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外交
大约在一百年以前,英国在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中曾起过主导作用。19世纪下半叶开始时,它是“世界工场”。在那个时期,其他国家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还不能有力地和英国商品竞争,因此,英国资产阶级主张世界贸易自由。英国是拥有地域极广的殖民地的帝国,而且,此时,英国银行网分布在全世界,英国资产阶级是全世界的债权人。强大的英国海军曾称霸于各大洋。英国政府一贯维持“二强舰队标准”,即是说英国的舰队应该等于其他两个最大的海军强国的舰队的总和。
英国在工业、殖民地、金融等方面的优越地位和它的海军优势,决定了它的对内对外政策。在对外政策方面,这一时期正是英国统治阶级执行“光荣的孤立”政策的时代。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的情况根本的改变了,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并不如英国所愿,一战不但未能加强英帝国主义的地位,反而大大地削弱了它。
英国的削弱使它的国内政治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国内阶级矛盾严重尖锐化,英国工人阶级为反对武装干涉苏联、争取英苏之间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曾进行过顽强的斗争。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英国反动集团执行了自己的阶级外交政策,即所谓的“慕尼黑政策”——不干涉政策和向侵略者投降的政策。英国反动集团执行慕尼黑政策的基本意图是想依靠希特勒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来打击苏联。而这种绥靖政策,则直接葬送了两战之间英国所做的一切外交努力。
当二战的战火燃遍了欧洲、法西斯的铁蹄恣意蹂躏西欧大地之时,英国人突然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抗议声并迅速行动起来,向纳粹德国发出正义的檄文。在二战的关键岁月里,英国人那种风雨同舟、共渡难关的“敦刻尔克精神”,激励着世界各国为抗击法西斯进行浴
血奋斗。在战争期间,英国为了胜利的目的,在外交上采取了务实主义的态度,与苏联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结成联盟。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也没有实现英国统治集团对战争所寄予的期望。反而是,苏联的国际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大地加强了,英国却是处于另一种境地。虽然英国受到的战争创伤比许多其他国家少,但是战争是它的政治、经济地位都更加削弱了。英国帝国地位的急剧下降,使英国国民精神中的现实性也急剧表现出来。
在二战结束后的大选,丘吉尔败北,丘吉尔败北的原因并非他所说的“忘恩负义”,而是由于二战期间,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民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战争的熏陶,特别是大规模的城市人口的疏散,大大加强了下层英国人与外界的接触。生活的变化,视野的开阔,他们从过去几乎封闭的文化模式中解放出来,对这一社会和许多政治问题有一定了解。政治的民主化,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参政意识,促使他们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予以更多的关注,而工党的政策中更多地反映了一些平民色彩,并且战后的英国人需要的是一位社会改革家而不是战争领袖,众多原因促使了,工党政府上台执政。
此后,战后初期英国仍以大国自居,并坚信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但在外交政策方面工党政府则有比较清醒和现实的认识,并且英国社会政治的民主化过程,也对战后英国外交政策起着一定的作用,使工党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外交政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战后,英国无情的衰落了,沦为二流国家。但它毕竟是一个老牌帝国,知道在日益衰败的力量对比下如何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借用其他国家的力量,巧妙地施加自己的影响。在这方面,英国的外交政策展现了当年的遗风。工党政府认为,英国外交的出路只有一条,即丘吉尔一贯主张的与美国结盟以影响其决策,说服美国保持世界力量均势,填补欧洲在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实力真空。这种选择对英国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国家来说,虽不是完全心甘情愿
的,但就通过重新建立欧洲均势以平衡苏联,保护英国的既得利益和现存地位而言,却是唯一实际可行的。战后几年间,工党政府通过影响美国舆论、带头响应马歇尔计划和推动北约的产生等一系列积极的外交活动,使美国放弃了孤立主义倾向,承担了保障欧洲安全的责任,实现了英国的外交目标。
在殖民地问题的处理上,迫于国内进步舆论的压力和战后严重的经济困难,工党政府从现实主义出发,对于英属殖民地采取了顺应非殖民化潮流的政策和立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民众对殖民地的态度发生了某些变化,全民战争使英国“选民要求社会进步而不是帝国主义姿态”。
英国作家乔治·哈钦森指出,英国外交中存在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当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发生冲突时,英国总是本能地选择现实主义。但战前工党同保守党一样迟迟不肯面对现实,片面追求理想主义外交。因此对于30年代的绥靖政策,工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是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上台执政的工党逐渐摒弃了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使现实主义重新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主调。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工党逐渐接受了丘吉尔战时政府的现实主义外交原则,战后初期工党执政后,在外交政策方面摒弃了过去的理想主义,把现实的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重点。工党政府推动美国参加欧洲防务,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起欧洲均势,满足了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在非殖民化问题上,工党政府同样从现实主义出发,撤出了印度和巴勒斯坦。从战前的理想主义到战后的现实主义,工党外交理念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战后英国外交的演变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