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杂号护军考论
方高峰
(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东晋南朝为了监管少数民族,在一些民族聚居的郡级单位设置杂号护军,主要有镇蛮、安远等护军,西江、南江、东江诸督护。在郡级设杂号护军始于西晋初期,晋末宋初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的蛮族地区,梁、陈时期则主要置于岭南俚族地区。
关键词:杂号护军;镇蛮;安远;督护
中图分类号:K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42(2010)01–0038–04
东晋南朝位处南方,北与强悍的十六国、北朝诸“胡”政权长期对峙,生存常有不保之虞;境内疆土辽阔,但编户不多,开发有限,而少数民族人口甚众,据地甚广,因此无论是求生存还是求发展,都必须处理好境内民族问题。东晋南朝政府一面采取“以夷治夷”的羁縻之术,对少数民族酋领大肆封官赐爵;一面采取以武力威慑为核心的强化统治,设置诸多蛮府机构,力图将少数民族纳入州郡(包括左郡左县)体系,加强行政管理。东晋南朝政府在民族聚居的州级单位设置校尉府,在郡级设置杂号护军,对诸校尉府史家多有研究,而对杂号护军,至今未见有专文探讨,笔者不揣浅陋,试就诸杂号护军作一初步考索,以求正于大家。
一、镇蛮护军
(一)镇蛮护军的设立
《宋书》卷40《百官志》云:“魏晋有杂号护军如将军,今犹有镇蛮、安远等护军。镇蛮以加庐江、晋熙、西阳太守。安远以加武陵内史。”置护军管理南方少数民族始于西晋初年。《华阳国志》卷1《巴志》道:“吴武陵太守孙恢寇南浦,安蛮护军杨宗讨之,退走。因表以宗为武陵太守,住南浦,诱武陵蛮夷。”杨宗本为蜀尚书郎,蜀亡后降晋,晋用他为安蛮护军、武陵太守,招诱孙吴境内的武陵蛮,这应是一个临时机构。诸杂号护军中以镇蛮护军最为著名,镇蛮护军首见于东晋,地点在西阳郡,史籍中所见第一任镇蛮护军
为周邵。《世说新语·尤悔篇》“庾公欲起周子南”条注引《寻阳记》曰:“周邵字子南,与南阳翟汤隐于寻阳庐山。庾亮临江州,……即拔为镇蛮护军、西阳太守。”据《晋书》卷73《庾亮传》,陶侃卒,“迁亮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陶侃卒于咸和九
①
由此可见,年 (334年),庾亮临江州即在此年,
镇蛮护军的设立最迟在咸和九年。并且,我们臆测,镇蛮护军就置于当年,因为庾亮前任陶侃,主张“设险而御寇,正以长江耳”。江北军事要地邾城也以“外接群夷”,担心“夷中利深,晋人贪
[1] 1778
将防利,夷不堪命,必引寇虏”而不设防,
线收缩到长江一线。而庾亮“有开复中原之谋”,控制西阳蛮和邾城就成为必要。东晋在西阳置镇蛮护军不是偶然的,而是西阳蛮势力扩张的结果。
[2] 1127
郡治今湖北西阳郡为晋惠帝分弋阳郡而设,
黄冈,辖境主要是大别山南麓,这一带在东汉是江夏蛮和庐江蛮夷的交汇地。《后汉书》卷86《南蛮传》道:“光和三年(180年),江夏蛮复反,与庐江贼黄穰相连结,攻没四县,寇患累年,庐江太守陆康讨平之。”西阳夷首见于西晋,《晋书》卷81《朱伺传》云:“时(永嘉中)西阳夷贼掠江夏。”《资治通鉴》卷86系此事于永嘉元年(307年)。十六国前期,晋朝汉水以东地区受到北方政权的进逼,防线收缩到长江以南,西阳蛮夷乘机
[3]8
“山夷多断江为出山。陶侃为武昌太守期间,
劫掠”。平定王敦之乱后,其党羽周抚与邓岳“共
[1]1582
逃脱了晋廷的入西阳蛮中,蛮酋向蚕纳之”。
收稿日期:2009-11-15
作者简介:方高峰(1965-),湖南安化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史研究。
①陶侃卒年,本传为咸和七年,而《成帝纪》与《资治通鉴》卷95作咸和九年,今从《帝纪》。
第31卷
方高峰: 东晋南朝杂号护军考论
39
追捕。同书卷28《五行志中》云:“太兴四年(321年),庐江灊县……为蛮所没。”东晋建都建康,西阳蛮位居建康上游,构成威胁,东晋有必要加以监控,镇蛮护军也就应运而生。
(二)镇蛮护军的发展
镇蛮护军本置于西阳郡,桓温坐镇荆州时,有意加强对西阳蛮的控制,曾“遣西阳太守滕畯
[1]2572
因此以桓氏宗亲为出黄城,讨蛮贼文卢等”。
镇蛮护军、西阳太守,且兼任江州刺史。《晋书》卷74《桓彝传》附传云:桓云,曾领镇蛮护军、西阳太守、假节;桓冲,从桓温破姚襄,“寻迁振威将军、江州刺史、领镇蛮护军、西阳、谯二郡太守。……顷之,进监江、荆、豫三州之六郡军事、南中郎将,假节、州郡如故。”桓石秀,“代叔父冲为江州刺史、领镇蛮护军、西阳太守,居寻阳。”但从整体上说,东晋对西阳蛮主要采取一种防御态势,《晋书》卷85《刘毅传》载毅上书,“寻阳接蛮,宜示有遏防,可即州府千兵以助郡戍。”即遣其亲信赵恢领千兵守寻阳。东晋末年,镇蛮护军向西阳蛮周围发展。隆安四年(400年),执政的司马元显任王诞“领庐江太守,加镇蛮护
[2]1491
军”。晋宋之际,刘裕为防堵西阳蛮,在西阳蛮周围设置了众多镇蛮护军。义熙三年(407年),刘裕令刘敬宣率军伐蜀,败归后曾免其职务,但不久即委任为“镇蛮护军、安丰太守、梁国内史”。[1] 260,2192
义熙六年,卢循逼京师,刘敬宣领军将其
打败,刘“迁使持节、督马头淮西诸郡军事、镇
[2]1414
蛮护军、西阳太守,梁国内史如故”。义熙八年,向靖“督马头淮西诸郡军事、龙骧将军、镇蛮护军,淮南、安丰二郡太守、梁国内史,戍寿
[2] 1374
阳”。义熙十三年,刘裕曾任庾登之为镇蛮
[2] 1515
护军、西阳太守。义熙年间,还出现了宁蛮护军一职。《宋书》卷48《朱龄石传》云:义熙七年,“卢循平,以为宁远将军、宁蛮护军、西阳太守”。同书卷49《虞丘进传》云:“义熙八年,除宁蛮护军、寻阳太守领文武二千以征刘毅”。宁蛮护军一职,《宋书》、《南齐书》、《隋书》之《百官志》均未见记载,有人误认为是宁蛮校尉的僚
[4]
佐。实际上宁蛮护军与镇蛮护军当是一官二名,因为义熙七年,朱龄石为宁蛮护军、西阳太守,十三年,庾登之却为镇蛮护军、西阳太守,可见
[5]
二者是一致的。东晋末年,镇蛮护军发展迅速,与东晋末年,政局动荡,西阳蛮族趁机向外发展有关。西阳蛮的向东发展,对建康政权威胁甚大,政府又无力将之镇压,只能在寿阳、寻阳等要地
设镇蛮护军,加以监控。刘宋、萧齐、萧梁史籍中所见镇蛮护军各仅一例。《南齐书》卷34《刘休传》云:刘宋明帝时,刘休曾为新蔡太守、镇蛮护军;《南齐书》卷56《纪僧真传》云:建武元年(494年),“僧真启进其弟僧猛镇蛮护军、晋熙太守。”《梁书》卷44《杜崱传》云:太清二年(549年),萧绎任其为镇蛮护军、武陵内史。萧梁这一史例是萧绎割据江陵时所为,应不能与其他史例作比较,当是特例。刘宋以后,镇蛮护军少见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刘宋曾设安蛮校尉。《宋书》卷72《南平王铄传》云:“(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迁使持节、都督南豫、豫、司、雍、秦、并六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时太祖方事外略,乃罢南豫并寿阳,即以铄为豫州刺史,寻领安蛮校尉。”二十六年,沈庆之率众军讨伐襄阳沔北诸山蛮,其中就有安蛮参军刘雍之统率的
[2]1977
一军参战。安蛮校尉府在寿阳,能派兵远到襄阳参战,其实力不可小觑;二十七年,刘宋大举北伐,刘铄遣安蛮司马率军参战。《南齐书》卷1《高祖纪》云:“二十七年,索虏围汝南戍主陈宪,台遣宁朔将军臧质、安蛮司马刘康祖救之。”安蛮校尉力量强大,镇蛮护军的作用则显得降低。但安蛮校尉仅此一见,也当是一个临时机构。二是随着西阳蛮自身的进步,刘宋设置了大批左郡左县。据《宋书·州郡志》,刘宋曾设过七个左郡,即南豫州的南陈左郡、边城左郡、光城左郡;司
①②③
州东随安左郡、安蛮左郡;荆州的宋安左郡;
④
郢州的建宁左郡;左县四十,其中南豫州十一,江州一(南新蔡之阳唐左县),荆州七,郢州二十,
①
《宋书》卷36《州郡二》司州条云:“(义阳郡)
环水长,……明帝泰始三年,度属宋安郡,后省宋安,还此。宋安,本县名,孝武大明八年,省义阳郡所统东随二左郡立为宋安县,属义阳。”东随二左郡之“二”当为“安”之误,《南齐书·州郡下》有东随安左郡。东随安左郡当为宋立,但至今未见有人将其计入刘宋左郡数目之中。
②
《宋书》卷36《州郡二》司州条云:“安陆太守,……
徐志有安蛮县,……明帝泰始初,又立为左郡,宋末又省。”
③
《宋书》卷37《州郡三》荆州条云:“文帝世,又
立宋安左郡,领拓边、绥慕、乐宁、慕化、仰泽、革音、归德七县。后省改。”
④
《宋书》卷37《州郡三》郢州条云:“(西阳郡)
建宁左县长,孝武大明八年,省建宁左郡为县,属西阳。徐志有建宁县,当是此后为郡。
40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2010年第1期
[6]881
湘州一(始建内史之乐化左县),这些左郡、左县除湘州始建内史之乐化左县外,其它都位于西阳蛮分布区。萧齐时,西阳蛮地区的左郡左县得到了更大发展。左郡左县的广泛设置,将西阳蛮纳入了州郡体系,这应是镇蛮护军减少的根本原因。
(三)镇蛮护军的分布。
《宋书》卷40《百官志下》云:“魏晋有杂号护军,如将军,今犹有镇蛮、安远等护军。镇蛮以加庐江、晋熙、西阳太守。安远以加武陵内史。”《隋书》卷26《百官志上》云:“西阳、南新蔡、晋熙、庐江等郡,置镇蛮护军。”《隋书》较《宋书》多“南新蔡郡”,且有一“等”字,说明有省略,未列全。据以上所举实例可知,设有镇蛮的郡远不止《隋书·百官志》所提到的四个,而有九个,即西阳、安丰、庐江、淮南、寻阳、
①
新蔡、晋熙、汝阴、谯。这九郡均分布在西阳郡及其东面,北起寿阳、南到寻阳,其目的显然是要防堵西阳蛮向东扩张。
二、安远护军 安远护军为杂号护军,护军郝诩。
[1]1039
[2]1255
明初年,张欣泰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萧
绎承圣元年(552年),淳于量任安远护军、桂州刺史。萧绎立都江陵,在武陵设镇蛮护军,
[7]642
在桂州则设安远护军,可见镇蛮护军和安远护军性质一致,主要是根据其与首都的远近而言的。
三、西江、南江、东江督护 (一)诸督护的设立
为了加大对岭南俚、僚的控制力度,南朝政府在平越中郎将外,设置了诸督护,诸督护也属于杂号护军。《南齐书》卷14《州郡志》“广州条”云:“广州……虽民户不多,而俚僚猥杂,皆楼居山险,不肯宾附。西南二江,川源深远,别置督护,专征讨之。”诸督护中以西江督护最常见,设置也最早。关于西江督护的设置时间,因同书同卷“越州”条有“宋泰始中,西江督护陈伯绍猎北地”之句,一般推断“此职至迟不晚于宋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我们认为西江督护
[8]
西晋初年有安远
应置于刘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或四年,现略作考论。《宋书》卷86《刘勔传》云:“孝建(454年)初,荆、江反叛”,刘勔平叛有功,“以本号为晋康太守,又徙郁林太守,大明初还都。”后又参加平定竟陵王诞,封金城县五等侯,“入直閤。先是,遣费沈伐陈檀,不克,乃除勔龙骧将军、西江督护,郁林太守。”刘勔孝建和大明年间两次出任郁林太守,前次无兼西江督护之职,后次却加,这就暗示西江督护置于大明年间,且与征伐俚帅陈檀有关。陈檀事迹,《宋书·蛮传》有载,“世祖大明中,合浦大帅陈檀归顺,拜龙骧将军。四年,檀表乞官军征讨未附,乃以檀为高兴太守,将军如故。”陈檀归顺当出于刘勔的压力,据此可知,西江督护设置应不迟于大明四年。而据《刘勔传》,勔出任西江督护、郁林太守,乃在平定刘诞之后,据《宋书·孝武纪》,平刘诞在大明三年四月,则西江督护的设置不应早于此时,因此,西江督护只可能置于大明三年或四年。
(二)诸督护的演变 《南齐书·州郡志》“越州条”云:“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宋泰始中,西江督护陈伯绍猎北地,……启立为越州。”这就暗示刘宋明帝时,在合浦郡也曾设置过西江督护。“元徽二年(474年),以伯绍为刺史,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威服俚僚。”越州的设立,也当是西江督护征服俚僚的结果。萧齐末年,有西江督护周
史籍中所见第一任安远护军兼武
陵内史者为范汪,《晋书》卷75《范汪传》云:“复参亮征西军事、转州别驾。汪为亮佐吏十有余年,甚相钦待。转膺扬将军、安远护军、武陵内史。”据同书卷73《庾亮传》,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卒后,亮始进号征西将军,咸康六年(340年),亮即卒,则范汪必在咸和九年至咸康六年中已任职安远护军、武陵内史之职。这应是庾亮兄弟加强控制武陵蛮的一个手段。东晋末年,刘裕掌朝政,任安远护军者较多,《宋书》卷52《庾悦传》云:元兴三年(404年),“高祖定京邑,武陵王承制,以悦为宁远将军、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同书卷43《檀道济传》云:义熙六年(410年),“及徐道覆来逼,道济战功居多。迁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同书卷45《王镇恶传》云:义熙八年,西平刘毅后,“出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直到十二年,刘裕筹备北伐,王镇恶才撤出武陵。连续在武陵地区设安远护军,说明刘裕对武陵蛮的重视。此后,安远护军出现较少,刘宋孝武帝时有王延之,
[6]585
明帝时有刘悛。
[6]649
萧齐武帝永
①
《梁书》卷46《杜崱传》所见以镇蛮护军加武陵
太守是特例,未计入。
第31卷
方高峰: 东晋南朝杂号护军考论
41
世雄,《南齐书》卷29《周盘龙附子世雄传》云:“奉叔弟世雄,永元(499~501年)中,为西江督护。”据《南史》卷51《梁宗室传》,萧梁有西江督护李固、靳山;大同(535~546年)初年,陈霸先为西江督护、高要太守,太清二年(548年),陈霸先就依凭此职起兵而平侯景。梁代在西江督护外,增置了南江督护。《陈书》卷8《杜僧明传》云:“梁大同中,卢安兴为广州南江督护。”同书卷1《高祖纪》有沈顗继卢安兴为南江督护。梁或陈代又增设东江督护,《陈书》卷12《胡颖附弟铄传》云:“随章昭达南平欧阳纥,为广州东江督护。”据《陈书》卷5《宣帝纪》,章昭达擒欧阳纥,平广州为宣帝太建二年(570年)二月,是东江督护的设立至迟不晚于陈宣帝太建二年。从西江、南江、东江督护的相继设置,说明南朝中央政府向岭南俚僚地区的逐渐深入。
杂号护军,据《宋书》卷40《百官志下》,为第六品,地位并不高;其兵力据《宋书》卷49《虞丘进传》当有二千人左右;设置目的在于监
管其辖区的少数民族。在诸护军、督护中,从东晋后期到南朝宋、齐时期以镇(宁)蛮护军为重,梁陈时期则以岭南西江、南江、东江三督护为要,这种转变是六朝政府对民族地区开发活动从长江下游向长江中游、再向岭南地区的逐渐深入。 ----------------------------- 参考文献:
[1] 房玄龄. 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2] 沈约. 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3] 牟发松. 湖北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
[4] 吴永章. 南朝对“蛮族”的统治与“抚纳”政策[J]. 江汉论坛, 1983(6):67-72.
[5] 王延武. 两晋南朝的治“蛮”机构与“蛮族”活动[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83(3):31-35.
[6] 萧子显. 南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2. [7] 姚思廉. 梁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8] 吴永章. 中南民族关系史[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2: 97.
Study on the Irregular Border Troops in the Time of East Jin and South
Dynasties
FANG Gao-feng
(College of Business,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time of the East Jin and the South Dynasties (AD 317-477), the authorities
established the miscellaneous border protection troops on the county-level in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order to manage the national minority. Main miscellaneous troops such as in the Zhenman, Anyuan and so on. The supervisors had been appointed in Xijiang, Nanjiang and Dongjiang. The miscellaneous troops initiated at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the west Jin Dynasty (AD 265).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Jin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miscellaneous troops were set up in the minority areas such as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in Lingnan area in the time of the Chen Dynasty.
Key words: miscellaneous troops of protection; to suppress the minorities; anyuan; supervise and protection
(责任编校:易永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