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初中物理”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介绍)
沈泽军 沫河口中心学校
各位专家、同行你们好!
今天我想介绍的内容是: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已颁布多年,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对课堂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大胆的尝试,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现介绍给大家,供同行们商榷。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先教后学” ,即在课堂上教师以讲为主,教师的讲授、启发、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等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但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实验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的演示或学生的验证性的分组实验,这样学生被动的学,没有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学生早已不能满足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学生要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过程。因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事在必行。
二、新的教学理念在教用时存在困惑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改革中,有的教师为实现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了创造性教学和探究性教学活动的设计,但课堂教学实施时,由于学生的思维发散,使时间难以控制,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等问题;另外物理课的周课时偏少,也是探究型教学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严重困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实施效益。
三、“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先预习后展示,即“先学而后教”,
每堂课都不要先讲,而是让学生课外(有一定价值的探究实验设置在课堂上)在“预习提示”的指导下自学。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
我们的实施过程是:
每节课前,首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编制“预习提示”,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1、教材中的“想想议议”、“科学世界”和“STS”主要以思考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性的指导,有的附加一定的指导性提示,确保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正常的进行阅读;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探究”和“演示”等,可让学生利用身边物品自制仪器,课外活动时间去实验、探究。或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换成可利用身边物品去观察和探究的实验,而课本上的实验变换成猜想、解释与讨论性的实验,这样整合教材,提高教材的可使用性。对于一些典型的实验探究问题,学生课前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实验设计等环节,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与思考,真正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也消除了探究型教学影响进度的顾虑。
3、教材中的练习,原则上由学生预习后完成,这是一个创举,也是有难度的,但若对不同难度的试题进行相应的提示,学生完全可以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
对于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疑惑,或有什么新的发现,建议学生记录下来供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课堂展示学生预习的情况,尽可能的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展示。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按“预习提示”的设置逐一展示的过程,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大多让学生讲解实验方案,展示其过程,总结实验结论。在展示和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通过探究的“切磋”、学具制作技巧的“展示”,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激发了学生对探究的再次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真正的导演,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语言表达能力,满足了学生的自豪感,增强了
第 2 页 共 3 页
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材中的练习题,我大多采用学生作业展示或师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当堂处理练习。课前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知识,所以教师真正讲解的东西不是太多,这样一节课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4、“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感言:
“预习—展示”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之初,备受同行的质疑,实质上反映了以发展为价值趋向的现代教学文化,和以接受为价值趋向的传统教学文化的冲突。因此,教学设计时,必须简化教,必须放弃“包办”,将原来教的内容“下放”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去教,随堂的点拨,有些内容学生间互教互学,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了些合作,融洽了师生关系,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创设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的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成功学习的体验,激发其自信心、成就感和学习欲,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最后我想说的是)
我们认为,现在的新课程实施中的最大问题,不是教师有没有能力去实施,而是从思想上有没有认识新课程的意义,愿不愿意去实施。希望对 “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有兴趣的同行们,可以与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交流,加入我们的研究行列,与我们一起让新课程的春风使教育大地花香满园。
第 3 页 共 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