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平衡,知识面和思维不开阔,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与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相互直接接触的机会少,许多知识不是学生去探究,去构建,去整合。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从课本的定义、公式到习题的训练,解题成了学习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求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样就必须改变原来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三步教学法恰好体现了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值得推广。
三步教学法即感知与设问、实验与结论、学用与反馈。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引入新现象引起冲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感知与设问)。要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点,不是靠知识的传递,而需要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实验便是转换的关键过程(实验与结论)。新知识“生长”出来了,能否理解并加以应用是关键和最具意义的一步。初中生的基础素质还较低,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当然这种引导不是简单告诉可以奏效的,而需要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学生共同体的差异性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学用与反馈)。
一、感知与设问
建构主义者强调,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星体运动,宇宙时空,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学中正是从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引入新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知,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程颐进一步指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
如在学习光的反射与折射、密度、比热容、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压强、发电机与电动机、焦耳定律、摩擦起电等内容,可以知激趣、新激趣、疑激趣、境激趣、事激趣、究激趣、竞争激趣等手段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针对现象或经验,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潜能,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感受性、流畅性、具体性、灵活性等)。 二、实验与讨论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必须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进行实验研究时,学生必须阅读课本或
其他资料,或与同组同学询问、讨论、交流,了解实验方法,注意事项,实验原理等,从感受到用理论指导实践及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方法,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如操作的准确性、程序性、科学性)。
通过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与方法,了解了实验过程,而且提高了实践技能,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的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给人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三、学用与反馈
古人云:学以致用。如果说数学的最高目标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那么物理学的最高目标则是建立各种模型来解释世界,此外,物理实用价值还在于它服务于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完成了预定的实验,我们还要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规律,更加深了对规律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共同体中存在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之间借此可以相互对比,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而反馈的信息对教师来说益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及时指出,加以更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采用三步学习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机械的识记,沉湎于题海中,甚至一味地做习题,模仿教师的解题方法,只能是苦学,而且苦得无味,许多学生知难而退,效率低下。只靠识记知识是学
不好物理的,更不能形成能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对于物理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我们应当加强探究活动,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