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文学走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

让文学走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

来源:爱go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让文学走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

作者:杨 冬 王汝兴

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6期

摘要:如何能从课堂中简单肤浅的说教中脱离出来,来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吸引力;如何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得到心灵的共鸣与震撼,灵魂的洗涤与净化,我想这对于我们每一个高校德育教师来说,是一个可以终生值得为之思考、探索和实践的母课题。笔者认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以“六经注我”的方式,吸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精华,来分析、阐释、说明教材的主旨,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恰恰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本文从文学的教育功能入手,然后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了鲁迅思想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把鲁迅文学作品的中一些有益的思想和观点结合思法课教材的体例,进而融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文学 思想道德修养 教育课堂 一

要让文学走进思法课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两者都具有的教育功能。从文学的起源来看,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文学源于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即传统的“文以载道”。这里的“道”也就包含文学的教育功能。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娱乐功能、认识功能,这是人们都乐于承认的。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以其倾向的进步和艺术的卓越鼓舞与教育着人们奋发向上、追求光明而留在文学的史册上。

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今人强调它,并不是要排斥和降低其他功能,相反,正是为了通过文学情感与形象的力量,让人们感受生命的价值,创造一个使人能够得到自由而全而发展的精神氛围和人文环境。文学教育功能,从根本上说,是那种能够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伦理观念、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的力量,是那种能够净化人们灵魂、激励人们意志、陶冶人们情操、培养人们素质,从而实行改造世界、重铸自我的功能。因为文学不仅告诉人们生话是“什么样子”,而且它实际上也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话”、“怎样做人”。文学通过艺术地赞美、歌颂、鞭挞、谴责、揭露、遮蔽、自厉、自慰、陶醉、叙述、呼吁等形式,客观地起着处世“指南”和人生“教科书”的作用。

进一步讲,即使是强调文学的审美和娱乐消遣功能也离不开教育功能。因为娱乐和审美本身就不能脱离本质上带有教育因素的成分和内容。人类文艺思想史上,“寓教于乐”的道理已经讲了两千年,至今恐怕也不会根本改变。就说“审美”吧,它是以培养和提高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人们去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趣,朔造完美的人格气质作为自己的旨趣的。美育说到底是一种情感教育的利器。谁都知道,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审美的实施乃是广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

让文学走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首先面临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作者和作品呢?这个因人而宜,和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关。受个人偏好的影响,本人马上就想到了鲁迅。作为近代中国文坛泰斗级人物,先生的思想与文学具有一种原创性,后人可以不断的向其回归、反省,不断的得到新的启示,激发出新的思考与创造。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源泉,应该渗透到民族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心灵深处,对民族精神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先生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始终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从中国的冷峻现实出发;对现实问题的发掘,又能探测到历史与人性的幽深之处。因此,他的思想与文学就即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和超前性;而且绝不是某种外来思想或传统思想的搬弄。他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国民性等问题深刻体认与剖析,使他对中国国情的把握,达到了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只有他才是真正深刻的。他在发掘古典传统和现代心灵的惊人程度上,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

今天,我们再把先生的作品和当今的社会现实对比时,其批判的针对性之强,其犀利和深刻的程度仍会让大多数作者感到汗颜。其原因在于其作品那种背负因袭重担,肩负黑暗闸门所具有的及其深刻社会历史内容的凄凉悲愤与他对人生极其荒谬的形上感受中所产生的孤独、悲凉纠缠融合在一起,使鲁迅的作品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人偶然的生,却必然的死。这一人生的最根本的悖论也不知困扰了多少至圣先贤。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家,鲁迅在其作品中多次对这一问题发出自己的天问。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2】

有人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恐怖、阴森的一幕。在这里,体现了鲁迅在对死亡的极大的悲观的关照中,追问着世界的本体和生命的意义。但本体是不可知的,不论是“创痛酷烈”还是“痛定之后,徐徐食之”都不能体悟人生的真谛。但是正像儒家所讲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虽然本体不可知,但我们却从不停止对他的探寻和追索,所以“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3】于是鲁迅在对生和死的体验、探索中,在对社会黑暗和罪恶的控诉中,主张高扬的人的主体性,以猛士精神勇猛的入世。 三

要真正让鲁迅的文学作品走进思法课的课堂,就要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本身章节和知识点出发,使鲁迅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且为其教材中的权威观点服务,并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以下就是笔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所作一个粗浅的尝试的个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2008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绪论中讲到大学生活的特点时,要讲到大学的历史,大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可以结合鲁迅的杂文《我观北大》以及这篇文章后的注解进行讲解。 《我观北大》及其注释节选:

既然是二十七周年,则本校的萌芽,自然是发于前清的,但我并初年的情形也不知道。惟据近七八年的事实看来,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很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部分内容略)

我不是公论家,有上帝一般决算功过的能力。仅据我所感得的说,则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的。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4】

〔3〕“整顿学风”一九二五年八月章士钊起草所谓“整顿学风”的命令,由段祺瑞发布。参看本卷第120页注〔4〕。

〔4〕“作之师”语见《尚书·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部分内容略) 〔7〕暗地里做总长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北京市群众为要求关税自主,举行示威,提出“驱逐段祺瑞”、“打死朱深、章士钊”等口号。章士钊即潜逃天津,并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十一号(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五日)上宣称:“幸天相我。局势顿移。所谓鸟官也者。已付之自然淘汰。”其实那时段祺瑞并未下台,章士钊也仍在暗中管理部务。【5】 从这篇文章及其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认为大学首先是社会改革的桥头堡,急先锋。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大学更应该承担起这样的社会责任。其次鲁迅认为大学应该是应该和社会上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应该高举理性,正义的旗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奔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呼吁,起到社会良心的作用。要起到这样的作用,其前提是大学应该是在党的领导下的自治性组织,有相对的性和品格。

对于以上问题的讲解,可以结合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大学的作用的具体历史进行阐释,就使学生即了解了历史,又生动鲜活,并因此而受到鼓舞。 注释:

【1】《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版 第106页 【2】《鲁迅文集》.第二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第202 页 【3】《鲁迅文集》.第二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第166 页 【4】《鲁迅文集》.第三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第 158页 【5】《鲁迅文集》.第三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第 15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