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碳达峰、碳中和视角下上海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爱go旅游网
2021年第6期·金融

碳达峰、碳中和视角下

上海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李海棠,周冯琦,尚勇敏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上海 200020)

[摘要]绿色金融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监管、绿色金融法规政策和绿色金融科技分别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加速实现提供资金供给、风险管控、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上海致力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尽管在金融监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投资管理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绿色金融发展仍有较大潜力亟待释放。为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上海可从建立全球碳金融中心、强化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作用、引领长三角绿色金融一体化以及推进绿色金融数字化等方面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加速实现。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上海;碳金融

[中图分类号] F027 F1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4211(2021)06-0061-15一、引言

绿色金融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在实现《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及《巴黎协定》气候变化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积极开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并推行绿色金融产品发展与创新。近年来,随着上海绿色经济的大力发展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上海也更加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完善。2021年8月24日,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以力争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10月19日,发布首份绿色金融专门文件——《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可见,绿色金融对于我国及上海“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绿色金融受到国内外学者诸多研究和关注,学者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了研究:(1)绿色金融的概念内涵研究,学术界对于绿色金融内涵尚无统一定论,但形成

[收稿日期] 2021-06-11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重点项目“碳中和视角下上海碳交易制度创新研究——以海岸带蓝色碳汇为视角(项目编号:21692194600)”;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推进上海建立市

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8EFX011)”

[作者简介]李海棠,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方向: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与政策。周冯琦,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尚勇敏,上海社

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方向:区域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061

062

2021年第6期·金融

了可持续金融、气候金融、碳金融等相似的概念。其中,可持续金融着眼于金融如何与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相互作用(Schoenmaker, 2018;Львова et al., 2019;Wang, 2019);气候金融指在《巴黎协定》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资金援助机制(Buchner et al., 2013;Hourcade et al., 2021);碳金融指与碳排放权交易有关的金融市场(Heubaum, 2021;Semieniuk et al., 2021;Bridge et al., 2020)。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有效利用能源提供金融服务。总之,绿色金融指所有形式的投融资均需考虑环境影响并增强环境可持续性(Cui, 2020;Cigu E, 2020;杨涛和杜晓宇, 2021),并通过规范监管、财政激励等措施、促进公共投资决策等使其更符合绿色发展目标(刘春彦和邵律,2017;LEE J W., 2020;戴志远,2021)。(2)绿色金融标准研究,指通过定义什么是“绿色”、如何评估项目的“绿色风险”、或如何报告绿色投资的影响(Sachs et al.,2019),将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马中等,2019),为绿色金融发展和运行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并符合本地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的方法学(Nedopil, 2021)。除绿色项目、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有明确界定标准外,所有消费品、建筑物、制造过程的绿色化程度也应明确界定,以促使绿色金融为其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马俊,2021)。(3)绿色金融推动碳中和研究,绿色金融通过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等机制推动碳中和发展(蓝虹,2021),应从“碳中和”的宏观和微观意义及国际格局演变,为中国“碳中和”实施路径作出规划(王文,2021)。有学者认为,绿色金融标准的完善、碳排放信息的披露、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应对、多元金融主体的参与、问责机制的健全等将有助于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马骏,2021;气候政策倡议委员会,2021)。也有学者关注到碳金融法律属性、风险识别和定价机制是碳金融的重要内容,对于碳中和也起着重要作用(涂永前,2012;王遥和王文涛,2014;郑宇花,2016)。还有学者关注到绿色金融科技为推动碳中和实现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创新有可能加速资本流向更可持续的经济技术,有助于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Nassiry,2018; 杜晓丽等,2020)。

尽管目前研究非常广泛,但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显不足:绿色金融产品有待丰富、学术理论体系亟需拓展、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完善、制度法规“刚性约束”还需加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监管、科技、人才和投资管理等方面具有发展绿色金融得天独厚的优势,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也纷纷开花结果,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上海绿色金融在产品供给、监管机制、政策法规完善及科技支持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基于此,本文拟探讨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作用机制,并以上海为例,分析“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期为绿色金融支持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双碳”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杨解君,2021;白暴力,2021)。作为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绿色金融可有效引导资金流向资源节约和环保型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Su, 2019; Ding, 2019)。同时,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严格的绿色金融监管、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法规、智能的绿色金融科技等促使上海“双碳”目标的加速实现。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碳达峰、碳中和视角下上海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绿色金融产品支撑“双碳”发展融资需求

绿色金融的核心是金融机构借助成熟的金融产品,向绿色低碳、资源高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提供多元资金支持(Wang&Qiang,2016)。绿色金融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及碳金融等品种(Lv C, et al., 2021; 王遥等, 2021)。种类多样的绿色金融产品,有利于资金更好地流入绿色低碳产业,达到环境与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绿色信贷作为主要的绿色金融工具之一,通过加强监管和提升绿色再贷款激励等措施促使金融机构资金流向绿色低碳产业,激励其降低能耗、节约资源(Kerr,2020)。根据同花顺数据库,截至2021年9月,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达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位居世界第一(见图1);绿色债券是在普通债券功能的基础上纳入绿色效益因素,以推动募集资金最终投向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2021年4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在统一绿色标准、提供项目指引、与国际接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截至2021年9月,我国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超过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绿色基金以有效集合社会分散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进入环保领域,利用民间力量促进低碳发展。我国自2010年发行第一只绿色基金以来,其规模不但扩大。根据Wind数据库,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基金累计发行908只(见图2);绿色保险是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提高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我国绿色保险涉及清洁能源、城市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等领域,截至2020年末,我国保险行业提供的绿色保险保额达到18.3万亿元,绿色保险投资余额达5615亿元(KPMG,2021)。碳交易作为一种极具成本效益的碳定价政策工具,可通过碳配额、CER、碳债券、碳基金、碳抵押、碳掉期等衍生品交易为主的“碳金融”,助力企业减排,并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杨磊,2018; World Bank, 2021)。根据Wind数据库,截至2021年8月底,全国各大碳市场配额交易累计总成交量为36976万吨,累计总成交额为85.65亿元。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截至2021年11月1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703.01万吨,累计成交额11.93亿元。碳配额现货交易量是同期欧盟碳市场的4倍,韩国碳市场的18倍,位于全球碳市场首位(宋薇萍等,2021)。

图1 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及同比增长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063

064

2021年第6期·金融

图2 绿色基金累计发行数量及增长率

目前尽管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就显著,但是距离“碳中和”目标实现,仍有很大资金缺口。根据多家机构测算,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所需资金超过百万亿元人民币(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2020;马俊,2021;潘家华,2021)。因此,亟需绿色金融产品提供更多支持。

(二)绿色金融监管为“双碳”提供良好金融环境

推进“双碳”目标的进程本身存在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严格的绿色金融监管框架提供稳定、良好的资金支持和金融环境。“双碳”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转型,而以工业为主的实体产业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主体。企业在落实碳减排任务时,会遇到各种信用风险和碳市场的运行风险。例如,在绿色项目申请前期,容易出现通过伪造绿色项目数据、隐瞒环境污染责任、虚构财务报表而出现的“漂绿”企业和项目。这种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另外,由于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的筹资用途不清晰,导致更多不具有绿色属性的债券通过“漂绿”行为进入绿色债券市场,背离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初衷。此外,在碳交易市场中,也存在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等市场滥用的风险问题。

绿色金融发展依赖于稳健的监管框架,有效的绿色金融监管制度将避免信息不对称及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例如,可通过央行对货币、信贷和金融体系的监管,降低金融风险,以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国际层面,各国央行就绿色金融采取集体行动,以阻止银行向气候不友好企业提供贷款(Christina, 2021)。各国央行还定期从多方面检查和评估商业银行,以确保其安全运行。例如,瑞典央行由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某些地区的高排放而将其政府债券抛售。国内层面,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监管委员会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组成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积极应对环境风险,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步伐进行监督和协调,共同促进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此外,国内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国际银行业监管组织,从绿色金融统计与评估、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等方面对绿色金融监管做出明确规定(见表1),力争为全球“碳中和”提供资金领域的风险管控。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碳达峰、碳中和视角下上海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表1 国内外绿色金融监管措施对比

国内银行业监管机构

国际银行业监管组织

2012年,中国银保监会使用绿色信用统计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参与发起成立金融体绿色金表,收集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活动相关的系绿化网络(NGFS),纳入微观审慎监管和融统计贷款数据以及银行贷款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宏观金融评估;2020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评估

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绿色统计系统,员会(BCBS)制定一系列与气候变化有关收集24家中国主要银行的绿色贷款数据。的金融风险倡议,对委员会成员的监管进行评估。

2015年,央行发布第一部《绿色债券认可项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投行共同发起目目录》及绿色债券发行管理法规;2019

成立国际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重点推动绿色金年,发改委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阐全球绿色金融标准趋同等;2020年,欧盟发融标准明绿色产业范围;2021年,央行、发改委和布《欧洲可持续分类法》,为可持续经济活制定证监会共同发布修订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

动建立欧盟分类体系;2021年,启动欧盟可目录》,将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项目删持续金融行动计划,将ESG纳入欧洲金融体除。系。

2020年,《中国银行“十四五”绿色金融

气候风规划》提出,在2021年底前完成对部分棕2021年,欧洲央行对欧元体系部分银行进行险压力色行业信贷资产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在气候压力测试,并宣布将在2022年上半年对测试“十四五”期间完成对主要棕色行业的气候

欧元体系银行的准备工作及气候压力测试进风险压力测试。

行全面审查。

(三)绿色金融政策助力“双碳”制度体系完善

绿色金融旨在促进资本融资的环境效应,协助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其中,政府政策支持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现有金融工具改革创新,探索绿色融资的可行途径。例如,欧洲的“地方联合融资机制”(SPFM),便是绿色金融的一大创新。该机制将成员的财务需求汇总到一个集合融资机构(PFA)中,然后发行债券并将收益分配给其成员以满足地方融资需求。大多数SPFM需要依法建立一个具有透明治理结构和流程的特殊载体(SPV),通过准备金账户、政府间金融转移和拦截、部分信用担保、首次损失补贴等实现信用增级(Nassiry,2018)。二是现有财政收入管理和分配政策改革,即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方向。相关主体可以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衍生品,改变项目期限结构,通过改善绿色金融市场活动,直接提高相关投资的流动性和效率,而政策保障不可或缺。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并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见表2)。

此外,担保贴息也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与直接补贴相比,担保贴息能以更少的财政投入带动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环保项目。2021年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即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央行申请再贷款,利率为1.75%。央行通过这种“先贷后借”并获得较低利率的“贴息”机制,激励金融机构投入更多资金转向绿色、低碳领域。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065

066

2021年第6期·金融

表2 中国发布有关绿色金融领域的重要政策文件梳理

时间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

2015.04《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2015.09《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从国家战略角度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

2016.08《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纲领性文件,对绿色金融体系作出总体规划。2020.10《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纳入绿色基金PPP模式、规定强制信息披露机见》

制,以更好助推绿色低碳发展。

2021.02《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国际绿色金融标准趋同,有序推进绿色金融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市场双向开放。2021.10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出台气候投融资综合配皮书套政策,统筹推进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

(四)绿色金融科技为“双碳”提供技术支持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蕴含巨大技术创新活力,为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快速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绿色金融科技,也称“新的金融技术”,如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可在《巴黎协议》框架内为中小企业解锁绿色融资,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区块链应用,可再生能源、分散电力市场、碳信贷和气候金融的区块链案例,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等。绿色金融科技在推动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作用显著。

首先,绿色金融科技有利于推动现有经济模式转型和创新。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创新有可能加速资本流向更可持续的经济技术,以及绿色债券等满足投资者可持续投资风险回报要求的金融工具,将有助于实现全球碳减排政策目标(Nassiry,2018)。例如,可以通过智能制造和其他绿色管理流程促进清洁生产,加速中国向新的绿色金融体系转型。其次,金融科技有利于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绿色金融效率。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主要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研发ESG风险识别与定价的绿色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可以扩大金融机构的服务边界、改进服务方式,在提高金融效率、降低风险的同时,为金融相关领域各行业注入巨大动力。例如,“蚂蚁森林”是金融科技平台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绿色金融项目的典范。最后,金融科技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绿色金融数据可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或者运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特征提高对资金的高效管理。人工智能也被用来帮助提高碳信用市场的透明度。例如,S&P Global Platts正在开发一系列人工智能驱动的碳指数,以提高碳信用带来的协同效益的透明度,让市场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其碳交易市场价值。

三、“双碳”目标下上海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30)排名中位居前列,上海绿色金融各领域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碳达峰、碳中和视角下上海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双碳”目标下上海绿色金融发展现状1.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上海由于优越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创新力不断提升。首先,绿色信贷融资形式创新,包括能效融资创新、清洁能源融资创新、排放权融资创新以及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例如,上海银行分别于2020年7月和2021年11月,发布《绿色金融行动方案》及其2.0版本,设立200亿绿色信贷额度、发布“产业绿贷金融创新平台”。其次,上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持续发展。近年来,上海为推动绿色债券的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根据同花顺数据库,截至2021年11月,上海辖区内共有12个发行人发行36只绿色债券,累计绿色债券余额为11079.4亿元(见图3)。同时,“国家级基金”助力上海绿色基金发展,在土壤修复、环境监测以及清洁能源等绿色节能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方面卓有成效,仅2020年评价周期内,上海绿色基金新增10只,位列全国第三。最后,上海碳交易市场发展全国领先。二级市场总成交量名列前茅,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交量稳居全国第一。根据《上海碳市场报告2020》,上海2020年CCER交易量和历年CCER累计交易量,分别占全国各大碳交易市场的41%和33%,均领跑全国,并连续六年位稳居全国首位。上海碳交易试点特色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例如,发布全球首个综合性的碳管理体系标准——《碳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助力企业开展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二是控制总量,优化配额分配方法。建立明确的总量控制制度,适时公布配额总量目标,采用历史强度法或基准线法开展分配;三是公开透明,强调数据基础有效,在保障基础数据的同时,遵循市场规律,形成公开市场价格。

图3 上海历年绿色债券余额

2.绿色金融风险监管防范能力提升

绿色金融监管的完善,对于培育绿色金融市场意义重大。上市企业通过引入《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披露ESG信息等措施,以完善自身环境和社会风险防控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对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需要政府实施,包括改善所有资产类别和金融服务的信息统计和数据披露,为绿色金融及相关机构的业务评估与未来政策修订提供数据支持。例如,上海发布的《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067

068

2021年第6期·金融

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建立金融市场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机制”,并注重对企业ESG披露的引导和监督。在绿色债券的发行中,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机构注重加强对企业绿色债券的管理并监督募集资金流向,帮助投资者深入了解项目的绿色等级、信息披露真实性、环境效益以及产业政策符合性,提高绿色债券公信力。同时,募集资金投向符合绿色标准。上海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投向“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等项目。这些项目既有长期而稳定的现金流入和清晰的预期收益,又有可预期的环境效益,做到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兼顾。

3.绿色金融区域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绿色金融是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上海作为重要枢纽和国际金融中心,一直致力于发挥自身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进程,助力“双碳”目标加速实现。目前,绿色金融已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取得一定进展(见表3)。一是碳金融创新。2021年4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牵头完成长三角地区首笔碳配额质押融资。该笔业务是长三角地区首笔以碳排放权质押作为增信措施的贷款。二是绿色保险创新实践。比如:推广“保险+服务+监管+信贷”的“环责险”之“湖州模式”;提出“保险+服务+补偿”的“生态环境绿色保险”之“宁波模式”;以及交通银行推出的探索长三角区域内共同投保绿色保险的“区内通赔模式”。三是上海推动长三角数据平台一体化及相关指数评价标准。例如,支持淀山湖、元荡、汾湖、太浦河等重要水体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会展及零碳采购平台、绿色数据中心等方面聚集。

表3 长三角绿色金融领域重要政策文件梳理

时间发布机关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银2020-02

保监会、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推动长三角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一外汇局和上海市政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体化建设,加快建立长三角绿色府

化发展的意见》项目库。长三角一体化示范2020-04

区执委会会同央行《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推进一体化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建上海总部等12个部发展示范区深化落实金融支持政设,鼓励绿色信贷发放及重大项门

策推进先行先试的若干举措》目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2020-07

上海市、江苏省、《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支持示范区发展各种绿色金融产浙江省人民政府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品,有效对接国家绿色发展基政策措施》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成绿色2021-11

体化发展示范区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先行区、气候投委会、央行上海总范区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融资和碳金融的实践区、绿色产业

和绿色金融发展的试验田。

4.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基础雄厚

绿色金融科技本身以“科技”为基础,其宗旨是推动金融转型升级,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金融科技对经济的潜在影响,诸多新技术将继续支持实现巴黎协议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碳达峰、碳中和视角下上海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根据2021年9月24日第3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上海虽然综合排名位居第六,但其金融科技排名连续5届位居前三(见表4)。此外,上海在推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也成效显著。自2019年10月,上海市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以来,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出台《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指导意见》,提升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质效。二是增强金融科技服务绿色金融能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支付标记化等技术为提升绿色金融数据支出和服务效能提供了保障。三是完善风险监测评估体系。例如,上海票据交易所采用大数据技术架构,实现海量绿色金融交易数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表4 上海在近5期GFCI中金融科技指数排名

城市GFCI 30

GFCI 29

GFCI 28

GFCI 27

GFCI 26

纽约11113上海2

2

3

3

2

伦敦

3

5

4

4

4

(二)“双碳”目标下上海绿色金融发展仍有提升空间

上海在加速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绿色金融建设和发展也应走在国际前列。尽管上海绿色金融发展为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与低碳经济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对标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设以及结合上海本身拥有的金融发展优势,上海绿色金融发展潜力仍有待全面释放。根据全球绿色金融指数(GGFI)排名,上海未能进入前十名。虽然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位列全球前列,但是绿色金融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1.碳金融市场全球化仍有差距

随着2021年全国碳市场的正式运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上海在金融监管、科技、人才和投资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碳金融及其衍生品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上海建立全球碳金融中心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MRV体系不完善,具体执行方法和流程有待提升。二是碳交易配额总量控制有待收紧。配额总量的多寡决定了配额的稀缺性,也影响碳价的高低。较宽松的总量设置,导致碳交易活跃度不足,使碳价较低。2020年上海配额现货交易平均成交价为40.31元/吨,与欧洲碳市场接近40欧元/吨的价格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碳交易配额分配机制不完善。2020年8月,上海碳市场进行了首次配额拍卖发放,总量200万吨。较低的有偿分配比例,难以吸引更多主体参与碳交易。2020年,上海碳交易市场主体共197家,其中投资机构和纳管企业分别为79家和118家,交易量分别占2020年度总成交量的76.86%和19.11%。四是上海碳金融产品单一,以现货交易为主。虽然上海近年来在碳交易产品方面有所创新,也进行了碳配额远期产品交易的探索,但累计交易量相对较少。而碳远期等碳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在提高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增强市场流动性、平抑价格波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绿色金融监管机制仍需加强

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无论是披露方法、披露内容还是强制程度,都与国外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我国《绿色信贷指引》以及上海绿色信贷相关政策中对绿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069

070

2021年第6期·金融

色信贷业务的披露要求大多只是笼统描述,缺乏定量披露方法及系统化指标设计,且披露自愿性较强、约束力较弱。二是对于绿色信贷的国际通行准则——赤道原则,上海目前并未有金融机构加入。赤道原则对金融机构的交易数量、交易类型及相关数据信息披露设定了具体披露方法。截至2021年11月,已有38个国家或地区的126个金融机构以赤道原则作为绿色信贷的业务准则,中国有七家金融机构采用,尚无上海金融机构加入。三是有关ESG环境信息风险披露明显不足。根据Wind数据库,2019年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比例排名,上海位居十四,披露比例仅为15%,而且整个长三角区域披露社会责任、ESG相关报告的公司数量占比较低,江苏、浙江不足5%(见图4)。上海金融机构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还需加强。四是绿色金融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上海绿色债券市场虽然大部分主体公开募集资金投向,具有较高信用管理水平,但由于绿债分类标准不统一以及评价机制不完善,容易出现“漂绿”企业和项目。上海在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更应规范企业由于绿色项目运作周期较长、可能会对小规模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冲击,从而引发信用风险。

图4 2019年全国31个省份披露社会责任、ESG相关报告公司数量占比

3.缺乏协同掣肘绿色金融辐射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发挥金融机构多元、科创能力领先、人才资源集中等优势,辐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贡献上海金融力量。然而长三角区域在绿色金融发展上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缺乏顶层设计、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城市间定位差异较大等方面。具体而言,上海绿色金融发展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正式运行也为上海碳金融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上海银行业对绿色信贷风险监管卓有成效,但仍需提升低碳节能企业的投融资水平。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好,湖州市、衢州市又是国家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使其在市场构建和政策体系等方面发展较好,但其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江苏省绿色金融发展整体较快,省内政策设计也起步较早,绿色金融产品类型和发展方向相对明确,但绿色金融风险监管能力仍有待提高。安徽省绿色金融发展相对较慢,有关绿色金融发展的整体性措施相对较少,政策标准制定较为滞后。整体而言,长三角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仍然无法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相匹配。长三角各省市在绿色金融发展上的差异,主要由于区域立法缺失,政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碳达峰、碳中和视角下上海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策协同不足导致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政策激励措施、风险监管规制等领域都呈现高度“碎片化”,造成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在各城市间无法有效分工和准确定位,较低的一体化水平导致绿色金融难以高效服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进程。

4.绿色金融科技亟需加大支持

目前,虽然上海在城市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骄人成绩,但就科技发展与绿色金融融合领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目前大数据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实现真正的智能辅助绿色金融仍有较大空间。例如,在绿色基金领域,由于数据体量的不够广泛影响了实际收益。二是虽然区块链在上海热度很高,但是被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直接应用的成熟场景并不多。这可能也与我国证券业务主要在场内交易和结算有关,而真正与区块链技术相关的场外交易,在我国并未完全发展起来。三是技术滞后掣肘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虽然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主的金融科技可有效解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使传统上无法内生化的外部因素实现可计量、可定价,为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科技动力,但是交易数据的安全性、信息传输效率、买卖双方交易信息匹配等问题,也亟需运用新技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例如,就目前区块链技术而言,如果将其应用到绿色金融中,则需每一笔交易对各个阶段的所有节点进行验证,而目前的技术使得验证一次交易需要的时间较长,运行效率不高。四是法律监管框架的滞后,使得金融行业人工智能面临数据泄露、合法性不确定等风险。

四、“双碳”目标下推动上海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吸引金融投资者参与更低碳、绿色、环保的项目。与传统环境高污染项目相比,这些项目通常都存在风险高、盈利低且周期长的窘境。如何有效降低政府、公共机构和经济主体投资绿色项目的风险并增加绿色资产回报,以鼓励更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项目,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就上海而言,主要可从建立全球碳金融中心、建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推动长三角绿色金融一体化以及推进绿色金融数字化等方面着手。

(一)创新碳金融产品,建立全球碳金融中心

COP26通过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为如何建立全球性市场机制奠定基础。尽管仍然存在不足,但为全球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铺平了道路。上海应当抓住机遇,在争取碳金融产品创新的同时,努力建立全球碳金融中心。一是亟需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规则。例如,健全碳市场MRV管理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和盘点机制,以提高碳市场透明度和信誉度,保证碳交易的有效性和竞争性。二是提升拍卖等有偿分配比例,通过成本控制和排放控制设置拍卖价格上限和下限。同时,预留碳资产池,以防止在不确定性事件发生时碳价剧烈波动。三是开发碳金融衍生品,鼓励更多主体参与。例如,崇明岛具有丰富的林业和湿地碳汇资源,开发相关碳汇基金或者将碳汇纳入碳交易抵消机制,将极大推动崇明岛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碳中和示范区。四是加强碳金融风险管理。制定和完善碳金融交易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健全碳金融风范防范机制,完善对于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滥用市场行为的法律规制。在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碳金融活动的同时,加强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管理,逐步提升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071

072

2021年第6期·金融

(二)强化ESG监管,建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上海建立强制性、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制度势在必行。一是明确绿色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通过绿色金融政策、法律与制度设计,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骗补”和“滥发”的处罚和约束,通过绿色项目投融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针对社会资本发出绿色积极信号,使绿色金融活动内生化,从而避免“漂绿”风险。可借鉴美国《超级基金法》,明确贷款人的环境法律责任,督促银行等贷款机构对借款人的环境法律责任及可能的环境风险进行全面审核,规范环境污染潜在责任人制度;二是根据不同主体确定具体的绿色信息披露标准、内容与方法,制定详细的指标体系,拓宽绿色信息统计的深度与广度,提高绿色信息核心内容的强制性披露要求,为绿色信贷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强化ESG信息披露。通过加强ESG数据库建设、强制实施信息披露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关注企业ESG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可率先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起,银行业可以尽量完善地披露贷款客户的环境信息,以此倒逼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和ESG绿色信息披露制度。四是构建绿色信息披露主体间的协调机制,充分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综合性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平台,加强绿色信贷相关参与方的信息沟通。

(三)完善政策协同,推动长三角绿色金融一体化

上海应积极推动长三角政策法规协同,以推动长三角区域“双碳”目标的加速实现。一是加强对接,打造绿色项目库“长三角样本”。对实施绿色项目的主体进行持续跟踪、动态调整,对已申报的绿色项目提交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审,经评审后公开入库,保证信息上下沟通顺畅。二是研究制定长三角互认互通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借助上海金融中心优势,培育专业能力高、国际影响力大的第三方绿色认证机构,出具独立的“长三角绿色认证报告”,有效评价项目绿色效益,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市场。三是打造“绿色金融+区块链”的具有长三角特色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区块链”对绿色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以确保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项目的资金确实流向绿色产业,杜绝“漂绿”现象。四是增强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实力,合理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挥区域融合联动优势,推动长三角绿色金融一体化发展。例如,对于绿色债券而言,可以考虑在场外建立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统一的区块链交易市场,以打破地域限制,提高融资效率。五是探索长三角绿色金融区域立法。尽管区域立法是介于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之间的一种规范性文件,目前并不符合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但是基于《长江保护法》(第一部流域立法)的成功颁布,长三角绿色金融立法的探索实践也将指日可待。

(四)加深绿色金融技术,推进绿色金融数字化

绿色金融技术作为上海的显著优势,应积极探索并推动其与绿色金融的大力融合。一是加大区块链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技术创新。上海应积极支持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优势,为绿色金融投资决策和投后管理、交易定价、信息披露等提供支持。例如,就碳金融领域而言,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其去中心化、公开透明等特点,有望成为解决碳交易市场数据问题的新突破口。二是完善法规政策,推进数字技术与绿色金融领域深度融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监管能力。规范权利义务体系和风险责任承担机制,为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绿色金融提供法治保障。同时,监管机构应鼓励金融科技公司积极参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和环境保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碳达峰、碳中和视角下上海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护举措,同时也尽量减少金融科技公司的系统性风险。三是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资助等政策措施对科技企业参与绿色金融创新和研发提供大力支持,并通过与国际科技巨头签订协议的方式引进外部科技力量,助力上海绿色金融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四是建立全球绿色低碳技术转让银行,吸引更多绿色低碳投融资。2016年9月,由上海市开展先行先试的绿色技术银行进入正式建设阶段。上海可充分利用绿色技术信息、人才、金融等资源优势,将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与绿色技术银行进行充分对接,探索绿色技术成果转化投资模式和金融产品,增强资本市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Barbara Buchner et al., 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 The Global Landscape of Climate Finance[R]. CPI,2013.

[2]Bridge G, Bulkeley H, Langley P, et al. Pluralizing and problematizing carbon finance[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20, 44(4): 724-742.

[3]Christina P S. Central banks and climate change[J]. Vanderbilt Law Review, October, 2021.[4]Cigu E. The role of green finance.an overview [J]. European Finance, Business and Regulation EU-FIRE 2020, 2020: 657.

[5]Clements-Hunt, P, Finance: Supporting the transition to a global green economy[R].UNEP,2011.[6]Cui H, Wang R, Wang H. An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green finance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multi-agent game [J]. J Clean Prod.2020, 269:121799.

[7]Ding J.The relations study on green finance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 based on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model[C].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CECSD 2019).

[8]Heubaum H, Volz U. Carbon Finance[R].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21.

[9]Hourcade J C, Dasgupta D, Ghersi F. Accelerating the speed and scale of climate finance in the post-pandemic context[J]. Climate Policy, 2021: 1-15.

[10]Kerr T M, Avendano F. Green Loans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 Natural Resources & Envi-ronment, 2020, 35(2): 46-49.

[11]Lee J W. Green fin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e case of China[J]. The Journal of Asian Financ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20, 7(7): 577-586.

[12]Lv C, Bian B, Lee C C, et al. Regional gap and the trend of green finance development in China[J]. Energy Economics, 2021, 102: 105476.

[13]Nassiry D. The role of fintech in unlocking green finance: Policy insight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R]. ADBI Working Paper, 2018.

[14]Nedopil C, Dordi T, Weber O. The Nature of Global Green Finance Standards—Evolution, Differ-ences, and Three Models[J]. Sustainability 2021, 13:3723.

[15]Sachs J D, Woo W T, Yoshino N. Taghizadeh-Hesary, F. Why Is Green Finance Important? [R].ADBI, 2019.

[16]Semieniuk G, Campiglio E, Mercure J F, et al. Low‐carbon transition risks for finance[J]. Wiley In-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073

074

2021年第6期·金融

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limate Change, 2021, 12(1): e678.

[17]Schoenmaker D, Schramade W.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financ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18]Su R, Zhao X, Cheng H. Mechanism and path analysis of green finance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dustry [J]. J Financ Account,2019, 11:153–158.

[19]Wang J. Research on driving factors and progress of green finance development in China [J]. Econ Reform 2019, 05:136–142.

[20]Wang Y, Qiang Z. The role of green financ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wo aspects of market mechanism and policies [J]. Energy Procedia, 2016, 104: 311-316.

[21]World Bank. 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1[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2021.[22]Львова, Н. А., Дарушин, И. А., Воронова, Н. С., et al. Sustainable financ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C]//34th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Conference (IBIMA 2019):Proceedings of a meeting held 13-14 November 2019, Madrid, Spain. IBIMA, 2019: 9266-9273.

[23]白暴力,程艳敏,白瑞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及其实践指引——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J/OL].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11[2021-07-11].

[24]戴志远.绿色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N].中国城乡金融报,2021-06-02(A02).

[25]杜晓丽,梁开荣,李登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力行业碳减排奖惩及碳交易匹配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0,44(19):29-35.

[26]蓝虹.完善金融支持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机制[J].中国金融家,2021(06):75-77.[27]刘春彦,邵律.法律视角下绿色金融体系构建[J].上海经济,2017(02):113-117.[28]马骏.以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EB/OL].[2021-01-18]

[29]马中,周月秋,王文.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9)[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30]潘家华.零碳金融助力碳中和[J].北大金融评论,2021:08.

[31]宋薇萍,何奎.周小全: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2703万吨 是同期欧盟碳市场的4倍[N]上海证券报,2021-11-17.

[32]涂永前.碳金融的法律再造[J].中国社会科学,2012(03):95-113+207.

[33]王文,刘锦涛.“碳中和”逻辑下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J].当代金融研究,2021(01):18-26.

[34]王遥,王文涛.碳金融市场的风险识别和监管体系设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03):25-31.

[35]王遥,刘倩,黎峥等.中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36]王瑶,徐洪峰.中国绿色金融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

[37]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1):1-25.

[38]杨解君.实现碳中和的多元化路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2):14-25+111.

[39]杨涛、杜晓宇,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40]张承慧、谢孟哲.中国绿色金融(经验、路径与国际借鉴)[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41]郑宇花. 碳金融市场的定价与价格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碳达峰、碳中和视角下上海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reen Finance in Shangh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

Li Haitang, Zhou Fengqi, Shang Yongmin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200020)

Abstract: Green finance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achieving carbon peaks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 goals. Green financial products, green financial supervision, green financial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and green financial technology respectively provide capital supply,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acceleration of carbon peaks and carbon neutral goals. Shanghai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Although it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financial supervis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and investment management, there is still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to be released.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peaking of carb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carbon neutrality, Shanghai can unswervingly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stablishing a global carbon financial center, 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an international green finance hub, leading the integration of green fina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advancing the digitalization of green finance. , Vigorously develop green finance, and promote the accelerated realization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 goals.

Key words: Green finance;Carbon peak; Carbon neutral; Financial system;Shanghai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0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