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省无锡市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综合练习

来源:爱go旅游网
江苏省无锡市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综合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 基础运用 (共11题;共19分)

1. (3分) 请认真听录音朗读短文两遍,然后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请根据录音内容判断对错。

①胡萝卜笔是我最喜欢的一支笔。

②胡萝卜笔是妈妈送给我的。

③我认为这支笔非常有趣,因为它高兴会爆墨,生气会写不出字。

(2) 我最喜欢的这支笔,长什么样呢?( )

A . 它有一顶嫩绿的头发,一件橙色的衣服,还有一只橙色的鞋子。

B . 它有一顶深绿的头发,一件黄色的衣服,还有一只绿色的鞋子。

C . 它有一顶嫩绿的头发,一件橙色的衣服,还有一只绿色的鞋子。

第 1 页 共 12 页

(3) 你最心爱的文具是什么?请你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它的外形。

2. (1分) 照样子写词语。

①白雪皑皑 ________ ________

②感受感受 ________ ________

3. (1分) 选择说法正确的。( )

A . “风景旧曾谙”的“曾”是多音字。

B . “玩赏”和“游览”意思相近。

C . “变化多端”的“端”的词义是:项目。

D .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缩写成“我攀登过泰山,游览过香山”,这是错的。

4. (1分) 下列句子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我在原野上摇拽,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B .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C .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嗽、歌唱。 第 2 页 共 12 页

D . 我从不孤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5. (1分) 为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并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唯一的选择。( )

A . 舞台上或电影、电视剧里的布景。放在后面,衬托前景。

B . 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C . 指背后倚仗的力量。

6. (1分) 与句子“海上日出不是伟大的奇观吗?”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这样说过。

B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 那蔺相如是甚等样人,怎能与老夫相提并论?

D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 (1分) (2019六上·宁波期末) 下面句子中破折号作用和其他几句不同的一句是( A . 他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B . 这本书----高尔基的《童年》真让我着迷。

第 3 页 共 12 页

C .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D .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8. (1分) 看拼音写汉字。

wèi hè yí huò zōng jì

________劳 仙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wǔ chén yāng yàn wù bì

文________ 大________ ________歌 ________ ________暑

9. (1分) (2017四上·单县月考)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写一段话。

________过人 阴晴________ 桃李________ ________惊人

________有条 悲欢________ ________有人 文思________

10. (7分) 把诗句补充完整。

(1) 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白居易《暮江吟》)

(2) 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3) 梅须逊雪三分白,________。(卢钺《雪梅》)

第 4 页 共 12 页

(4) 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王昌龄《出塞》)

11. (1分)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二、 阅读理解 (共3题;共12分)

12. (5分) 阅读欣赏。

风滚草的坚持

程刚

每当秋季来临时,非洲大草原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草球在滚动,这便是被人们称为草原“流浪汉”的风滚草。那么,这些草原上的“流浪汉”为什么要到处滚动呢?植物学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这些“旅行家”是借助滚动来传播种子。风滚草果实开口的地方长着密密的茸毛,种子不可能一下子都撒播出去,只有在滚动中受到震动,才能掉出几粒来。那么,它们是怎么实现滚动的呢?原来,每到秋天时,它的枝条便向内卷曲(qū qǔ),使整个植物体变为球形,茎的基部在靠近地面处也变得很(坚硬 脆弱),经大风一吹或被动物一碰,靠近地面的茎便被折断,植物体脱离根部而随风在草原上滚动。

一位植物学家对此很感兴趣,他想试一下,如果风滚草不能实现滚动,能否有办法传播种子呢?他做了一个实验。他用套管把风滚草枝条束缚住,不让它弯曲,然后观察它的变化。不久,他便发现一个现象:风滚草枝条因为不能弯曲,便努力向外生长,当超出套管的束缚时,它便开始弯曲,科学家又拿套管继续束缚枝条,枝条便继续向外生长……就这样,风滚草坚持超越束缚,时刻准备弯曲。更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测试,风滚草脆弱的地方已不在茎的基部,而是在每一截套管的顶端。科学家断定,这是风滚草为了支撑枝条持续生长,又要时刻准备折断所做的自我调整……

第 5 页 共 12 页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风滚草努力超越束缚,时刻准备折断。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多少人能一直坚持改变自己、超越自我呢?

(1)

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词语或读音。

卷曲________(qū qǔ) 变得很________(坚硬 脆弱)

(2)

植物学家揭开了________的奥秘——原来是风滚草________,因为风滚草果实开口处长满________,只有受到________,才能________。

(3)

就这样,风滚草坚持超越束缚,时刻准备弯曲。”其中“就这样”究竟是怎样?

(4)

读了短文,我明白了风滚草“坚持”的是________。从中,我明白了________。

13. (6分) (2018四上·鄂托克旗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

第 6 页 共 12 页

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①“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________。

②“静静地”看出周恩来________。

③“铿锵有力”是指________。

第 7 页 共 12 页

(2) 本文中的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是________段,起到________的作用。

(3)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4)

朗读第7自然段是,应该这样读________

A . 魏校长受到感染,读出佩服和赞叹的语气。 B . 魏校长吃惊,要读出惊讶和疑惑的语气。

(5) 作为青少年一代的我们,读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写下来。

(6) 周恩来小小年纪就立下了这样远大志向,后来为此而努力,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真是________。(格言)

14. (1分) 这个学期的推荐阅读书目有《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夏洛的网》(《中国寓言故事》)《森林报》等。选择你最喜爱的一本,并简单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三、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15. (1分) (2018三上·鄂托克旗期末) 这次习作编一个童话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以是动、植物之间的故事,也可以是桌椅板凳之间的故事,还可以是其他事物。题目自拟。

提示:①给文章起个合适的题目。②表达流畅,字迹工整,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第 8 页 共 12 页

参考答案

一、 基础运用 (共11题;共19分)

1-1、

1-2、

1-3、

2-1、

3-1、

4-1、

5-1、

6-1、

7-1、

第 9 页 共 12 页

8-1、

9-1、

10-1、10-2、10-3、10-4、

第 10 页 共 12 页

11-1、

二、 阅读理解 (共3题;共12分)

12-1、

12-2、

12-3、

12-4、

13-1、

13-2、

第 11 页 共 12 页

13-3、13-4、

13-5、

13-6、

14-1、

三、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15-1、

第 12 页 共 1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