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建设
申 请 表
课程(项目)名称:《人类学概论》课程建设与研究课程类别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 负责人 叶 启 晓 职称(学位) 副研究员 (硕士) 院、部 校博物馆 教研室 陈列展览部 填表日期 2006 年 7 月 13 日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制
1
填写说明:
1.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分期分批地扶植已有一定基础的、量大面广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照教研室申请、同行评、专家审核、择优扶植、重点建设、面上推广的原则,有步骤地进行。
2.各院、部、中心提出申报的建设课程,必须是重点建设课程,它应具备以下条件:
教学条件齐备,教学环节完善,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教学考核手段科学。
3.为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课程建设验收通过后,各院、部、中心可提取适当奖励经费。
4.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及经费预算须经校课程建设委员会审核通过。各院、部、中心须加强督促,并将检查结果及时上报教务处。
5.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一年,经费下拨半年后进行中期检查,一年后验收。
6.凡按期或提前完成课程建设任务,并有一定推广经验的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在各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可优先推荐。
7.申请表中各栏应准确填写,不够可附页。附页及提供材料须与申报表大小一致,并装订成册。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面向专业 总学时 40 中医药及相关专业(本科与七年制) 讲授课时 24 习题课时 8 相关先修课程 应开实验数 8 实开实验数 教学大纲特色 人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本人文素质课程,在国外受到广泛重视,许多著名高校将其列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中医药专业学生开展人类学教育意义深远(见后)。本项目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整合提炼人类学教研新成果,利用较短学时,使学生较全面地学到人类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人类学的历史和学科内涵,不仅强化学生基本人文素养,也完善其知识结构,为其在更高位更宽泛的视野领域内研讨和深化专业理论和方法铺垫基础。 现使 用何 讲义 名 称 已用几届 使用效果 2 需要修订补充 自 编 讲 义 ①自行制作的PPT课件; ②朱泓主编:《体质人类学》高教出版社,2004年; 教学 ③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 2000年; 参考 ④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 资料 ⑤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岳麓书社2003年; ⑥周大鸣:《21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 2003年。 教学 声像 资料 开展 CAI CAD 情况 课程 教研 室师 资情 况 2 需要整合修改提炼充实内容 职称结构 正副教授 讲 师 助 教 教 员 人数 1 学历结构 博士生 硕士生 本科生 专科生 人数 1 年龄结构 55岁以上 45-55岁 35-45岁 35岁以下 人数 1 注:提供教师名单、学历、专业、职称等详细情况:(见后) 3
二、近三学年本课程教学情况 学年(比例) 04-05学年 比 例 1 05-06学年 1 比 例 学年 比 例 正教授上课人数 副教授上课人数 讲师上课人数 助教上课人数 近三学年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统计(提供试卷样本及考试分析意见) 学 年 学生数 04-05 05-06 42 84 〉85分 19 42 76-84分 60-75分 〈60分 18 42 3 0 2 0 考 试 成 绩 分 布 平 均 成 绩 83.3 84.3 试卷 样本 编号005 063 于亚南 备 注 孙海滨 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与落实情况 目前本课程处在课程建设阶段,拟在不断完善授课内容和教材大纲的基础上,随课程的影响与规模的需要,以博物馆为依托,逐步组建起一支高中初级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各有侧重的师资队伍。现高中级师资基本形成,初级师资待选。本课程教学与研究得到部门党政领导支持。 三、课程建设申请负责人及主要合作者情况 姓名叶启晓 年龄 50 学历 硕研 所学专业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职称 副研 教学、科研成果名称(论文、专著教材、教学研究等)及获奖情况 (参见下栏) 4
教学、科研成果名称(论文、专著教材、教学研究等)及获奖情况: 1.《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遗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文章作者); 2 《全国重点医药卫生文物征集保护调研》,国家科技部科研项目,已结题。(上海部分主要成员); 3. 《中国北方史前人类迁徙及其环境演变研究》环境考古(第二辑)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4. 《医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中国文物保护技术论文集 紫禁城出版社 2005年; 5. 《中医药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探索》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3期(出版中); 6. 《来自博物馆的历史回声》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 7.. 《黑龙江文物要览》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 8.. 《龙博旧事》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 9. 《人类学概论》上海中医药大学人类学课程教材 (讲义)内部使用 2005年,等。 任课教师简况: 叶 启 晓 :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方向,硕士学位,文博副研究员职称,多年在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从事人类学、史前史、旧石器考古和古环境研究,1994起在黑龙江大学客任历史系副教授,讲授《人类史前史》等课程;曾为中国东亚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东北亚史前人类迁徙研究。先后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和俄罗斯远东从事人类学研究;在我校讲授《人类学概论》和参与《人文社会实践》教研;先后主持对三批140多人次的我校博物馆学生讲解员的选聘和上岗培训工作。在中国医史和医史文物研究及博物馆建设方面发表十余篇文章。出版专业书籍五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四、课程建设目标、内容和意义(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并写明在提高教学质量 和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标与意义:人类学,是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以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两个视角,从个体、群体和整体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人类起源和不同时空条件下人类体质、文化和社会演进过程,及其规律性和人与环境关系的综合性实证科学。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学科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目前国际上稍有名气的高校大都设有人类学系,许多大学把人类学课程做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将其摆在教学计划的重要位置。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有加大人类学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趋势。然而在中国,许多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类学教育,不清楚人类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内容,甚至医学生的人类学知识亦很零散或模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对人类本身的认识,并在其知识结构中留下很多不易弥补的缺憾。 为中医药学生开设人类学课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意义: 1.有利于提高中医药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首先,作为一个普通的人,需要知道和了解‚人‛是怎么回事。如果一个人在世一生,没有起码的人类学知识,不清楚‚人‛是怎么回事,或者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起源、历史和进化的历程,那他就是一个无知的人,没有文化的人或说是一个低素养的人,起码不能算做文明的人。进一步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或研究生,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地人类学教育,那么在他的知识结构中,就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样的学生在遇到一些有关人类自身的一些复杂问题时,常常会被局限于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不能全面系统和综合地用历史的观点,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也会对人类是什么,人类的文化,人类种族、民族与宗教等社会问题产生迷茫,甚至限制了他们的思维,限制他们的全面发展。再进一步言,作为一个学习与‚人‛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那么他的专业
5
知识就缺少了一个有力的支撑,他的学科视野也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在他今后的事业发展上,留下了很大缺憾,也可能是终生难以弥补的缺憾。因此中医药学生系统学习人类学课程,提高基本人文素养意义深远。 2.有利于更好地塑造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角色。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学生们将来行医的对象是‘人’,施药的对象也是‘人’,服务和研究的对象还是‘人’。那么,学习掌握人类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道理很简单,人类学理论能指导我们科学地认识‚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人类进化的历程、人与人群特征,人类的种族、民族,人类文化和心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社会与环境等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中医药专业知识本体之外,又是今后一个医务工作者在行医、施药、科研和管理过程中,不能回避和越来越需要认真面对的,与行医施药结果有直接关系的实际问题。掌握人类学的基本原理,能帮助学生们加深对这类问题的正确认识,为今后职业角色的成功塑造提供帮助。尤其在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的今天,人类学教育就更为需要。 3.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和钻研中医药学理论。中医药学是一门民族文化色彩和哲学色彩浓郁的传统医学。学好中医专业知识进而深入钻研中医药理论,需要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理论作为支撑。人类学教育,能使学生拓宽学科领域,为进一步攀登中医药学理论高峰奠下基础,也为其专业发挥开辟一个宽广的空间。中医药高等学府,是培养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场所。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更加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坚实宽厚的理论素养,需要有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这其中不应缺少系统的人类学基础理论和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也不能缺少与之相关的诸种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这样才能超越平庸,成为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 4.有利于中医药学走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医学是一个民族的医学,确切地说,它是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医学。在历史上,中医学的对象基本是中华民族,主要是蒙古利亚人种中的几个亚人种。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的进程,人种间的交往、民族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中医药学的人种对象也发生着变化。那么,中医药理论适应不适应华夏汉族以外的民族,适应不适应蒙古利亚人种以外的其他人种,中医怎样面对这样一个趋势,需要中医药学者认真思考。因此,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从中医药学发展的角度,中医人应该更多地掌握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仅仅应该熟知人类起源与进化史,更应该掌握不同人种的体质特征、文化特征、民族特征,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利于中医药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学习人类学,还有助于中医药学生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服务,也有助于中医药学在开放的中国为更多的民族服务,为不同的人种服务。 本项课程建设拟重点解决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根据中医药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搜集人类学教研新成果,整合人类学教学资料,编写面向中医药学生的《人类学概论》基本教材(讲义); 2. 收集有关人类学的图像影视资料,制作内涵丰富,相对完整,形象直观,具有较强科学逻辑的教学课件; 3. 研究解决教学内容多,课程时数少的矛盾,探索精简内容,修改教学大纲,努力寻求用较短的课时让学生学到较系统完整的人类学课程。 6
五、课程建设实施的方法在学校和部门的统一协调领导下,按照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分步实施,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 总结回顾近两年《人类学概论》教研活动,听取反馈,分析授课效果,重点对各章节的内容比重、深浅程度把握,逻辑顺序进行研究,思考教学大纲调整方案; 2. 走访有关高校人类学系(厦门大学、吉林大学或中山大学、复旦大学),调研教研概况,搜集教学资料,重点是近年人类学教研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方法; 3. 收集相关资料,充实编写与中医药专业密切结合的《人类学概论》基本讲义; 4. 查询搜集人类学图片、表格和影像素材; 5. 制作教学课件; 6. 完成课程建设项目结题报告。 7. 撰写研究文章。 六、计划进度2006年9月-11月: 总结回顾近两年《人类学概论》教研活动,听取反馈,分析授课效果,重点对各章节的内容比重、深浅程度把握,逻辑顺序进行研究,思考教学大纲调整方案; 2006年12月-2007年1月 走访有关高校人类学系(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调研教研概况,搜集教学资料,重点是近年人类学教研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方法; 查询搜集人类学图片、表格和影像素材。 2007年2月-9月: 编写与中医药专业密切结合的《人类学概论》基本讲义;充实调整课程大纲。 制作教学课件; 完成课程建设项目结题报告 撰写研究文章。 7
七、实现本课程建设项目的基础和已有条件(包括近些年来该课程已实行的教学改革与基本 措施,学校对该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已创造的条件)。 1. 通过两年的教学,《人类学概论》在中医药学学生中产生了很好反响。许多同学在他们的论文中谈到了中医药学生学习人类学的必要性,也反映出同学们对学习钻研人类学的浓厚兴趣。学生选课人数明显增加,课程建设有一定基础; 2. 课程得到博物馆领导的支持和关心,得到学校教务处的指导和关注; 3. 课程建设方面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思路; 4. 适应中医药学生的《人类学概论》课程大纲、教案和课件建设已初具框架,掌握和积累有大量相关的教研参考文献及图片影视资料; 5. 适应中医药学生的《人类学概论》讲义大体形成; 6. 在教研活动中,积累了对中医药学生开展人类学教育的教学经验,在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教研师资队伍建设已开始起步; 7. 课题研究可以得到时间保证。 八、经费预算 项 目 交 通 补 助 费 复印、图片、文献检索、用具、备品与耗材,资料收集等 其他费用 金 额(万元) 0.30 0.50 0.20 合计:(大写)壹万元整 ¥10000.00元 以上经费来源 1、学校下拨经费 :壹万元整(10000.00元) 2、其 它 万元 8
九、考核指标及考核方法 1、考核指标(请具体列明有形的成果,定性、定量的技术、效益等考核指标) ①《人类学概论》(中医药专业适用)讲义一本,约40万字; ②《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课件一套,分七个部分,约450个版面; ③ 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一份。 2、考核方法: 上级验收 十、项目完成后预期效益 1. 当前人类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所知,对医学生开设人类学课程,在国内医学高校中我校还是首家。这不仅是一项前瞻性的,有深远学科意义的有益尝试,也是完善中医药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增强中医药学生人文科学基本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的积极探索。 2. 课程内容更加精简紧凑,科学逻辑更强,知识体系更系统,时间利用更合理,课程重点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 课程讲义的编写和教学课件的制作,充分吸收国内外人类学教研新成果,新理论,使《人类学概论》课程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院、部、中心审核意见 负责人: 公 章: 日 期: 教务处审核意见 负责人: 公 章: 日 期: 校课程建设委员会审核意见 负责人: 公 章: 日 期: 备注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