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非遗傩文化推广下的文创产品开发与应用

来源:爱go旅游网
文化传播第3卷第19期基于非遗傩文化推广下的文创产品开发与应用周紫蓉 宋冬慧(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200)摘要:傩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广,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难得到推广,部分地区甚至存

在留存问题。为了让桂林市大河乡上窑村的傩文化得到更好地推广和传承,因此基于傩文化的文化基础和特色,对文

创产品进行开发设计,并打破传统文创产品的设计观念,进行创新设计;利用傩文化的文化底蕴通过文创的载体形式

做到文化创收,最终达到乡村文化盈收、振兴乡村的目的。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文化;文创产品;非遗文创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 2020 ) 19-01 16-02—、引言如何才能“活的”有价值,当然是要创造出属于它真正的“价

多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保护力度 值”,这个价值便需通过文创产品的再创造来赋予。一直都在不断加强,这取决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文创产品更加注重于情感方面的表达,但现存的许多

繁多,分布范围广,但是许多的小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 文创产品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和传承上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没有被大众熟知,桂林市大河

文化特性没能通过文创很好地体现出来、在创新方面不能进 乡的傩文化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本文为解决桂林市大河乡 行突破等问题。在本文的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会针对现存问

上窑村的傩文化无人问津的现象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文创产

题进行创新和完善的设计。品作为大众熟知的推广方式兼具很多优势,因此本文提出了 (三)文创产品的应用设计开发文创产品这一对策。针对现存文创产品所存在的问题,明确傩面具文创产 二、 傩文化的概述品开发策略。结合非遗的文创产品,必须具备传承性、文化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是我国古代祭祀文化活动的 性、创新性、情感性等方面,这样才能与大众产生更多的情感 传承皿。傩文化由原始的对神灵的崇拜慢慢演变成为一种将

共鸣,才能让桂林傩面具能更好地传播出去。表演舞蹈和乐曲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文创产品可以让傩文化不拘泥于狭小的空间。通过调

傩文化包括:傩舞、傩面、傩戏等。傩面具是傩文化中最 查进一步提炼出傩文化中傩面具的精髓,并结合当下的社会

具视觉冲击的一部分,是傩戏中的主要道具。傩面具造型独

热点和需求,将非遗傩文化更好的与当代设计碰撞出引人注

特、丰富,在制作流程上也非常繁杂,角色多来自传统的神话 目的火花,创新设计出一系列的傩文化文创产品,增强傩文

传、民间故事等,创造了许多人物角色。细分更是可以分为上 化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大众对傩面具的接受感,在创新的基 古传说类(开山、火神等);武将类(关羽、周仓等);英雄神将 础上做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使得非遗傩文化以焕然一新 (周文王、姜尚、武吉、闻太师等)回等多个种类。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本文的创新设计包括内容的创新

三、 大河乡傩文化发展现状设计和传播媒介的创新设计两个方面。2010年,桂林大河乡上窑村的傩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

1.内容创新设计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在目前来看,流传下去已成问题更别 桂林的傩面具文化面临后继无人、走向衰落的趋势。桂

提传播出去。人们对于傩文化、傩面具的了解很少,随着人们

林傩面文化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过于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其

审美水平的提高,傩面具较为凶狠的形态和视觉感不再受大 发展。针对这一现象,《傩戏帮你去水逆》意在观念创新,将原 众欢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见证。“傩文化具有不可再 本“驱鬼逐疫”的老观念创新转化成为,“去水逆”“去失眠”

生性,一旦消失,就永远不可能复活了”。⑶“去挂科”等这些现代较为流行的新生词汇。图形得到再设

四、 文创产品开发计,借助新形势的文创传播载体,让桂林傩面文化在传播方

(—)文创产品的定义式上得到创新。制作明信片、针织袜、帽子、手办,让购买的消 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种艺术的衍生品,它是集文化与 费者能够潜移默化的去了解到桂林傩文化,达到传承发扬的

创新创意为一体的产品,其核心为文化的表达。通过提取传

目的,同时也有效地达到了文化致富乡村的效果。(如图1)统文化中的元素,再将其赋予创新概念注入产品中,转换成

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增加传统文化的创收,并能让消费者 能切身地感受到文化的感染力,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二)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文创产品作为非遗推广传播的重要方式。不仅 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还大大增加了传承人的收入,

实现了双赢。好的文创产品不仅要与大众和市场紧密结合, 更重要的是在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例

如:故宫文创,对传统文化等进行再创造的必要性,可以通过 傩面具来说明,傩面具这样一个并非家喻户晓的非遗文化,

图1 (下转第118页)作者简介:周紫蓉,女,汉族,山西孝义人。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课题项目: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以乡村旅游为依托的'傩乡'手机app开发应用”(201910595277 )。116文化传播伟碑総&第3卷第19期降低投资风险;鼓励中外合拍,内地电视机构可以通过与海 ⑵刘宏.韩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审美特征[J].电视研究,2006(06):76-

外剧的合作,加深文化的沟通融合,开阔眼界,提高内地电视 剧制作水平,培养专业人才,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以实现全球性跨文化传播。整合营销模式(二),优化营销渠道中国电视剧应充分发挥利用明星效应,健全文化产业 链,充分分析国际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差异

性,观众对于电视剧有不同的需求,要对目标受众进行市场 调查,判断其是否构成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利用明星效应拓

展海外市场也是电视剧跨国传播的有效手段,韩剧之所以能

够风靡亚洲,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韩国明星的推动和影响,

我们应着力培养本土明星,对外传播加强海外宣传,提高海 外观众对中国明星的认知。五、结语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在与别国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和韩国也不例外。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 的渊源,比肩于希腊、拉丁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国产影

视剧只要能守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在

内容和形式方面守正创新,并且利用好当前融媒体技术,跨 文化传播水平一定更好发展。参考文献:[1]刘宏.跨文化传播的层级[J].青年记者,2017(10):48-49.(上接第116页)77.[3] 赵颖.从现象级韩剧看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功能[D].山东师范大

学,2017.[4] 赵倩如,朱斌.韩国影视剧中的跨文化传播——以儒家文化为例 [J].戏剧之家,2018(02):61-62.[5] 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J].国际新闻界,2001(02):11- 14 + 1&[6] 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11,50(01):103-113.[7] 刘宏.口碑传播:《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成功因素[J].新闻与写 作,2013(12):23-24.[8] 李金徒.国际传播的国际化:反思以后的新起点[J].开放时代, 2015(1):211-223.[9] 吴杰伟.韩国流行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分析[J].东南亚研究, 2015(6:)86-92.[10] 牛林杰.韩国文化国际化战略的三种模式[J].学术研究,2016:28-33.(5)[11] 孙岩.韩国文化输出模式及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42-44.[12] 尹京子,顾敏.新时代背景下的中韩文化外交[J].改革与开放,

2015(21):48-54.[13] 朱秉渊.在京韩国人及其杜会融合状况[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13-16.推广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线上APP等技术的传播,还通过 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形式,拉近大众与非遗之间 的距离,给人更直观更真实的视觉感受。当一个文创产品有自己的代表1P时,它便有了自己的 生命力。通过IP形象的设计,更提高了傩文化在当地的知名

度,提高了竞争力,形成了除单一文创之外的创新IP设计。在

因此,在傩面具的文创产品设计上加入了增强现实的 效果,(如图5)使文创产品更富有创新性,不需特别借助某一 特定地点,这样的传播会更有效、更快捷,也让傩文化更好得 到推广。数字化媒介的应用,使全民进入了新的阶段⑷,也是非

IP形象的设计上也时针对于“驱鬼逐疫”这一观念进行的设 计。(如图2-图4)遗等文化得到了刚好的传播,掌握利用好这一媒介,对傩面 具的传播和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五、结论傩面具作为傩文化中最具视觉冲击的表现形式,同时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地传承与演变中形成了现在的 呈现效果。本文重点着手与对傩面具的文创产品设计,通过

分析研究选定最有代表性的面具形象,结合现代人们的视觉

图2图3图42.传播媒介的创新设计审美与现代科技,做出了周边文创、IP形象及特殊媒介增强 现实的创新设计,形成了具有创新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时促

进了桂林市大河乡上窑村的傩文化的传播,最后通过创新设 计让傩文化“活”起来,并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让非遗得

到更好地传承。参考文献:口]张亚鲁,程雪园.南丰傩面具文化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研究 [J].工业设计,2019(12):111—112.[2] 黄朝斌.南丰傩面具的仪式信仰与审美述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144-150.[3] 伍建红.浅谈江西傩舞的历史与现在[J].黄河之声,2009(11):

图595-97.[4] 许铉伟.漳州“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策略研究[J].艺海,2020 (02):72-75.其他作者简介:

宋冬慧,女,汉族,广西兴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品牌推广。现代科技不断地发展,人们对新鲜的事物越来越充满 好奇,文创产品结合新媒介设计成为了创新特色的非遗文创1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