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杠杆》这一课是第十一册第1课。属于简单机械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数据,并根据数据的分析,来得出杠杆的作用。同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发展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一、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并实验验证。
这部分的设计注重开放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设计实验,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通过大家的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就能总结出科学的方法,并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做,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只是个助手。 二、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数据,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方法及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格上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得出杠杆用力规律。学生在总结出规律的基础上,教师点拔一下,总结得出规律的方法。 三、课外延伸
小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不应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能发现的,所以在课后设计
了一个问题:“观察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杠杆》这一课是第十一册第1课。属于简单机械单元的第一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研究活动兴趣浓厚。《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仿做是没有难度的。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有层次地,有重点地,有目的地去进行探究实验,得到结论,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对杠杆的认识延伸拓展到对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存在着一定的思维跳跃,需要在教师的提示和发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 方法:采取探究式教学法。
媒体的使用:通过课件的使用,使学生获得形象直观的视觉享受,获取新知。
《杠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创造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理解杠杆的几个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力臂的画法 教学方法:引导、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瓶起子、瓶子、剪刀、纸、指甲剪、羊角起钉锤、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瓶起子、剪刀、指甲剪等实物,让一学生使用,其他学生观察 2、多媒体投影撬棒、跷跷板、抽水机模型。
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二、观察讨论,探究概念
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
1、杠杆:(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讨论:(1)生活中哪些物体在使用时也是杠杆?
(2)为什么杠杆必须是“硬”棒?杠杆必须是“直”的吗? 归纳:“硬”是指在力的作用下不变形。杠杆是硬棒,但硬棒不一定是杠杆。一根硬棒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力的作用,二是能绕固定点转动,二者缺一不可。
三、分析演示,形成能力
杠杆应用广泛,为了解其应用,我们应该熟悉几个杠杆的名词。 教师画图,介绍概念。规范地在示意图上标出三点、两力及两臂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0):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分析例题,归纳方法
例:找出下列各图中的杠杆,画出杠杆的示意图、并画出力臂。
( 图见幻灯片)在利用图中的例子抽象杠杆特征时,对图中每个例子画出杠杆示意图,即用一条直线、折线或曲线代表杠杆实物,用一个点(或一个小三角形的顶点)代表转动轴。
画力臂的方法: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四再标力臂 四、联系生活 迁移运用 出示练习:(见投影) 五、知识拓展,回归生活
1、请同学们找出指甲剪上有几个杠杆?并画出五要素。 2、请同学们找出人身上的杠杆。 六、回顾小结,交流收获
师:请谈一谈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1)获得哪些知识技能,解决了哪些问题。(2)有怎样的情感体验,经
历怎样的探究过程。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杠杆。 生2:我知道了硬棒成为杠杆的条件。 生3:我知道了杠杆的五要素。 生4:我学会了画力臂
生5:我知道了原来生活中有许多的物理知识,我今后学习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
生6:我知道了物理是有用的,我一定要认真学习物理知识,来为我们生活服务
师:这几位同学上课很认真,归纳得很全面。请同学们下去后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杠杆 画力臂的方法: 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一、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四再标力臂 棒就叫做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 例:
课后反思:总之,本节课把学习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模拟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通过亲历感受,达到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让学生从一个个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用具,经过思维,抽象出物理模型,再分析物理模型,探究出物理规律,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适应了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