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篇《祝福》训练小说问答题(教师版)

一篇《祝福》训练小说问答题(教师版)

来源:爱go旅游网


一篇《祝福》训练小说问答题(教师版)

【人物分析类】

1、小说三次写祥林嫂的外貌,每次都不同,说明这样刻画人物外貌有什么作用?(6分)

参:

(1)外貌是一个人遭遇命运和心理的外在表现。 三次描写同中有异,在对比中揭示了人物遭遇命运和心理的变化。(2)三次描写都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和摧残.(3)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每点2分)

2、小说在刻画祥林嫂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1)勤劳。手脚壮大,在鲁四老爷家做工非常认真、踏实。(2)温顺、善良、质朴。低眉顺眼的。(3)随遇而安,不挑剔,易满足。“实物不论”、“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4)深受封建思想影响毒害。她不愿改嫁给贺老六,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她去捐门槛赎罪。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3、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是都间接地与主人公有联系,甚

至左右了祥林嫂的命运,试以“柳妈”为例,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6分)

参:(1)柳妈是一个底层受压迫的小人物,但她又是一个长舌妇,但正是这个长舌妇,把祥林嫂出格抗婚撞出伤疤的事到处宣讲,对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柳妈又是深受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而不自知的人。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甚至“刽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3)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每点2分)

【标题、情节、语句理解类】

4、小说以“祝福”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1)祝福是小说情节的附着点。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2)祝福是小说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反衬。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3)祝福是主题的暗示。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礼教吃人的本质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5、祥林嫂在祝福的年关悲惨地死去,但是小说的结尾却这样写“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

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句话,既是理解祥林嫂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参:(1)祝福》结尾段描写与开头的场景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2)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3)着眼于听觉,辅之以幻觉,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封建社会的?神?永远是站在富人一边的,它带给穷人的永远是无尽的苦难;富人们欢乐的祝福掩盖了穷人的斑斑血泪和垂死挣扎。含蓄而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环境分析类】

6、小说中有多处关于“雪”的自然景物描写,请任选一处,探究其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答案1:作者初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为“我明天决计要走”作铺垫。

答案2:在“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这一段对描写烘托祥林嫂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

答案3:在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坐着只看

柳妈洗器皿”,而柳妈拿她寻开心,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地插入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答案4: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叙事人称、顺序类】

7、小说中常常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述,本文的“我”不是主人公,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参:形象分析:“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2分)

作用:(1)“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结构文字,展开情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2)“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人物描写技巧类】

8、小说是怎样描写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概括指出。

参:(1)细节描写。小说从肖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入手刻画了祥林

嫂。

(2)前后对比。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神态动作,特别是眼神。揭示了她命运遭遇和心理的逐步恶化。

(3)小说中其他人物介绍讲述。鲁四老爷说她是“谬种”,借卫老婆子之口讲述了她抗婚的经过。这些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环境的烘托反衬。鲁镇热闹的祝福场景反衬了她死亡的悲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