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是社会的、抽象的、有限的、静态的、稳定的、强制的、复呈性、无目的,言语是个人的、具体的、无限的、动态的、活跃的、随意的、不可重复、有目的。
两者同时产生、同步发展,是统一体,不可分割。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也就没有语言。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语言规格及语词对言语形成制约,是言语活动的基础。 判断(1)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只有通过言语,语言才能实现自己的交际功能。(2)言语是语言的体现与应用。(3)言语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规则支配着说话。(4)没有语言就没有言语,没有言语也无所谓语言
三、语言符号的特点:任意性和强制性:语言中的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并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或某种规范建立起来的,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这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任意性。
任意性:第一,语言符号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有任意性,如方言。
强制性:某种声音和某种意义结合为语言符号经社会“约定俗成”后,就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遵守,任何个人不能擅自变更。
2、线条性: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中,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语言符号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3、稳定性:语言符号的稳定性是由任意性、约定性决定的4、可变性 / 发展性: 历时地看,稳定性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决定了语言的可变性和不变性。 促使语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A、社会发展,语言发展,交际需要→音义适应 B、语言流传→产生误差 C、使用语言错误→积非成是(语音、语法、语义) D、创造语言(好奇) 5、生成性
四、组合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 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横向线条性
聚合关系: 语言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其实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之间的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没有变化。 →纵向替换性。 组合关系侧重的是符号和符号怎样组合成一句完整的话;聚合关系侧重的是如何替换现有符号创造出更多的句子。
五、语言社会性表现:1、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1)语言依附社会:它随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社会消亡而消亡。 离开了人类社会无所谓语言,语言并不是人的本能的反映,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掌握语言。(2)社会离不开语言:人类出现以语言为存在条件。历史、文化传播,共同活动、生产等环节都离不开语言。2、语言为社会服务, 作为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为社会服务。3、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 每个社会都存在自己的语言,语言是不同民族的区别标志 。4、个人语言受社会制约,“狼孩”学不会人类语言;中国人学外语去外国5、语言交际是集体性的社会活动, 交际表现为一个过程:想说→说出→传送→接收→完成6、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动物不具备语言。
六、全民性语言没有阶级性 :首先,从语言工具的服务对象看,语言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其次,从语言自身的结构看,其本身也是没有阶级性可言。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都谈不上阶级性;最后,从语言产生的社会环境看,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
语言全民性的表现:1、为全民创造,横向看:全体成员;纵向看:历代人们2、为全民使用, 适应需要→全民创造→世代使用3、为全民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阶层性。不同阶层、集团对语言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词义理解和词汇运用上。 七、语音的性质:
语音是一种声音(振动),具有物理属性,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生理属性;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用于交际,有一定意义
人类的发音器官由三大部分构成,
1、动力器官:肺和气管。2、发音器官:喉头、声带。3、调节器官:口腔、鼻腔和咽腔
(二)物理属性。 语音的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1、音高:决定于振动频率的快慢(正比)人类语音的音高取决因素:声带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 音高的作用:构成声调和句调
2、音长:决定于声波持续时间的长短(正比)音长的作用:通过音长变化调节语调
3、音强:决定于发音体声波振幅的大小。(正比)人类语音音强的取决因素:发音动力的大小。音强的作用:协同音长、音高调节语调。音高、音长和音强是相对的,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4、音质:音的性质,本质特色,又叫”音色”。一个音区别于其他音的基本特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形式。音质的决定因素:陪音的数量、振幅、频率及其与基音的关系。
从声学角度看,声音分乐音和噪音两种:语音中元音属于乐音;清辅音属于噪音;浊辅音属于混合音。
造成不同音质的原因? A、发音体不同。B、发音方法不同。C、共鸣器形状不同。
语音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四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的四个成分,但总的说来,音长、音高和音强三者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音色是最根本、最本质的,任何语言的语音系统都是以不同音色的成分为其最基本构成,其他要素则不占据主要地位。 3、语音的社会属性是根本属性 使语音和其他声音区别开来,语音
的社会属性就是看什么样的音在怎样的系统起到怎样的作用。 语音的社会性表现:(1)语音符号的音义结合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同一个音可以表示不同意义。(2)语音系统是由社会决定的任何语言和方言都有独特的语音系统;即使物理、生理属性相同的现象在不同系统中的作用也不同。
八、音位归纳目的:将具体语言中无限的语音归纳成数目确定的音位
1、对立原则(划分):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这几个音素就形成一种对立关系。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
2、互补相似原则:同一语言或方言中,几个相似或相近的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但出现环境各有分工,分布状况处于互补关系之中。这些音素都可以作为同一音位的变体归并起来。其中,语音相似或相近是非常重要的。非对立原则是归纳音位的第一原则。非对立原则和互补相似原则是归并音位的最基本的原则。 3、随意替换性原则: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可以自由替换而无辨义作用的若干音位可以归并在一起。语音上不同的音素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并且在一切活语言环境中可以彼此替换,没有功能差别。 九、(一)1、语法意义:具体语法成分及语法结构所反映出的关系意义或结构意义,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产生的意义。
2、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我吃饭:语法意义→支配与被支配;语法形式→主语+述语+宾语(SVO)
(二)语法手段:构成语法形式的方式手段就是语法手段→是语法形式的再概括
常见的语法手段分析 (1)分析手段(五种) A、语序/词序:词的先后顺序(线性排列)。B、辅助词(虚词):专门用来构成语法形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C、轻重音:靠词的读音轻重变化表示语法意义。D、语调:靠语音变化构成的模式表示语法意义。由句子高低、快慢、长短、升降、轻重综合而成。E、重叠:利用整个词或语素的重复来表示语法意义。(2)综合手段(六种 )A、附加法:词中增减、变换附加成分表示语法意义。B、内部屈折:词内部通过词根语音变换构成语法形式。C、零形态:词的某种语法意义靠相关的语法形式衬托出来。其本身并不具备特定语法形式却表达语法意义。 D、异根法:用不同词根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E、重音法(量位):改变一个词的重音位置构成不同语法意义: F、声调法(调位):改变一个词的声调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3、世界语言的形态分类:根据词的形态特点分: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粘着语:特点:具有一定意义的附加成分接在词根上构成形态变化,但结合不紧;语法关系和结构由语言成分的自由组合表示;一种语法形式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由一个附加成分表示;词根与附加成分本身一般无变化,按一定顺序黏着起来组合成词。土耳其语、芬兰语、匈牙利语、日语、维吾尔语等。 屈折语:特点:主要用屈折变化表示语法意义。分内部屈折(词内部变化)和外部屈折(词尾的变化)。丰富的词形变化,特别是内部
屈折;一个语法形式可表示多个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可用多个词形变化表示;词根与词尾结合紧,一般不能分离而各自。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属于屈折语。
(三)语法范畴 1、定义:语法意义的类别→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示出来的功能意义或关系意义的类别。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归类,是对语法意义的类别的概括,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 2、主要语法范畴:通过词的形态变化(综合性手段)表现出来的意义类别。性、数、格(名词、代词、[形容词]) 时、体、态、人称、式(动词) 级(形容词、副词)
(1)性:通过词(名词、代词等)的形态变化表现事物的性别特征。(2)数:通过名词、代词等的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量的特征。(3)格:表示名词、代词等同其他词的关系,最复杂的语法范畴。(4)时: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特征(5)体: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动作进行状态的特征。(6)态: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动作与主体的关系。(7)式: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明说话人对动作的主观态度。(8)人称: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动作行为与主体的关系。(9)级:通过形容词或副词的形态变化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程度差别。三级:原级、比较级(较高)、最高级(最高)。十、语义的内容:1、理性意义/概念意义/逻辑意义/指称意义/
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概括反映客观对象及其关系的本质属性而形成的一种意义。→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不涉及人的主观态度和评价(2)虚词有无理性意义 (3)理性意义与概念:理性意义不等于概念 2、语法意义:是对理性意义再概括而得到的类型意义以及根据该意义在语言中的作用再概括得到的功能义。特点:它不是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各类语言单位在组合搭配时表现出的语法作用和功能特点方面的内容。
3、附加意义: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它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的语义内容,通常体现语言单位的某种倾向、韵味、格调等方面的意义。常见的附加意义有:感情意义、形象意义和风格意义。
以上三大方面构成语义内容的整体。其中理性意义可以使我们认识语言;语法意义可以使我们理解语言;附加意义可以使我们运用语言;三者不仅统一表现于词义中,也表现于短语义、句义等静态语义单位中。
十一、1、义素分析法的提出20世纪40年代,丹麦语言学家叶姆斯列夫提出了义素分析的设想。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朗斯伯里、古德内夫受音位学区别性特征的启发,研究亲属词时提出了义素分析法。60年代,美国人卡兹、福德将义素分析法用来为生成转换语法提供语义特征,引起重视。
2、义素分析法的步骤:义素分析法是一种聚合分析,把一组义位在对比中分割成最小的对立成分,然后进行分析并描写语义的相互关系。
(1)明确分析对象,确定语义场,义素分析一般在相关义位中进行,确定相应的范围很重要。语义总场→子场→更小的子场→最小子场。确定最小子场是第一步。义素侧重的是词义之间的差别,义场侧重的是词义的共同点。
(2)比较分析:对各义位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和区别特征
(主要目的) (3)描写,语义学家提出“元语言” 理论:从人类认识结构中分解出来的语义成分,描述自然语言和人工符号。方法:直接把分析出的义素组合在一起,用[ ],用符号进行区分。也可通过图表和专用符号来表示。“骒马”: [-雄性]([+雌性])[+成年] 十二、文字的作用:1.突破了有声语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一发即逝的语言\"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扩大了语言交际的范围和效用。2.文字是人类积累知识的工具和传播科学的媒介。3.文字导致了书面语的产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对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4.文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是文化的活化石。 此外,文字的创制使人类的发展进程出现了质的飞跃,从此,人类才开始有自己的历史。如果说语言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本能生活方式,那么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 文字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3)
1. 第一阶段是由记事图画直接发展出来的象形的表意字,可以分成象形字和会意字两种情况:象形字是用和事物相似的图画来指称与该事物相关的语素或词;会意字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图画或指示符号来表达某个词。 2. 第二阶段是表意—表音字的出现。表意字、借表意字充当表音字(假借字)、兼用表意表音的字(形声字)。 由象形字和会意字构成的表意字有什么弱点? 一是这种由形知义的过程往往不是很准确的,有时候人们不一定知道象形字和表意字代表的是哪一个语素或词;二是语言中有很多虚词和意义抽象的词是很难象形会意的。
3、第三阶段:纯表音文字。分为音节文字:记录语言中的音节。音位文字:记录语言中的音位。要想简化文字符号,必须走表音的道路。语言中的音位一般只有几十个;音位组合成的音节,为数也有一定的。如果能用恰当的形体记录语言中的音,就可以大大简化文字体系。
十三、语言发展的特点: 1.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渐变性:语言的发展不是突变的、式的,而是一个逐渐变化、潜移默化的过程。语言渐变原因:◇1、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要保持稳定,不允许发生式的剧变,否则就难以实现交际的任务。◇2、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又促使语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
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1)语言内部各要素的发展差异,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发展变化最快,而语音和语法发展变化则相对较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2)语言外部各要素的发展差异,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在有的地区发生变化,在有的地区则不发生变化,在有的地区是这样变化,在有的地区则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原因:1、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对社会的反应也最为灵敏。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等,这些随时都会在词汇中反映出来,表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发展变化等。2、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反映在语言发展变化上,就出现了不平衡性现象。3、社会成员的分工,也使得语言发展出现不平衡性,有的阶层或社团使用这样的词语,有的阶层或社团使用那样的词语,结果就形成了社会方言。
语言分化:一种语言内部分成几种不同的方言,或者这些方言进而
分成几种不同的语言,这种现象,叫做语言分化。语言分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地域性分化:即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在地域上逐渐分化为若干个相对或完全的社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从而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方言”。
一种是社群性的分化:即一个社会内部因所处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化程度以及所属的性别、职业等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导致语言的社群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社会方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成员聚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而产生的。例:行业用语、科学技术术语、阶级习惯语、黑话等。
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在地域上的反映。如现代汉语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七大方言。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词汇上也有不少差别,语法差别较小。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区别:(1)地域方言有不同于其他地域方言及标准语的、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社会方言不具备同自己所属的地域方言或者标准语的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而主要是同地域方言和标准语在词汇上有所不同。(2)在发展趋势方面,地域方言又可能发展为亲属语言,而社会方言则不可能。 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了解):1、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2、民族共同语并不等于基础方言。 3、共同语以某一种方言作为基础方言,但并不排斥其它方言,在其发展过程中还要不停地从别的方言中吸收一些有用的成分来充实、丰富自己,使之变得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交际需要。4、民族共同语确立以后,方言的进一步分化就要受到。作为地区性交际语言,方言的发展逐渐向共同语靠近,其作用将越来越小。
“洋泾浜”(皮钦语)定义:洋泾浜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是当地人和外来殖民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世界上现存最有活力的洋泾浜,是新几内亚的“皮钦”(Tok Pisin)语。
洋泾浜的共同特点:①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②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③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混合语——克里奥耳语: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被社会采用为唯一的交际工具,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并逐步扩大词汇,严密语法,丰富发展为混合语。 洋泾浜与混合语共同特点:都是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一种语言远渡 重洋,立足异域,作为特殊语言或者使用于有限的范围,或者落户生根。不同:社会功能不同。洋泾浜使用场合有限,不作为 母语传授给下一代,社会环境改变就会自动消失,不是正式的语言。混合语是洋泾浜的升格,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 代,成为某个语言社团的唯一的交际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