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全课赏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全课赏
析
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圆形的,圆形的桌子、圆形的硬币、圆形的碗数不胜数。孩子从一出生就接触了大量的圆形,所以没上过一天学的孩子都能说出一大堆圆形物体来,还能粗线条地描述圆的特征:圆圆的,没有角等等。以往圆的认识一般按照先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最后学习使用圆规画圆;新课改实验教材大多按照先让学生尝试画圆开始(苏教版和人教版课标教材既便如此)。纵使学生能够列举成千上百个圆形物体,那也仅仅是学生头脑中圆形的表象,他们对圆形为什么长这样?圆形怎么来的?圆形有什么特征不甚了解。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在圆形成的动态过程中来认识圆的本质。即用程序性知识来带出陈述性知识。综合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紧扣数学本质
本节课紧扣圆的数学本质一中同长,用现代数学语言就是圆就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让学生尝试画圆,启发学生反思为什么画不圆,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触动学生自主学习,尝试顿悟式的发现学习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歪歪扭扭的学生作业正是课堂研究发现的亮点所在。接下来体育老师的画圆法也正是丁老师围绕圆的数学本质而设计的精彩环节。其实围绕一中同长这一数学本质,可以利
第 2 页
第 3 页
本上静态的冷冰冰的数学知识为动态呈现,从画圆中自然而然地引出圆有位置和大小的不同,从而引发学生在自主发现决定圆的位置和大小的因素其实还在圆规上,得到针尖决定圆的位置,两脚的距离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和半径这一对圆的核心概念水到渠成,这才是深刻理解与内化概念。概念的掌握不是一字不少地倒背如流,而是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理解,能运用自如。对于一中同长 、左凖绳,右规矩、 圆出于方等这样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文,丁老师不仅给出了现代白话文,还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加以解释,为了形象直观地丰富学生的认识,丁老师再次采用动态呈现的方式,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沟通圆与方的内在联系,打通了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知识之间的壁垒,同时渗透了极限思想。采用动态呈现知识,同时很好地处理本节课一大难点,在兼顾学生技能达成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 4、 挖掘数学文化
现在很多数学老师在数学公开课上总是要秀一把数学文化,好像不去挖掘一点就说明执教者没有文化底蕴没有内涵一样,以至于无论什么课都要掘地三千尺,非要文化一下不可。实际上数学文化不是一节数学的点缀,而是要因地制宜适可而止,不能为文化而文化。《圆的认识》这一课对数学文化
第 4 页
的开掘由来已久,比较成功的范例有张齐华老师唯美的《圆》,华应龙老师大成若缺的《圆》。想不想知道什么是圆?这一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有些难度,这是小学生认知水平决定的。但是在学生经历了数次画圆之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推理思考,有利于学生认识走向深入。一中同长短短四字,内涵非常丰富,再次彰显了中国语言和古老文化的魅力。古今融合则更为完整,圆就是一中同长的点的轨迹。轨迹,动态刻画了圆的形成过程。
在没有圆规如何画圆这一环节中,丁老师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出示《史记夏本》中记载的大禹治水时画圆的方法:左凖绳,右规矩。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画的?,找寻数学本质的影子,丁老师还从《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中探寻到古老的数学文化与朴素的数学极限思想的契合。本节课对于数学文化的挖掘,不是停留在点缀的层面上,不是停留在告知的层面上,而是将古与今,中与外,数学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对数学史料及数学文化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感受数学的魅力,感受我们祖先智慧的光辉。
第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