集得到的,因为采集的是RLP层的数据,所以计算出来的数值表示的是RLP层的吞吐量.
EVDO业务数据吞吐量测量BSC: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12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RLP在前向信道中发送的数据量(不含重传)/ RLP在前向信道中重传的数据量/ RLP在反向信道中接收的数据量/ RLP在前向信道中发送的数据量(含重传)
上述4个指标是BSC下面所有FRAME的相对应的值的叠加
AT未知而丢弃的数据统计的是BSC在RLP子层统计收到反向RLP数据时,因无法识别AT而丢弃的数据量;该数据量包含在RLP在反向信道中接收的数据量.
缓存满而丢弃的数据统计的是因前向缓冲区满而丢弃的上层数据;
上述两个指标,前一个指标是RLP层收到的数据,占用了空口的资源,所以作为话务模型计算的参数;
反向接收速率为1的总帧数/反向接收速率为2的总帧数/反向接收速率为3的总帧数/反向接收速率为4的总帧数/反向接收速率为5的总帧数统计的是SDU接收到的反向业务信道上速率为1-5的帧数.
反向的总错帧数统计的是SDU接收到反向业务信道上的错帧数;该数据量包含在RLP在反向信道中接收的数据量.
通过EVDO业务数据吞吐量测量BSC计算的话务模型-RLP层
F_T=前向吞吐量FRAME=RLP在前向信道中发送的数据量(含重传)*8*1024 R_T=反向吞吐量FRAME= RLP在反向信道中接收的数据量*8*1024 M=AN AAA统计的开户用户数
F_T
3600*MR_T 上行单用户平均吞吐量=
3600*M 下行单用户平均吞吐量=
话务模型层说明
上述话务模型是通过EVDO业务数据吞吐量测量BSC测量集得到的,因为采集的是RLP层的数据,所以计算出来的数值表示的是RLP层的平均吞吐量.
开发需求
PCF的话统中流量的统计区分1X和EVDO的流量
4 BSC V2R2话务指标的话务模型分析
对于V2R2的版本,相比较V2R1的统计指标更加全面,除了同样的测量集更加的细化,同时增加了新的测量集,这一个章节主要分析和V2R2的不同之处.新增的和话务模型相关的参数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13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包括:
指标
指标号
指标名称 RLP在前向信道
1
中发送的接入流数据量 RLP在反向信道
2
中接收的接入流数据量
指标含义 统计BSC在RLP子层通过前向信道发送的接入流数据量 统计BSC在RLP子层从反向信道接收的接入流数据量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单位
指标类型
指标统计方法
统计点说明 BSC在RLP子层通过前向信道发送接入流时统计其中的字节数 BSC在RLP子层通过反向信道接收接入流时统计其中的字节数 [PCF和BSC之间前向数据量
FMR已接收但尚未发送数据量
统计BSC在CFMR单板上已接收但尚未发送数据量
KB
计算指标
计算
[KB]]-[RLP在前向信道中发送的数据量[KB]]-[RLP前向丢弃数据量[字节]]/1024
RLP在前向信道
4
中发送的接入流数据量 RLP在反向信道
5
中接收的接入流数据量
统计BSC在RLP子层通过前向信道发送的接入流数据量 统计BSC在RLP子层从反向信道接收的接入流数据量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BSC在RLP子层通过前向信道发送接入流时统计其中的字节数 BSC在RLP子层通过反向信道接收接入流时统计其中的字节数 [PCF和BSC之间前向数据量
FMR已接收但尚未发送数据量
统计BSC在CFMR单板上已接收但尚未发送数据量
KB
计算指标
计算
[KB]]-[RLP在前向信道中发送的数据量[KB]]-[RLP前向丢弃数据量[字节]]/1024
PCF和BSC之
7
间前向的BCMCS业务数据量 BSC主动丢弃PPP包的数据量
统计BSC从PCF收到的前向BCMCS业务数据量 统计BSC因为自身原因主动丢弃PPP包的数据量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备注
EVDO业务数据吞吐量测量FRAME
3
EVDO业务数据吞吐量测量BSC
6
BSC从PCF收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到前向BCMCS当BSC正确获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取了PCF的前向PPP包,而由于本身原因主动
第14页, 共27页
BCMCS
业务数据时统计 业务数
8
据吞吐量测量 FRAME
2013-3-28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丢弃该包时统计其中的字节数
当BSC正确获
BSC因PID错误
9
丢弃PPP包的数据量
统计BSC因为PID错误丢弃PPP包的数据量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取了PCF的前向PPP包,检查PID错误而丢弃该包时统计其中的字节数
BSC发送到BTS
10
的BCMCS业务数据量
统计BSC发送到BTS的BCMCS业务数据量
字节
原始指标
累加
BSC向BTS发送BCMCS业务帧时统计其中的字节数
指标的分析如下:
指标1-6相对于V2R1新增了对接入流量的统计,同时新增了FMR已接收但未发送的数据.这几项指标都不对用户的话务模型有贡献,所以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必考虑.
指标7-10是对于新的业务BCMCS增加的统计指标,因为BCMCS业务的特性,只有前向数据流,而没有反向的流量,所以只会改变前向单用户的话务模型.其中指标10包含了7-9的数据指标排除掉异常丢失的数据,它代表了BCMCS业务对空口资源的影响,所以该指标作为话务模型计算的参数.
根据上面的分析,需要对V2R1的前向话务模型修改如下:
通过EVDO/BCMCS业务数据吞吐量测量FRAME计算的话务模型
F_Ti=前向吞吐量FRAMEi=RLP在前向信道中发送的数据量*8*1024+RLP在前向信道中重传的数据量*8+ BSC发送到BTS的BCMCS业务数据量*8 M=AN AAA统计的开户用户数
F_T 下行单用户平均吞吐量=
i1ni3600*M
话务模型层说明
上述话务模型是通过EVDO/BCMCS业务数据吞吐量测量FRAME测量集得到的,因为采集的是RLP层的数据,所以计算出来的数值表示的是RLP层的吞吐量.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15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5 BTS V2R1/V2R2的话务指标的话务模型分析
在V2R1和V2R2的BTS话统参数中,和话务模型相关的指标相同,包括:
指标号
指标名称
指标含义
指标单位
指标类型
指标统计方法
别统计.
信道板以1分钟为粒度计算出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FTCH信道速率为38.4kbps16时隙发送的包数.主控对信道板上报的数据包数进行累加,统计出30分钟内总数据包数上报给OMC.
按用户等级为1,2,3,4,5,6,7分
30分钟内DO
FTCH信道2
76.8k速率8时
FTCH信道76.8k速率8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别统计.
信道板以1分钟为粒度计算出FTCH信道速率为76.8kbps 8时隙发送的包数.主控对信道板上报的数据包数进行累加,统计出30分钟内总数据包数上报给OMC.
按用户等级为1,2,3,4,5,6,7分
30分钟内DO
FTCH信道3
153.6k速率4时
FTCH信道153.6k速率4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别统计.
信道板以1分钟为粒度计算出FTCH信道速率为153.6kbps 4时隙发送的包数.主控对信道板上报的数据包数进行累加,统计出30分钟内总数据包数上报给OMC.
按用户等级为1,2,3,4,5,6,7分
30分钟内DO
FTCH信道4
307.2k速率2时
FTCH信道307.2k速率2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别统计.
信道板以1分钟为粒度计算出FTCH信道速率为307.2kbps 2时隙发送的包数.主控对信道板上报的数据包数进行累加,统计出30分钟内总数据包数上报给OMC.
DO业务性能测量
统计点说明
按用户等级为1,2,3,4,5,6,7分
30分钟内DO
FTCH信道1
38.4k速率16时
FTCH信道38.4k速率16包数
备注
隙发送数据包数 时隙发送数据
隙发送数据包数 时隙发送数据
隙发送数据包数 时隙发送数据
隙发送数据包数 时隙发送数据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16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30分钟内DO
FTCH信道5
307.2k速率4时
FTCH信道307.2k速率4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按用户等级为1,2,3,4,5,6,7分别统计.信道板以1分钟为粒度计算出FTCH信道速率为307.2kbps 4时隙发送的包数.主控对信道板上报的数据包数进行累加,统计出30分钟内总数据包数上报给OMC. 按用户等级为1,2,3,4,5,6,7分
隙发送数据包数 时隙发送数据
30分钟内DO
FTCH信道6
614.4k速率1时
FTCH信道614.4k速率1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别统计.信道板以1分钟为粒度计算出FTCH信道速率为614.4kbps 1时隙发送的包数.主控对信道板上报的数据包数进行累加,统计出30分钟内总数据包数上报给OMC. 按用户等级为1,2,3,4,5,6,7分
隙发送数据包数 时隙发送数据
30分钟内DO
FTCH信道7
614.4k速率2时
FTCH信道614.4k速率2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别统计.信道板以1分钟为粒度计算出FTCH信道速率为614.4kbps 2时隙发送的包数.主控对信道板上报的数据包数进行累加,统计出30分钟内总数据包数上报给OMC 按用户等级为1,2,3,4,5,6,7分别统计.
信道板以1分钟为粒度计算出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FTCH信道速率为921.6kbps 2时隙发送的包数.主控对信道板上报的数据包数进行累加,统计出30分钟内总数据包数上报给OMC.
按用户等级为1,2,3,4,5,6,7分别统计.
信道板以1分钟为粒度计算出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FTCH信道速率为1228.8kbps 1时隙发送的包数.主控对信道板上报的数据包数进行累加,统计出30分钟内总数据包数上报给OMC.
隙发送数据包数 时隙发送数据
30分钟内DO
FTCH信道8
921.6k速率2时
FTCH信道921.6k速率2包数
隙发送数据包数 时隙发送数据
FTCH信道9
1228.8k速率1时隙发送数据包数
30分钟内DO FTCH信道1228.8k速率1时隙发送数据包数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17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按用户等级为1,2,3,4,5,6,7分
FTCH信道10
1228.8k速率2时隙发送数据包数
30分钟内DO FTCH信道1228.8k速率2时隙发送数据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别统计.
信道板以1分钟为粒度计算出FTCH信道速率为1228.8kbps 1时隙发送的包数.主控对信道板上报的数据包数进行累加,统计出30分钟内总数据包数上报给OMC
按用户等级为1,2,3,4,5,6,7分
FTCH信道11
1843.2k速率1时隙发送数据包数
30分钟内DO FTCH信道1843.2k速率1时隙发送数据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别统计.
信道板以1分钟为粒度计算出FTCH信道速率为1843.2kbps 1时隙发送的包数.主控对信道板上报的数据包数进行累加,统计出30分钟内总数据包数上报给OMC
按用户等级为1,2,3,4,5,6,7分
FTCH信道12
2457.6k速率1时隙发送数据包数
30分钟内DO FTCH信道2457.6k速率1时隙发送数据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别统计.
信道板以1分钟为粒度计算出FTCH信道速率为2457.6kbps 1时隙发送的包数.主控对信道板上报的数据包数进行累加,统计出30分钟内总数据包数上报给OMC
DO RTCH信道9.6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 = DO RTCH信道
RTCH信道9.6k13
速率接收数据包数
30分钟内DO RTCH信道9.6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1X速率单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 DO RTCH信道1X速率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 DO RTCH信道1X速率更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 DO RTCH信道1X速率软与更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DO RTCH信道19.2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 =DO RTCH信道
RTCH信道14
19.2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
30分钟内DO RTCH信道19.2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2X速率单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 DO RTCH信道2X速率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 DO RTCH信道2X速率更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 DO RTCH信道2X速率软与更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18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DO RTCH信道38.4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DO RTCH信道
RTCH信道15
38.4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
30分钟内DO RTCH信道38.4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4X速率单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 DO RTCH信道4X速率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 DO RTCH信道4X速率更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DO RTCH信道4X速率软与更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30分钟内DO RTCH信道76.8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DO RTCH信道8X速率单分支接
RTCH信道16
76.8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
30分钟内DO RTCH信道76.8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收数据包数 + DO RTCH信道8X速率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 DO RTCH信道8X速率更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 DO RTCH信道8X速率软与更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DO RTCH信道153.6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 =DO RTCH信道
RTCH信道17
153.6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
30分钟内DO RTCH信道153.6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
包
原始指标
累加
16X速率单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DO RTCH信道16X速率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 DO RTCH信道16X速率更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DO RTCH信道16X速率软与更软切换分支接收数据包数
上述的17个指标都是业务信道的原始统计指标,直接反映了物理层的流量,在基站的话统中统计的不是数据量,而是原始的数据包,根据协议对不同数据包大小的定义,可以转换为吞吐量的大小.
协议中对物理层包的定义如下表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19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前向数据包定义
反向数据包定义
根据话统的指标项和包大小的定义,吞吐量的计算如下: 通过DO业务性能测量计算的话务模型
T_F=扇区的前向吞吐量= FTCH信道38.4k速率16时隙发送数据包数*1024+ FTCH信道76.8k速率8时隙发送数据包数*1024+ FTCH信道153.6k速率4时隙发送数据包数*1024+ FTCH信道307.2k速率2时隙发送数据包数*1024+ FTCH信道307.2k速率4时隙发送数据包数*2048+ FTCH信道614.4k速率1时隙发送数据包数*1024+ FTCH信道614.4k速率2时隙发送数据包数*2048+ FTCH信道921.6k速率2时隙发送数据包数*3072+ FTCH信道1228.8k速率1时隙发送数据包数*2048+ FTCH信道1228.8k速率2时隙发送数据包数*4096+ FTCH信道1843.2k速率1时隙发送数据包数*3072+ FTCH信道2457.6k速率1时隙发送数据包数*4096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20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T_R=扇区的反向吞吐量= RTCH信道9.6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128+ RTCH信道19.2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256+ RTCH信道38.4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512+ RTCH信道76.8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768+ RTCH信道153.6k速率接收数据包数*1024
M= AN AAA统计的开户用户数
N=扇区数
因为在话统指标中没有每个扇区的数据业务用户数的统计(也是开发的需求),所以在计算话务模型的时候,假设所有的EVDO用户是平均分配在各个扇区的,那么每个扇区的用户数为:M/N
F_T M1800*NR_T 上行单用户平均吞吐量=
M1800*N 下行单用户平均吞吐量=
话务模型层说明
因为基站统计的数据包是基于物理层的统计,所以这个话务模型得到的是物理层的数值.
前反向吞吐量之比 扇区的前反向吞吐量之比=速率包分配平均速率
F_T R_T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21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分配速率包平均接入速率的定义如下: R=
R1*T1R2*T3R3*T5
T1T3T5R1*T1R2*T3R3*T5=R1*R1%R2*R2%R3*R3%
T1T2T3T4T5统计周期内的速率包平均接入速率: R’=
扇区时隙占空比 Ratio=
T1T3T5R'=
T1T2T3T4T5R方法一:
思路是用扇区总的吞吐量除以各个速率包的时间总和,计算公式如下:
方法二:
思路是用各个速率乘以各个速率的时间的比例的叠加,计算公式如下: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22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上述两种方法虽然计算公式不同,但是在结果上是等价的. RLP的层开销
BSC统计的RLP层的总吞吐量/BTS统计的物理层的总吞吐量 开发需求
增加每扇区忙时用户数的统计(忙时平均的激活用户数和每秒的激活用户数); 增加每扇区吞吐量的统计(忙时分配速率包平均速率的统计/忙时扇区吞吐量的统计/忙时每秒扇区吞吐量的统计)
6 基于话统的话务模型计算
基于BSC话统的计算
以尼日利亚V2R2版本的计算如下:
尼日利亚BSC V2.2.xls
从上表格中可以得到
开户用户数 平均激活Session数目 平均RLP层前向吞吐量KB 平均RLP层反向吞吐量KB 平均激活每用户RLP层前向吞吐量kbps 平均激活每用户RLP层反向吞吐量kbps 平均每用户RLP层前向吞吐量kbps 2013-3-28
772 158 2303127 340169.4286 32.39278481 4.784380149 6.629611399 第23页, 共27页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平均每用户RLP层反向吞吐量kbps
基于BTS话统的计算
0.979186611 下面以葡萄牙ZAPP基站话统指标和尼日利亚的基站话统指标进行分析(V2.1)
葡萄牙数据前向计葡萄牙数据反向计尼日利亚前向计算.尼日利亚反向计算.算.xls算.xlsxlsxls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得到:
前向总吞吐量 bits 反向吞吐量bits 前反向吞吐量比 AN AAA 开户用户数 单用户前向平均吞吐量 bps 单用户反向平均吞吐量bps 前向包平均速率(所有扇区平均)kbps 反向包平均速率(所有扇区平均)kbps 扇区占空比(所有扇区平均) 扇区反向占空比(所有扇区平均) 尼日利亚 葡萄牙 77695126528 28213339136 1454199296 736658944 53 38 772 15000 2795.593211 522.4692433 52.32438457 13.6418323 670.5956088 360.4545043 18.53190759 18.7299795 6.39% 16.21% 3.28% 2.80% 7 EVDO的容量规划
在实际的网络规划项目中,建网所需要的基站数目的规划,需要满足建网要求的用户容量,覆盖目标的覆盖概率和对网络质量QoS的要求.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覆盖和容量的前向和反向四个方面,最终输出的基站数目由受限因素来决定.本文后续着重分析EVDO前向容量的规划的方法,即假定容量规划的基站完全满足覆盖的要求,覆盖要求不是网络规划的受限因素,同时网络中前向容量的要求高于反向的要求,属于典型的非对称性数据业务应用,前向的容量是受限的因素,且最终的基站数目由前向容量规划的基站数决定.其他覆盖受限和反向容量受限的分析不在本文描述的范围之内.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24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前向容量规划的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扇区的前向吞吐量单用户的平均吞吐量网络设计容量用户数单扇区支持的用户数需要的基站数
扇区的前向吞吐量:取决于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的负荷,用户分布,地物环境等多种因素.网络中的各个扇区因为上述因素的不同,每个扇区的吞吐量的数值也不尽相同.具体的取值需要根据仿真的结果来确认.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该值的平均值范围在650K~900K之间.已经建网的网络可以参照话统中扇区的吞吐量的平均值(该指标需要开发).
这个平均值和网络中的终端状态有较大的关系,假设网络中静止的用户终端比例为a,移动中的用户终端比例为1-a,扇区吞吐量的平均值可以表示为: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25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900a+650(1-a)
单用户的平均吞吐量:对于有足够多用户数的网络,话务模型中的单用户的平均吞吐量可以从话统中计算提取.对于新建网需要结合本地的用户习惯、资费标准、运营策略和竞争格局等因素,同时参照经验数据评估出合理的话务模型. 容量规划举例:案例一: EVDO网络容量:10000
网络环境:网络规划合理,用户为全静止的固定台,终端天线有一定的增益,同时用户为企
业用户,用户分布均匀.
分析:对于此种网络,扇区容量较高,计算时取900k,同时由于是企业用户,单用户的吞吐量也相对较高,计算时取6k.需要的基站数目计算如下: 单扇区支持的用户数:900/6=150
需要的基站数目(假设全为S111基站):10000/ (150*3) =23 容量规划举例:案例二: EVDO网络容量:10000
网络环境:网络规划合理,用户为全移动的智能终端,用户分布均匀.
分析:对于此种网络,扇区容量靠近下限,计算时取650k,但用户的平均吞吐量相对企业用户和静止用户低,计算时取4k.需要的基站数目计算如下: 单扇区支持的用户数:650/4=162
需要的基站数目(假设全为S111基站):10000/(162*3)=21
上述两个案例用来说明容量规划的思路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实际的规划需要通过正规的仿真验证来完成.
8 EVDO的扩容标准
网络容量扩容的原则
1、 覆盖、容量、质量相互紧密联系,一定程度上能够相互进行转化,在考虑扩容时不
要孤立地仅就容量相关指标考虑进行扩容,首先要考虑现有网络的挖潜;在进行网络挖潜时,要兼顾覆盖、质量两大要素.
2、 无线网络在空口受限情况下,主要的扩容方式有网络资源挖掘(如导频污染/负荷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26页, 共27页
EVDO话务模型分析和扩容标准 内部公开
均衡)、小区分裂(加站)、加载频、多频段等方式.其中调整网络减低软切换比例,均衡扇区间的负荷,热点地区的加站都作为优化的手段,本文探讨的是上述优化措施已经实施以后,整网扩载波的标准.为了覆盖更广大的区域新增的基站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3、 扩容的方案需要在网络资源尚未到达极限前进行,需要有提前量.
空口扩容标准
扩容标准一:(忙时每扇区实际的最大激活用户数>(该扇区设计支持的最大激活用户
数× 80%))的扇区数>扇区总数的80%.
扩容标准二:网络放号用户数>网络设计总用户数的80%
上述两个原则在执行中需要综合考虑,因为用户激活比例和过多的边缘分布都会导致依据两个原则来判断的不一致性.需要在扩容的时候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引导分析.
注:1、目前的话统还没有扇区实际的最大激活用户数的统计值,需要开发对应的指标. 2、扇区设计支持的最大激活用户数=扇区设计吞吐量/激活单用户平均吞吐量.
扩容的工程准备和实施
上述三个原则定的门限是扩容实施完毕的时间,在实际的项目操作中,需要考虑备货、运输、工程实施能力、配套设备施工、客户的商业策略、用户增长速率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扩容进度的影响.所以在实施扩容准备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提前量,需要综合前期项目的建设进度和用户的增长曲线预测两个方面来确定.
2013-3-28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第27页, 共2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