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学评介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9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p.,2006 No.5 第5期 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学评介 郗浩丽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温尼科特是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领军人物,以其独特的儿童精神分析的理论 与实践研究著称于世。其主要的理论架构包括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以 及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分析性治疗强调了环境的作用、退行至依赖的治疗过程以及游戏治疗。然 而,应当看到温尼科特研究中也有明显的缺陷,他的理论不成体系且有诸多自相矛盾之处。很多研 究者质疑他在个体发展中对环境作用的过分强调,却看不到个体的责任表现于何处;父亲的地位在 其理论中是无足轻重的;儿童性欲的问题也没有得到确定的解释。 关键词: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促进性环境;真实自体;过渡现象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6)05—0092—06 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1896— 一1971)是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是著名的儿科医生和儿童精神分析师,他曾在帕 丁顿・格林儿童医院工作了40年,对近6万对母婴 进行了咨询,获得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以独具创造性 的理论与实践闻名于精神分析界。他在客体关系学 派中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客体关系学派是一 个松散的组织,除了在研究中均集中于儿童与母亲 的早期关系,集中于这种早期关系对塑造儿童内部 心理世界和以后的成人关系的作用之外,在各自的 、主要理论 (一)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 1.理论的起点 温尼科特有句名言:“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 ,也就是说, 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同时看到照顾他的母亲。 这是温尼科特思想的标志性语言,也是他理论的出 发点。弗洛伊德在自己的工作中很少注意到养育配 对与婴儿护理的细节;克莱因在母婴关系的框架内 理论上各有侧重,在观点上时有分歧和争论。温尼 科特的研究关注的是早期的有利环境对儿童人格发 展的重要性。 注重的是婴儿在爱与恨之间的冲突和内部幻想;温 尼科特则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他关注的是早 期的母婴关系中“够好的母亲”和“有利环境”对儿 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环境的影响使他和那些 更为关注儿童内心冲突的客体关系理论家们之间有 了显著的区别,使他的理论别具特色。 2.够好的母亲是温尼克特创造出来的“一个引 人注意的术语,用以描述为使婴儿获得良好生活的 开端而提供充分满足的父母的功能。”_2]7。在母婴关 系的早期发展阶段,够好的母亲充分提供婴儿所需 要的一切,她不仅认识到婴儿的本能需要,而且了解 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克莱因与安娜・ 弗洛伊德的冲突尖锐化,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分裂成 三部分:以克莱因为首的“克莱因学派”、以安娜为 首的“维也纳学派”以及温尼科特领导的“中间学 派”,由此在英国精神分析界形成了三“组”鼎立的 局面。温尼科特倡导的“中间学派”的宗旨是批判 性地评价另两个阵营的观点,选择最正确的观点以 丰富精神分析。 收稿日期:2006—06—1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BBO10509) 作者简介:郗浩丽(1973一),女,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生。 一9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他的创造性,尊重他的边界,依据儿童需要的变化进 行适应和改变。相反的,不够好的母亲不能提供婴 儿成长所需的必要的环境,婴儿不是感到被容纳,而 是体验到冲突。真正人格的核心——自发性和创造 性暂停发展了,只是适应性地顺从有缺陷的环境,人 格的发展围绕一个空壳进行。不够好的母亲没有提 供一个自我可在其中自由发展的心理空间,而是呈 现给婴儿一个他必须立即妥协和适应的世界,使其 过早地关心外在世界,被迫关注、处理外部世界的要 求,从而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限制和阻碍了内在心理 的发展。 3.如果有一个促进性环境,婴儿将在成熟的过 程中成长并取得成功。母亲是最早期的环境,够好 的母亲就是促进性环境。促进性环境的特征是对儿 童需要的适应,适应婴儿的需要和成熟的过程是母 亲的责任。她创造了一个容纳性的物理和心理的空 间,在其中婴儿受到保护却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保护。 需要母亲的时候她一定在,这是至关重要的,同样重 要的是,不被需要的时候她就后退。起初母亲完全 适应婴儿,然后逐步去除适应,鼓励儿童自己独立。 4.温尼科特用“母亲的首要工作”来表示那种 能使“够好的母亲”提供婴儿所需环境的心理状态 的特性,它的特点是从出生前到出生后数周之内的 全神贯注。母亲越来越从自己的主体性和对世界的 兴趣中退缩,越来越关注于婴儿的活动和活力。在 为婴儿提供促进性环境的时候,母亲自己的主体性、 自己的个人兴趣、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自己关心的东 西都退到背景中去了,她的运动、她的行为、她的存 在都是为了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母亲的首要工 作处于一种“高度敏感”状态,类似于一种对婴儿的 原初的、精神的认同。弗洛伊德和克莱因认为是内 在死本能所做的事情,温尼科特则认为是护理环境 的失败,在他看来,不关注的或者心不在焉的母亲是 婴儿持续成长过程的破坏者。母亲最初的母爱贯 注,提供了一种背景,使婴儿的本性开始自我显现; 使发展的倾向开始展开;使婴儿体验到自发性动作。 作为婴儿成长中介的母亲的持续性关怀“使婴儿开 始存在,开始具有经验;开始建立一个个人的自我, 开始驾驭本能,并克服生活中所有的困难。”“如果 母亲不能充分适应婴儿的需要;如果婴儿的要求是 对她自己需要的早熟的适应,那么真实感将不复存 在,而会出现一个虚假自体来掩饰真实自体、来服从 命令、来对刺激做出反应。”_3 (二)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 1.术语的产生 在临床上引起温尼科特巨大兴趣的不是精神分 析传统意义上的病理症状或性格畸形,他更多关心 的是个体主观体验的质量,如内在现实感,个体意义 感,自我体验的真实感,等等。他观察到很多病人, 他们不是被强烈冲突撕裂的人,或是被烦扰的症状 折磨的人,或是背负沉重抑郁和内疚的人,而是那些 行动或功能像个正常人但感觉不到自己像个人的 人。温尼科特用“虚假自体障碍”来表述这一心理 病理的特征。 这种心理病理是怎样产生的?温尼科特将成年 病人身上的虚假自体障碍和他在婴儿生命初始就观 察到的母婴之间的互动变化联系了起来。至关重要 的不是严重的剥夺,而是母亲对婴儿的需要做出的 反应的特性,是母亲对婴儿体验的“个性化”特征的 响应。他把婴儿最初几个月体验的质量看作人格发 展的关键,是早期母亲提供的环境决定了后来人格 发展的结果。温尼科特的观点是,虚假自体障碍是 “环境缺陷障碍” _1胡。 2.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 真实自体(true self)与虚假自体(false self)均 来自于婴儿与环境的互动。“够好的母亲满足婴儿 的全能感,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这种需求,她反复地 这样做。通过母亲对婴儿全能要求的执行,婴儿弱 小的自我获得了力量,一个真实自我开始具有生 命。”l4_1 一个不够好的母亲不能满足或提供给婴儿 全能感,婴儿的姿势、表情或态度可能反复地被忽视 和错过,相反,母亲给出自己的姿势、表情或态度,让 婴儿去顺从。这种婴儿方面的顺从,是虚假自体的 最早阶段的迹象,它出自母亲对婴儿需要的无力理 解。这种顺从,将导致婴儿与自己自发的、赋予生命 以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隔离状态。虚假自体会顺从 地按照环境的需要进行活动并建立虚假的关系。虚 假自体隐藏了真实自体,使其不能自然地活动。只 有真实自体才是自然的,能感到真实和真诚;虚假自 体表现的是不真实和无效,在关系中不能真诚地表 现。极端的虚假自体反映了发展的失败,将引发许 多严重的性格病症。 3.母亲的镜像作用 “母亲的作用就是将婴儿自己还给婴儿。当婴 儿看着母亲脸的时候,他可以在母亲的表情中看到 他自己,看到他的感觉。”l5 如果母亲正关注于其它 事情,那么当他看着她的时候,他将只能看到她的感 觉,他将不能从环境中找回他自己的某种东西。如 果母亲反应的是自己的情绪,如果母亲的脸因抑郁 的心境而变得僵硬,或者她反应的是自己的僵化的 一9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防御方式,那么,儿童就会被迫去感知和理解母亲的 心境,而他自己的感觉却得不到认识。至少是在儿 童自发动作的时候,如果他不被母亲看到,他就不能 感到自己存在。在温尼科特看来,被母亲看到就是 被认可,她反应中的认可构成了婴儿对自己的理解, 母亲是婴儿的真实自体的见证者。如果她违背了婴 儿的需要,而迫使他看她,那么她就伤害了婴儿,而 使真实自体趋于隐蔽。母亲是温尼科特意义上的精 神分析学家,她必须认可和反馈婴儿的姿态表情,如 果她有任何的拒斥,婴儿都必须服从她的反应。这 种服从策略就是虚假自体的组织,就是被强加的对 母亲需要的关注,使得婴儿的自体总是缺少某种本 质上属于原创性的东西。 (三)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 1.心理发展的新观点 温尼科特对客体关系理论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 提出了“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的概念,它们是指 在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之间所体验到的中间领域。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过渡客体’征服了整个分析 世界” 6 J。在1951年温尼科特发表《过渡客体与过 渡现象》的论文之前,精神分析的文献还从未表述 过介于内在和外在之间的空间。温尼科特经过与母 婴3O多年的工作,发现儿童是通过对他的第一个 “非我”对象,即他称为“过渡客体”的利用才最终达 到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终于提出了一个既非完全 主观、也非完全客观的“中间领域”的概念。 2.过渡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是儿童的第一 个“非我”所有物 Jl。婴儿在主观全能感中以为是 自己创造了欲望的客体,如乳房,并相信能完全控制 它。在根据客观现实组织的体验中,婴儿发现自己 必须去找出欲望的客体;并敏感地觉察到与客体的 分离和不同,感到缺少对它的控制。过渡客体被体 验为既非主观创造可控的,也非可发现和分离的,而 是在这两者之间。从对婴儿行为的研究中,温尼科 特认为客体是母亲乳房(儿童在环境中接触到的最 初和最重要的客体)的替代物。既不是内部对象也 不是主观对象,也不仅仅是外部对象,它存在于一个 中间领域,既有客体的外在现实(母亲的乳房)又有 儿童自己的主观性。这一中间地带既是主观的又是 客观的,并不排斥任何一方。一般的过渡客体是一 块柔软的毛毯、一块旧的衣服、一个玩具或一块尿布 等,这能让儿童保留母亲气味或有着同母亲的慰藉 相联系的特征。他拥有过渡客体并与之游戏,直到 他对它已不再需要而将其抛弃。 3.过渡现象(transitional phenomena)比过渡客 一94一 体包括得更全、更宽泛,属于体验的中间领域,即内 部现实和外部生活两者中间。过渡现象使儿童有可 能完成早期的基本转换,即从主观性到客观性、从与 母亲的融合到与她分离。过渡现象为内在世界和外 在世界提供了桥梁。包含在过渡现象中的有婴儿的 咿呀声、含糊不清的嘟哝、怪僻或者自己身体的一部 分(如大拇指)。通过咿呀声、嘟哝、怪僻或者抚弄 自己的身体等方式使睡觉时获得舒适感或者抵抗焦 虑与孤独,这些事情或者声音对儿童来说变得至关 重要。婴儿从全能的控制感过渡到被外界所控制, 儿童需要幻想一个中间的状态一部分是主观的,部 分是现实的状态。 4.含义的扩展 温尼科特在其后期的著作中,将过渡性体验扩 展到心理健康和创造性的领域中。过渡性体验成为 一个受保护的领域,其间创造性自体可以操作和游 戏;这也是艺术和文学产生的体验领域。如果一个 人主要生活在主观全能中,没有通往客观现实的途 径,那么他是自闭和自我关注的。如果一个人主要 生活在客观现实中,没有主观全能的根基,那么他是 受表面调节的,缺少激情和原创性。正是过渡领域 的含糊性使体验扎根于自体内部,同时又与他人的 世界产生了联系。他说,“如果我们是健康的,我们 正生活在中间区域、第三领域、过渡性空间里。依赖 于各自所处的文化,我们以不同的方式追逐兴 趣——读书、游戏、踢球、跳舞。” 8 由此,过渡现象 逐渐变得广泛,从母婴关系延伸到成人生活。这一 观点“扩展了对一些领域的理解,诸如游戏、艺术创 作、爱情、宗教情感、梦想;以及盲目崇拜、说谎、偷 窃、强烈情感的起源与丧失、药物依赖、强迫性仪式 等’’[7]6。 二、分析性治疗 (一)精神分析的情境 对于温尼科特来说,精神分析的情境不是纯粹 治疗性的,它首先是要提供一种适宜的环境,一种类 似于母爱护理的环境,在其中患者并不接受权威的 解释(即把他的无意识反馈给他),而是受到分析者 的鼓励和帮助,将自己展示给自己看。分析师像够 好的母亲一样提供一个环境,在其中她自己的主观 性被悬置。分析师像够好的母亲一样试着抓住病人 体验较深的个体维度、病人自发出现的欲望。病人 被给予庇护使其免受外在世界要求的困扰,除了在 分析情境中、与所体验到的发生联系并将其表达出 来,其他什么也不被期待,不要求“连续性”或“秩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序”。分析师和分析情境提供了一个容纳性的环 境,在这一环境中失败的自我发展继续被鼓舞并且 可以安全地使真实自体开始出现。 对弗洛伊德来说,病人的困难源于秘密、记忆中 的缺口。病人的自由联想为分析师提供了一个揭开 秘密、重新建构记忆、展现和修正病人内部阻抗的工 具。而对温尼科特来说,病人的困难源于个体体验 的内在割裂。问题不在于特定的欲望、冲突或记忆, 而在于体验产生的方式。分析情境退行的拉力促进 了旧的“自我需要”(而不是旧的欲望)的产生、自体 成长的发展性需求。分析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解释本 身,而是患者对解释的利用。他对待给予他的东西 的方式,比那些给予他的东西更重要。 (二)治疗过程:退行至依赖 在温尼科特那里,退行在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 的意义。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越来越强调,感到 真实的感觉才使生活有意义,因此,在分析的情境中 帮助已经发展出虚假自体障碍的患者重返早期失败 的环境,即退行至依赖,从而发现真实感、寻找到真 实自体是治疗的核心。 温尼科特治疗的观点紧紧围绕着他对环境本质 的理解,即环境必须为儿童提供所需的一切。如果 心理疾病是与早期环境的缺失有关,就会造成无价 值感和虚假自体的发展,治疗正好要与此相反,必须 提供早期母爱的过程,以产生真诚、健康的真实自 体。治疗所带来的结果,不是治疗师做了什么,而是 患者在退行的依赖关系中进行自我治疗而产生的结 果。退行的目的是通过提供早期主观全能感的成功 体验,置换掉早期失败的情感体验。当患者以自己 的方式、在自我全能的氛围中,使早期的创伤性因素 进入治疗情景中的时候,一些失败的环境因素会再 现出来,而此时,容纳性的环境替代了失败的环境, 患者能体验到满足和成功。为了帮助患者退行,治 疗师必须宽容患者的不合理、混乱以及吝啬。通过 治疗师的培养,患者能重新再现早期婴儿的体验,并 且修补这些发展的空缺。 (三)游戏治疗 1.游戏及游戏治疗的理论 游戏的能力是温尼科特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 一个成就。在游戏中,婴儿、儿童或成人在过渡空间 内部或通过过渡空间沟通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 对温尼科特而言,游戏的质量等同于创造性生活。 系统地运用游戏进行儿童的心理分析治疗是从 20世纪20年代前后分别由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莱 因开始的,安娜・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本身并不具有 任何治疗的功能,但却是进行儿童心理分析时的必 要媒介;克莱因也不认为游戏本身具有治疗的效果, 但游戏提供了治疗儿童时不可或缺的分析素材。温 尼科特和她们都不同,他认为分析师不能只注意使 用游戏内容,还应当看到游戏中的儿童,应当把游戏 看成其本身。“心理治疗与两个在一起游戏的人有 关,治疗师的工作是引导病人从不能游戏的状态进 入能够游戏的状态。”l9 在温尼科特看来,游戏已经超越了精神分析、心 理治疗、游戏内容、游戏的因果关系等范畴,需要用 一种更为宽泛的方式来组织它。“游戏具有一般、 共同的特质,它属于健康;游戏能促进成长和健康; 游戏能引导进入群体关系;游戏能成为心理治疗中 交流的一种形式;精神分析已经发展为一种高度专 业化的游戏形式,服务于与自己和他人的 交流。” 。 。 温尼科特认为,在游戏治疗中,治疗师特别关注 的应是儿童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去除发展的障碍。 安排儿童进行能力所及的游戏,这本身就是一种心 理治疗,这种心理治疗有着即时、普遍的应用,它包 括对游戏建立一种积极的社会态度。游戏是一种体 验,永远是一种创造性的体验,是一种时空连续性的 体验,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在治疗中,重要的时 刻是儿童通过自发游戏,使自己感到惊奇的时刻,而 不是治疗师清晰解释的时刻。 2.潦草画线游戏 温尼科特在对儿童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中常用到 一种他称为潦草画线游戏(squiggle game)的绘画技 术。一开始他先在一张纸上划几条线或者潦草画一 些线,要求儿童添画,把这些线变成一些东西,例如 兔子、房子等任何东西。然后儿童再潦草地画一些 线,温尼科特再将这些线变成一些东西。每次会谈, 通常会产生30幅图画。儿童逐渐地依据画线的内 容表现出他或她的人格和他们所关注的东西。对温 尼科特来说,潦草画线游戏不仅是诊断的工具,而且 是他所称的“治疗性咨询”(psychotherapeutic consu1. tation)。 在他所描述的许多个案中都应用了这种 技术 对温尼科特学说的评价 (一)影响与贡献 温尼科特通过对大量的母亲和婴儿的观察,以 及对严重失调的退行性病例所做的分析,发展了他 的思想,即有关精神生活产生以及自体形成的理 论。… 他以其独特的儿童精神分析思想影响了精神 一9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分析世界的许多分析家,他们高度评价温尼科特的 研究,并对于他的很多观点予以接受和发展,许多人 认为“温尼科特对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极 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贡献者” 。在其去世后的近 30年间。他的论文和著作仍在不断发表和出版,并 逐渐为英国、欧洲与南美之外的精神分析界所接受 和认可。他对于美国精神分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 体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方面,他与科赫特的工作在 很多方面类似。心理治疗、游戏治疗领域对其思想 的研究极具活力,将“促进性环境”、“过渡客体”、 “游戏理论”等观点均放在治疗实践中检验。在其 他学术领域,如美学、文学、社会工作、教育、宗教等 领域,温尼科特的过渡客体、游戏、客体使用等概念 被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加以解读和发展。 不仅在研究领域,他的理论在普通大众中的影 响也是相当大的。他的众多著作和理论出现在电台 谈话和专业讲座中,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和通俗的 声音。ll 3_ 他的研究帮助世人更好地理解母婴配对 的观念,他对于环境,特别是母亲及母婴关系在儿童 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的强调和对儿童内部世界的观察 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西方社会对 儿童的看法和儿童抚养的态度。西方大众对他提出 的“真假自体”、“过渡空间”以及“够好的母亲”等 术语非常熟识。 温尼科特对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一,其理论研究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领域: 母婴关系、原初创造性以及过渡现象——贯穿所有 概念的是自体感的价值。其独具创造性的理论既帮 助确立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地位,与驱力理论和自我 理论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也为他自己确立了在客体 关系学派中的特殊地位,强调环境的影响使他和那 些更为关注儿童内心冲突的客体关系理论家们之间 有了显著的区别。其理论对传统精神分析所依赖的 本能理论做出了修正,并且在很多方面丰富了精神 分析的主流,远离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并早于 科赫特的健康自恋理论以及自体的重要性。关于自 体发展的重要观点对其他治疗家一直产生着激励和 灵感,是海因兹・科赫特学派思想的先导。ll 第二,对儿童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作为与儿 童精神分析学的两大创始人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 德同时代的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在她们二人 的对立中寻找到与她们平等、独立的位置。发出与她 们不同但同样响亮的声音。随着他针对儿童的创造 性的治疗工作以及他最初思想的发展。提出了关于 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的理论。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 一96一 环境关注于儿童心理发展环境;真实自体与虚假自 体考察了儿童心理发展结构;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 考量了儿童心理发展空间等等。许多富有真知灼见 的观点引导人们对于儿童的新的看法。 第三,精神分析的治疗从态度到方法都有重大 修正。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秉承治疗师的中立、 冷淡的态度,其作用就如“侦探”层层撕破直击病人 的潜意识,虽然犀利但掩盖不了无情与血腥。温尼 科特一般是在分析中等待发生治疗的退行阶段,然 后治疗师以关怀的态度,顺应治疗性退行的病人介 入,作为一个适应关心其人的方式来进行一种心理 性的再养育,以促进来访者人格得到完成,产生对于 主体性的真实感受,获得真实自体,以重新健康进入 社会生活。这一精神分析方式其实在本质上已经颠 覆了经典精神分析所使用的单纯移情关系进行的治 疗,而是发展了移情治疗关系并且发展了再次使来 访者得到类似童年心理环境的新发展。治疗中,病 人的情感是被接纳的,类似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师 罗杰斯所提倡的共情(empathy),这在精神分析治疗 中是不多见的。针对儿童的游戏治疗他更多关注的 是儿童在游戏中的自发性与体验,还创造了潦草画 线游戏增进与儿童的接触与了解。 第四,其理论一反弗洛伊德和克莱因对个体发 展持悲观、被动的论调。对个体的成长抱以积极的态 度。他认为,冲突是成长的必然,而不是传统理论中 生与死的决斗;攻击性是创造性的先导,而不是本能 中的恶或焦虑的体现;抑郁也是有积极价值的,意味 着自我的力量;赋予成长以积极向上的特征。 (二)局限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温尼科特研究中的明显缺 陷,如,他的理论不成体系,且有诸多自相矛盾之处。 对他提出的理论的批评也一直不绝于耳,如很多研 究者质疑他在个体发展中对环境作用的过分强调, 却看不到个体的责任表现于何处;父亲的地位在其 理论中是无足轻重的;儿童性欲的问题也没有得到 解释等。 1.理论缺乏系统性 许多研究者,如贝克尔指出,温尼科特的学说缺 少系统化的理论陈述及结果的一致性。ll 对于他的 某些令人困惑的理论,查尔斯・利克罗夫特曾做出 了这样的批评,一种个人的陈述,它太有个性了,因 而很难被吸收进任何科学理论。 2.缺少父亲的影响 温尼科特在其论著与治疗中提到的总是“母 亲”,“父亲”成了隐身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明,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母亲不可 替代的。父亲的存在和参与对儿童是有好处的。父 亲的参与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社会化的发展,而且 是越早有好。儿童的学业成就也受到父亲的影响, 即使父亲只是最小限度的参加学校活动,他的孩子 [4]Winnicott,D.W.The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 ting Environment[M].London:Hogarth Press and the In— 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1965:148. [5]Winnicott,D.W.Mirror—role of mother and family in child development.In:Playing and reality[M].Australia:Pen- uign Books Ltd,1971:131. 也将更有可能进入更高学府并完成学业;而缺少父 亲的孩子有更大的可能性较早地离开学校。孩子的 [6]Rodman,F.R.Winnicott Life and Work[M].Perseus publishing,2003:323. 社会化的发展受到父亲的影响,特别是在孩子的自 制能力、行为的外化和行为的内化方面。父亲与孩 子的交互作用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重 要的,父亲与孩子间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增加儿童 [7]Winnicott,D.W.Trnsaitional object and transitional phe— nomena.In:Playing and reality[M].Ausrtliaa:Penguin Books Ltd,1971. 的社会责任感等。缺少对父亲影响考量的温尼科特 理论无疑是有缺憾的。 3.对退行的质疑 [8]Winnicott,D.W.The place where we live.In:Playing and reality[M].Australia:Penguin Books Ltd,1971:109. [9]Winnicott,D.W.Playing:a theoretical statement.In:Pla- ying nd areality[M].Austrliaa:Penguin Books Ltd,1971: 44. 退行是进一步获取有用的、合适的、与分析有关 资料的极佳途径。但作为一种治疗关系原则,对退 行不应过于轻信,也不要坚信退行会将在其他情形 下无法反映出来的病人与其母亲在极早期的关系中 [10]Winnicott,D.W.Therapeutic consultations in child psy- chiatry.[M].New York:Basic Books,INC.,Publish— ers,1971:1. 加以呈现。许多分析师,如安娜・弗洛伊德认为在 治疗关系中对退行作用的强调过了头,莫杜尔虽然 [11]Milton,J.,Polmear,C.,Fabrieius,J.精神分析导论 [M].施琪嘉,曾奇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56. 对温尼科特等人的临床观察价值很信服,认为母婴 早期的关系通过移情可以重现这一事实毋庸置疑, 但问题在于将退行解释为分析设置下的治疗反应是 否合适? 参考文献: [1]Winnicott,D.W.The child,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M].Harmondwoflh:Penguin,1964:88. [2]Clair,M.S.object relations and self psychology:an intro- duction[M].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86:70. [3]Winnicott,D.W.Through Paediatrics to Psycho-Analyses [M].London:Tavistock.Publications Ltd,1958:304-305 [12]Mishne,J,M.The evolution nd aapplication of clinicla the— ory—perspective from four psychologies[M].The free press,1993:241. [13]Michael St clair.现代精神分析“圣经”[M].贾晓明,苏 晓玻,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9. [14]Baeal,H.A Theories of oject relations:Bridges to self psycholoy[M].Neg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347. (责任编辑:蒋永华) Winnicott’S Study on Child Psychoanalysis:A Review XI Hao.1i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sirty,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Winnicott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Object Relation School of English Psychoanalysis.He is famous for his unique study 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child psychoanalysis.His main theories include good—enough mother and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true—self and false—self,transitional object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etc.His ana— lytic therapy emphasizes th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therapeutic courses of regression to dependence and the play therapy. Key words:Winnicott;child psychoanalysis;facilitating environment;true—self;transitional phenomenon .--——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