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思考
中共晴隆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 吴评说 一、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县设基层党组织413个,其中:乡镇党委14个,村(社区)党总支(支部)96个、总支下设支部 120个。有村总支(支部)委会委员685名,村常务干部374名。全县党员共8108人,农村党员6361人,占党员总数的 78% 。农村党员中35岁及以下党员1212名,36岁至59岁党员2983名,60岁及以上党员216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699名,中专、高中学历1042人,初中及以下4620人;女党员811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 12% 。近年来,晴隆县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阵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县96个村都有了活动场所,个别村活动室属于危房的正在进行改造。党组织有了“家”,同时也成为民主“议事中心”、村民矛盾纠纷的“调解中心”、村民发展经济的“信息中心”和村民开展活动的“文化中心”。二是党组织的设臵更加符合晴隆的实际。根据村整合后党员人数增加,村面积扩大1—2倍,县内山高、坡陡、谷深 ,交通不便的实际,达到规定人数的村设党总支,总支下设支部,再按自然村寨设党小组。三是班子建设得到加强,通过“三培两带”,一大批致富能手、经济能人、优秀大中专返乡青年进入村两委班子。四是党员素质培训取得实效。对农村党员进行大规模集中培训和轮训,内容包括十七大精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法律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市场信息、党的知识等。五是扎实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机制,开展党员承诺制、党员干部述职述廉制、设岗定责制等,推行党务、村务公开。六是党内关怀取得新
突破。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村常务干部年人均报酬5400元以上,全县村组干部报酬一年共计 310万元;每月每村划拨300元工作经费;建立党内关怀基金。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与当前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与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艰巨任务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党员素质不高,党员的先进性难以体现,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首先是党性观念、宗旨意识淡化。一些党员不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图享受不愿奉献;一些党员精神文化生活相对空虚,参加赌博和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一些党员以个人、家族利益为上,暗中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上访等。其次农村党员年龄、文化、性别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全县农村党员中,60岁以上党员的比例达34%,老党员多,年轻党员少,活力不足,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从男女党员的比例看,女性党员偏少,仅占12%。党员文化层次较低,大专学历以上的党员少,仅占10%,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党员达72%。相当一部分发展对象仍然集中在乡镇机关、学校及村干部当中,即便发展了一部分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入党,也大多流动到外面,或从事其他行业,能留在农村务农的很少。一些党员由于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缺少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遇事缺少主见,在群众中“说不起话”,更谈不上权威性和号召性。其三是工作作风亟待改善。一些党员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搞亲亲疏疏,优亲厚友,办事有失公道;有的胆子小,怕得罪人,极力回避问题和矛盾,致使原本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久拖不决,导致矛盾激化、升级。其四是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壮大,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种草养羊、茶叶、特色蔬菜、柑桔、苡仁米等产业不断壮大,建好基地,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是摆在基层党组织面前最为紧迫的课题。随着我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对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矿群矛盾等等,如不及时解决,就会产生不稳定因素,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从转换工作体制、机制入手,不断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随着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村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群众不仅要求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要求更多地参与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甚至还有个别村民认为村民自治就是自己管理自己,党组织和政府都不能干预,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正确处理好充分发扬民主与加强党的领导的关系,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正确驾驭局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能力。
(三)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信任方面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极少数村干部民主意识淡薄,缺乏与村民的沟通。如项目建设等一些重大村务活动,没有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其次是村务、党务公开的形式化。一些村在村务、党务公开上敷衍了事,该公开的不公开,即使公开了的也避实就虚。其三是重大事项村民决策的形式化。一些村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虽然召开了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但因事前没有深入征求村民意见,事后又缺少沟通,导致群众有意见,对村里的事关心、支持不够。其四是部分党组织号召力不强。有的村党组织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威信不高,削弱了党组织的吸引力,致使群众尤其是青年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减退。
(四)村整合后产生的问题
从总体看,整合后,绝大多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但仍有某些问题:首先是合作共事氛围不浓。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大部分村的村级资产难以真正融合在一起,村干部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原小村范围,缺少相互的交流和沟通。村整合一年多来,仍有少部分村班子内部不够协调。有的对新班子的配备不服气,工作消极怠慢;有的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感到委曲,心态不平衡;有的则以小村的班子组成小团体,只为自己的小村说话做事。其次是党组织与村民委的关系处理不当。一些村党组织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理解,甚至产生埋怨、抵触情绪,不敢领导、不善领导,把发扬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割裂开来;少数新当选的村民委干部把群众拥护当作“护身符”,不接受党支部领导,违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原则和宗旨。导致有的村党支部、村民委会分工如分家,遇事各作主张、各行其事。
(六)体制、机制方面面临的问题
村党支部、村民委每届任期2至3年,选举过程又极不平静。第一年调整心态,熟悉基本情况,了解工作程序,逐步适应工作;第二年理清工作思路,制订发展规划,协调对外关系,设法筹措资金;第三年刚开始干起来又面临换届。造成干部考虑眼前利益多,考虑今后利益少,短期规划意识强,长远规划观念淡。相当一部分村干部认为自己只是“临时”的,对前景心存忧虑,工作状态不佳。虽然村干部报酬提高了,但对村干部的考核更严格了,很多村实行村干部坐班制,村干部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对有能力的人来说,作自家的事找这点钱很容易,村干部没有吸引力,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工作难度大。
三、对策和建议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随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深入产生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关键和提高党员和干部素质这重点,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立足于“稳”, 着眼于“准”,选优配强村级班子 一是要明确用人标准。针对目前我县农村党员的状况,在注重“德”的前提下,把能否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有无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致富能力作为选用村干部的重要条件。二是要拓宽用人视野。打破传统框框的束缚,坚持多渠道选人,注重从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务工青年、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懂经济、会管理的优秀党员,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在本村选拔确实困难的村,从机关选派年轻干部到村任支书等,配强农村基层班子。三是要优化队伍结构。在村级换届中,考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民族结构等,要明确规定村级班子中有一名35岁以下的干部,加以重点培养。
(二)结合实际,突出产业和特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抓发展、促增收,让村级组织有钱办事,是解决村级组织威信不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根本性问题。要以本地特色农产品(如柑桔、茶叶)为依托,组建中介协会组织(如保家村蔬菜协会、白果冲蔬菜协会)。以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为主要任务,在种苗、技术、信息等方面为群众提供有偿服务。进行招商引资,引进开发本地资源,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大力推广“晴隆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要加快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增加群众收入。鼓励支持发展股份制企业,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集资入股,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联合起来,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实现资本的积累和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从而扩大产业规模,实现规模效应。
(三)健全和创新组织设臵
一是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组建党小组(条件不成熟的可采取相邻的2个或几个自然村寨组建);明确党小组的职责以及与村委会、村民小组的关系;二是对部分闲臵的村级活动场所,根据需要,可作为党小组活动场所、其他村民自治组织工作场所、便民为民服务站、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场所,今后新建村多功能活动室时, 考虑长远,适应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要。三是针对务工农民党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地域设臵党组织。随着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外出务工的党员越来越多,要根据农村党员的流动态势及特点,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经济组织或行政组织中,设臵流动党员党支部,确保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的覆盖面就延伸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有的地方务工党员相对比较集中,考虑以乡、村或几个村为单位建立务工流动党员党组织,构建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管理体制。
(四)完善、创新党员发展、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真正把发展农民党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事,各级基层党组织应高度重视,把做好这项工作列入党委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落实三项“硬规定”:凡连续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要通报批评党组织负责人并进行调整;对于两年以上没有发展党员的村,要列入县委组织部发展党员重点管理单位,并实行联系点领导挂点,加强指导、督查。党组织负责人要诫勉谈话;一年未发展党员的村,一律不得评先评优。县委组织部要定期督促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二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着力搞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规划。每村每年发展党员5名以上,注意做好在村组干部、回乡知识青年、复
员退伍军人、致富能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注意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人,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三是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提高党在农村的先进性、完成党的历史使命提供思想保证。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农民党员的教育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外出参观学习、远教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民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双带”能力,要通过“党员承诺”、“党员责任岗”等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把广大群众吸引和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建立健全党员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党员保持先进性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一是要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党员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对农村党员从“思想觉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心工作完成情况,自富带富情况,群众威信”等方面实行量化,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并与争创“五好”活动相结合;二是积极做好农村贫困党员的帮扶工作,建立党内关怀资金,用于对生活困难党员的帮扶,对遭受大病、重灾或突发事故党员的救助。建立生活困难党员台帐。“七一”、春节走访、慰问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优秀党员,送去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党员的荣誉感。
五是疏通“出口”,纯洁队伍。各级党组织要在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把“入口”的同时,还要加大疏通农村党员队伍“出口”力度,要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严肃处臵不合格党员,把那些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的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清除出去,不断纯洁党的队伍,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五)抓制度促规范,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首先要建立村干部述职评议制度。加大对不合格村干部的处臵力度,疏通村干部能进能出渠道,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退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建立村干部谈心谈话制度。乡镇驻村干部和村支部书记,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对村干部进行谈心谈话,及时掌握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帮助村干部解决工作、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其三要建立农村干部约束机制。要大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完善的农村工作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特别在农民比较关心的财务管理、土地征用等问题上,提高透明度,不断推进农村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其四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体制。要积极推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政兼职,精简职数,提高效率。要建立村“两委”班子联席会制度。明确村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位臵,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班子的“一把手”,是村里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村委会等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自身职能,依法照章开展工作。对村内重大问题,未经“两委”班子联席会研究,不得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村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村委会向党支部请示汇报制度和党支部定期向村委会通报制度等。其五要建立农村干部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报酬制度,通过量化标准,严格考核,把工作业绩与报酬挂钩,确保实绩大的村干部收入也高。建立村干部退休退职生活保障金制度,实行村干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解除其后顾之忧,满腔热情投入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